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研
-
2 # 歷史笑春風
遼國插手了,剛開始它支援的是西夏,到後期又與西夏交惡,刀兵相見。
1031年,李元昊迎娶了遼國的興平公主,遼封李元昊為駙馬都尉。
1032年,遼封李元昊為夏國王。
在宋和夏交戰的時候,李元昊為了不兩面受敵,和遼國盡力保持和好關係。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關係在一點點的惡化。夏國企圖利用遼國的關係壓制宋朝,而遼國則想利用西夏來換取宋朝的更多的利益。
1042年,遼趁宋朝兩次大敗的機會,向宋朝提出割地的訛詐要求。最後雙方和談,最後簽訂和約,宋每年向遼增加歲幣20萬,遼對夏約束,並讓其向宋納款。
遼以夏的宗主國自居,出賣西夏的利益,引起了西夏的不滿。再加上其他的利益衝突,終於在1044年發生了河曲之戰。此戰李元昊打敗了遼興宗親率的十萬大軍。後向宋獻俘,三家基本進入停戰狀態。
遼國在宋夏交戰之時,不是沒有動作,它是想利用外交訛詐的手段去獲取最大的利益。
-
3 # 林子說歷史
北宋、西夏和遼國,是古代的又一個三國時代。北宋是後周將軍趙匡胤,滅掉後周所建。西夏是党項人李元昊所建。遼國(契丹)是五代後梁時,耶律阿保機所建。此三國因各種原因,經常大戰。而北宋與西夏大戰時,遼國因各種因素,並沒有趁虛而入。原因主要有三點:
①內部向心力大
②盟約作用
內部向心力大
北宋朝廷國力在三國之中,國力是最強的。因宋朝生產力,在當時是世界第一。宋朝建國之後統一中原,使其內部向心力加大。
又因其繁容昌盛,國力增大的同時,內部向心力也越來越大。雖然北宋與西夏大戰,但因其向心力大很少有可乘之機。
遼國也知道這些事兒,所以並未有趁虛而入的舉動。這便是其原因之一。
盟約作用
宋遼兩國之所以有盟約,是因為兩方人馬也都知道,兩國能發輝出來的實力差不多。並沒有實力優勢特別大的一方。
盟約本來作用並不大,可在這種實力相當的情況下,盟約的作用就會變的不可忽視。遼國也知道所謂的趁虛而入,有些一廂情願。
若是真虛,那盟約再好也是廢紙一張。所以這時盟約也是,發輝了一些避免讓遼國,趁虛而入的作用的。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外交有利
遼國也知道北宋與西夏交戰,遼國可以從中漁利,但不是直接趁虛而入。因為直接出兵的話,遼國並無絕對的勝算。
畢竟宋朝國為實在太強了。雖然有很多內部因素,使其發輝不出來全部實力。但宋朝防守還是可以的。
遼國便沒有出兵趁虛而入,而是用了一些外交的方法,稍微從中分得了一些好處。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北宋與西夏大戰的時候,因為宋朝的內部向心力大,還有盟約作用,對遼國而言還有外交有利。所以遼國並沒有趁虛而入。
-
4 # 閒時讀史
宋夏大戰時,遼國不是不想趁虛而入,而是積扱籌劃大舉攻宋,以獲漁翁之利。但為什麼最終放棄攻宋了呢?
首先來看下宋遼關係。1004年澶淵之盟簽定後,宋遼之間再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事。在此後百餘年間,宋遼保持和平局面。這一時期宋朝經濟發展很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都市繁華正是在此期間,遼人也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雙方安居樂業。
其次看宋夏關係。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后,宋夏關係緊張。1040年至1042年,三年期間三次大戰都是元昊主動進攻,宋軍都是大敗,一次比一次敗的慘。接受失敗的教訓,宋軍修城固守、訓練鄉兵,元昊無計可施。戰爭沒有給西夏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斷了財路、關了榷場。三次交戰使宋朝領教了西夏騎兵的厲害,固守總算穩住了陣腳。機會來了,遼朝趁火打劫。遼興宗派人向北宋索要後晉割地瓦橋關南等十餘縣,派兵出幽薊間,蓄意南下,並威脅宋朝說,遼對夏有保護之責。遼興宗的做法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大多數人認為遼宋保持和平局面對遼有巨大的好處,和則兩利,鬥則兩傷。遼朝內反戰力量成為主流。而宋朝唯恐遼朝再挑起戰事,慌忙派大臣使遼,以歲幣之外再增10萬兩銀、10萬匹絹,換取遼對夏施加壓力。遼朝得到好處,轉過頭來壓制西夏,但元昊不買賬,遼夏又發生邊境糾紛,關係惡化。元昊擔心宋遼聯手對夏,於是匆忙與宋達成和約,對宋名義上稱臣,實際獨立自治,宋每年賜給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約合銀25萬兩),開放榷場,恢復邊貿。
至此,宋遼西夏三方保持了和平,此後80多年,相安無事。可見,遼在宋夏之戰中積極干涉並獲得了新的賠款,而非坐壁上觀。
-
5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我們都知道,其實宋朝是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在北宋時期,與北宋王朝爭奪東亞的是契丹族建立起來的遼國和党項族建立起來的西夏國。其中於北宋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最久的則是西夏。
