-
1 # 鬥牛者
-
2 # 食禹人
很肯定的回答,不是。魯迅不是對自己的描述。建議可以仔細閱讀一下。魯迅自己也說,“《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一百年前的今天,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篇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
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有作家曾經說過,在中國後來的文學家中,有很多嘗試在書中寫精神病的人,他們都想塑造一個類似於狂人昆仲這樣的“精神病”。可是無論他們描述的多麼逼真,無論他們筆下的人物多麼接近精神病的狀態,讀者看到了依然覺得這是一個正常人。
但魯迅寫神經病,僅僅用了一句:“趙家的狗,為何多看了我兩眼”就足以讓每個讀者渾身起雞皮疙瘩。
對中國的歷史和傳統理解越深,對這個短篇的理解也就越深。可以說,其中的深意遠遠超出大學中文系給出的標準分析答案。而在如何把西方文學技巧嫁接到中國語境和問題意識上,魯迅也做了非凡的探索。許多後來的寫作者與之相比,是遜色的,乃至是無用功的。《狂人日記》中魯迅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它主要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融合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
3 # 一郢
從敘事角度講,狂人日記中的敘述皆來自於狂人。
狂人嘛,就是不正常的人。
可是你看完狂人的敘述,竟然還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那這就是一個細思極恐的事情。
到不是說這個小說的思想多牛逼,而是從小說角度講,他的手法很牛逼。
既然是魯迅自己寫的文章,那自然是大師自己靈魂裡的東西,所以肯定是他自己的提煉。
-
4 # 大智若愚WJW
看《狂人日記》我們得首先了解作者魯迅的個人資訊。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可以說上過學的沒有不知道魯迅大名的,他的文章犀利,直擊要害,罵醒華人的麻木思想。
而《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標誌性文章。
在《狂人日記》的結尾有這麼一句:“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禮教,吃人本質。
-
5 # 塗之人995
《狂人日記》,現代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某君昆仲”,不是作者,但也有作者自己在。
小說描述的人、物、環境、事件在生活中總是存在的。或許是作者親歷,或許親聞。經過加工提練,出現在作者筆端、紙上。事件在彼,環境在此;人的頭在山東,身在山西,腳在河北,綜合而成的。——這個問題魯迅先生自己講得很明白。由於小說材料來源於真生活,作者寫作用的真感情,因此小說可作歷史看。
-
6 # 雲端客tyt
魯迅對當時封建社末期和民國初期的時勢,十分擔憂。他是一位愛國者,原在日本學習從醫,但看到當時華人的愚昧麻木落後無知的思想狀況,決定棄醫從事寫作。主要想透過自己的筆去喚醒民眾。“狂人我認為不是指魯迅自己,而是泛指封建制度,像患了《迫害狂》,”殘害百姓,魯迅十分憤概。而個能力又是微不足道,做作家把思想寫出來,並出版《新青年》教育人民起來批判封建社會的餘毒。他的筆鋒辛辣,影響力大,這是他從事寫作的第一篇小說。
-
7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
小說透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
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汙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
8 # 老大73708
這是受邀回答的問題之一。逼得我又去溫習巜狂人日記》二遍。過去學習時似懂非懂,現在看時似乎好象明白了點,但仍覺濛濛的,但不象過去一頭霧水。對這種文白相間的文章,說老實話,讀起來不大順口,內心似乎有點牴觸,即使是大師寫我也是如此感覺。
巜狂人日記》之所以載入文學史,一是它作為中國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意義自不必說;二是13篇短日記,借狂人之口,聊歷史之主題,揭露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歸納為二個字:”吃人!”可謂驚世駭俗,一目中的。因是魯迅的作品,學習、品論、各種議論紛紜,觀點基本一致。我再寫讀後感、學習心得,也可能趨於雷同,了無新意,甚至墜於抄襲的泥潭而不自知,再寫卻有點難為人也。
即使這樣也要硬著頭皮去寫,說另闢蹊徑談不上,只能來點旁門左道,談點個人感受。
一是從寫眼睛著手,眼睛反映出心靈,人眼、狗眼都這樣。趙家的狗眼,趙貴翁的怪怪的眼色,小孩子鐵青臉色上的眼光,莫不如此。街上的女人打兒子:”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眼睛卻直視狂人。大惡人被打死,心肝被油煎炒了吃,誰插咀都遭冷眼,還青面獠牙的大笑。狂人受不了了,呈現病態,郎中老頭滿眼兇光,從眼鏡橫邊的余光中看著狂人:”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幾天,就好了”。狂人從這些眾多的眼神中,體會到在封建社會人性中的”仁義道德”,不過是”吃人”的遮羞布。翻遍”四千年”的封建史,狂人得出的唯一結論,就是”吃人”二字,別無選擇。
二是”吃人”的歷史縱貫整個封建社會,魯文中狂人所屬”履歷”如下:”大約當野蠻的人,都吃過一點人”。”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桀紂吃,還是一直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闢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麟);又一直吃到狼子封捉住的人”,”吃人的人,什麼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活脫脫的一個吃人的封建社會啊!
狂人的藝術形象,別具一格,有些
細緻入微的描述使人不寒而慄,這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以典型的思想啟蒙者面目呈現在人們眼前,給人以震撼和啟迪。在封建社會,狂人受到排擠、敵視,被視為”病人”怪異而純粹,雖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成讖:”吃人”是封建禮教的本質。正如魯迅指出的:《狂人日記》主題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但《狂人日記》並非一味揭露,它亦給出了前程:”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知道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對將來的社會充滿著憧憬。
對《狂人日記》的評價也不是一邊倒,一個勁的吹捧。也存在著不同看法。文學家成仿吾曰”《狂人日記》很平凡”;教育家蔣夢麟說《狂人日記》”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狀挖苦諷刺一番,以呈一己之快”。這當然是幾家之言,姑且存之。我倒是在萬般崇拜魯迅先生大作之時,也些微認同成仿吾和蔣夢麟的看法,只是因為自身學識淺薄而不敢表露罷了。
-
9 # 趣文社
《狂人日記》 出自於魯迅先生的《吶喊》短篇小說。
狂人形象的真正含義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的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
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但是作品的真正意義是指向幾千年來歷史上與當時社會中“吃人”的現象。從世俗的眼光看去,狂人就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形象。但深入瞭解之後發現,狂人身上具有狂人不狂的特質。也正是因為如此,魯迅先生藉著這樣一個狂人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那麼我認為其中有一些魯迅先生自己的影子在裡面,藉著狂人的嘴來達到警示人們的目的,從而達到喚醒民眾,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凝聚了作者從小到大的全部人生體驗,以及對那個時代為止的命運思索。把幾千年以來的封建專制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
魯迅說過;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他在這裡所說的“病態”,是指封建專制制度造就了大批精神麻木,愚昧,無知,自欺欺人的人。
《狂人日記》裡面的狂人大多來自於作者內心真實的寫照,“橫眉冷對千夫指”他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去發現社會的不平,不懼強敵,在文化陣線上窮追猛打。透過讀《狂人日記》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來自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黑暗與悲哀,“救救孩子”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
回覆列表
是對那個時代的描述。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