既然三國之間都有戰爭,那麼為什麼在北宋與西夏大戰的時候,遼國沒有趁虛而入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北宋與西夏交戰時,遼國內部發生了一些矛盾。在楊文廣死後的第二年,遼國大臣耶律乙辛味為了謀權篡位於是便誣告耶律洪基的皇后與別人私通。而在那個時候,耶律洪基也逼迫自己的皇后自殺。就在郭奎擊退交趾軍的第二年,耶律乙辛為了斬草除根又誣陷太子耶律浚想要圖謀篡位,所以耶律洪基把太子囚禁了起來。沒過多久。耶律乙辛就派人暗殺了太子,並且向耶律洪基謊報說太子是在牢獄中病死的。但是耶律洪基並不愚蠢,他剛聽到這個訊息時,對於這件事情感到懷疑。所以他想要召見太子的妻子前來問話,但是被耶律乙辛給滅口了。幸運的是,太子唯一的年僅兩歲的兒子耶律延禧,被一位忠義之士給救走了。
直到北宋與西夏在林州盛下進行激烈交戰的時候耶律洪基才有所悔悟,派人接回了流落在外的孫子。隨後耶律洪基廢黜了耶律乙辛和他的黨羽,不久後將耶律乙辛處死。
就在北宋與西夏進行激烈交戰的期間裡,耶律洪基因為遼國內部發生的這些“家務事”忙的焦頭爛額,所以他並沒有多餘的精力在北宋與西夏交戰時趁虛而入。
回覆列表
在歷史上,北宋與西夏總共發生了6次大戰,每一次戰爭使雙方都損失過大,元氣大傷。對於遼國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那為什麼他不趁虛而入呢。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西夏開國戰爭。第1次戰爭爆發於西夏獨立的那一年,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不滿足只是一個邊疆的小國王,想要成為真正的天子。於是向宋朝提出了,西夏也是一個王朝,不是宋朝的附屬國,要求宋朝承認他的地位是相等的,不需要向宋朝納貢。
宋朝當時的皇帝是宋仁宗。他聽到這個非常的氣,遼國他打不贏的話,小小的西夏還幹不贏嗎?就那麼一塊小地方,自己放幾個屁都可以把它搞死,竟然敢騎在老子的頭上。但是他對西夏不怎麼重視,因為這只是一個小國而已,叫邊防的官兵隨便教訓一下,希望他知難而退。
這些邊防官兵前期還是表現非常不錯,但是西夏的人實在是太狡猾了,運用各種計謀,尤其是假投降這一個步驟,讓一部分人投降到城裡去,宋朝相信了他們投降。西夏於是裡應外合,把這些邊防官兵打敗了,且繼續利用他們的狡猾詭計,戰爭的趨勢越來越擴大。
宋仁宗看到這樣是非常不行的。一是對西峽人開始重視起來了,派出很多大將,整合了五路大軍一起去進攻。本來還是生存在我的,但是因為西夏人不光狡猾,而且非常的勇猛。宋朝的人無法打敗他們,但是也不能被打敗,畢竟人數是這麼多,打敗了實在是太丟人了。就從西夏開國四年裡,一直都是和宋在打架。最後雙方都看不下去了,因為這完全是沒有什麼好處,畢竟戰爭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從戰爭中獲利,可是雙方都吃力不討好,於是開始議和了。
“議和”這個詞在宋朝中經常可以看到,打不過的話就只能和雙方簽訂一些協議,說是給對方一點點安撫金,其實和納貢也是差不多的,宋朝就是為了能夠安逸一點,什麼事情都是能夠做出來的。
這樣西夏戰爭第1次結束了,以後幾十多年是平安無事的。今天最主要的是探討第1次戰爭,雙方都損失慘重,國力也大大消耗了,只能夠透過休養生息,才能夠慢慢恢復。
在宋朝的時,旁邊還有一個遼國,這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那一個,軍事能力實在是太強了,一直都無法吞併宋國,而且一直有壞心思,現在面對這麼好的情況,遼國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遼國根本沒有這麼好心,早在戰爭的爆發過後,遼國就準備去攻打宋國了,已經在邊防駐軍。說什麼宋遼關係非常的好,到了利益面前,什麼都是虛偽的。宋朝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肥肉,西夏和遼國都想要去啃一口。而且現在就是快要垂涎欲滴的時候,此時不抓住時機,更待何時呢?
但遼國還是非常的狡猾,他想要等到戰爭差不多時候,在攻打宋國,以謀取更多的利益。好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樣,想要把利益最大化。但是西夏等不了這麼長時間,想要讓遼國出兵,可是遼國過就是坐在邊上觀望,這個讓西夏十分的痛恨,兩個國家於是有了間隙。
西夏又起了壞心思。因為遼國裡面還有很多黨項族,西夏就是党項族的國家,於是西夏就是在遼國秘密宣傳西夏的好,讓這些民族都到西夏來,把遼國進行分裂。遼國看到這些事情非常的生氣,於是兩個徹底的撕裂了,出大軍準備要攻打西夏,甚至皇帝都準備御駕親征,想看到這個實在是嚇壞了,現在已經有兩個國家在準備和自己打仗了。西夏趕緊和宋朝議和,想要早點結束戰爭,經過幾輪談判下去,西夏下妥協了,於是西夏和宋的戰爭已經結束,這次議和叫做“慶曆議和”。
西夏又開始和遼國打仗了。本來剩下是想要投降的,但是遼國不允許,因為西夏是惹惱了遼國,遼國一定要狠狠的教訓他,不能讓這些人再起來了。於是西夏和遼國打仗,雖然西夏的國力已經大大衰弱,但是還有一定力量。畢竟想要投降還不準投降的話,那就怕什麼,不服來幹。
都說西夏人狡猾,在這次戰爭中,雖然廖國發動了10萬大軍,但是西夏人卻使用了陰謀詭計,把附近的草原都燒了一乾二淨,遼國軍隊都是騎兵,馬沒有了糧食,就最後失敗。在這次戰爭中甚至差點俘虜了遼國的皇帝,面對這樣的情況,遼國皇帝只能嘆息一聲,只能接受西夏的議和。於是遼國接受了西夏的議和。從此之後,這三個國家就像三國時代的時候,形成了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