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物道

    而那時的他正坐在廣東梅州一家不知名的路邊攤大快朵頤,全然不顧日漸飆升的體重,吃完還不忘撐著肚子點評一句:“我喜歡這樣的小店,沒那麼多講究。萬般皆下,美食為大。”

    圖片|陳曉卿微博

    陳曉卿這個名字在《舌尖》火遍全國後才為人熟知,而在圈子裡,他早已是骨灰級的吃貨,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每到一地就去搜尋平民美食,被戲稱為“掃街嘴”。

    這樣一個吃貨,自然能拍出“好吃”的紀錄片。而相比《舌尖》,現實裡的陳曉卿,才真是一個好(hào)吃又有趣的人。

    比起高堂廟宇,更愛人間煙火

    陳曉卿常常調侃自己是個好吃的人,就是看到吃的時候,隨時準備豁出去。

    2008年汶川地震後的第5天,他負責送給養去青川,因為離全世界肥腸的故鄉江油很近,於是就到小飯館裡歇腳吃肥腸。一口肥腸入口,好吃得睜不開眼。

    可是吃著吃著餘震來了,人們都往外跑,陳曉卿也跟著溜,心裡卻放不下這碗肥腸,於是又折回來淡定地吃完,找老闆結賬時已找不著人。

    其實,他一直是嚴肅的紀錄片導演,拍了20多年紀錄片,也拿過大獎,就是沒火。2007年拍《森林之歌》,高瘦的身子扛著重重的攝像機跋山涉水,長年蹲在大漠拍野生動物……雖然拍得很美,但還是暴露了吃貨的本質。

    ▲年輕時候的陳曉卿

    在所有可食用的森林物產上,他給的鏡頭足、光線柔,解說詞裡按捺不住口水。結果片子一播,淘寶上的松子、蘑菇等山貨突然銷量大增。基於這種另類成功,陳曉卿決定拍《舌尖》。

    陳曉卿,這個外號“陳黑子”方臉壯漢,一談起吃,總是咂摸著嘴、兩眼放光,他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吃的。”

    人們以為他出入高階酒樓飯館,可他偏愛路邊小店。他說,人都有A、B兩面,A是人的本真,想吃什麼吃什麼,蹲著站著隨意;而B得在宴會上克己復禮,俗點管它叫“裝B”。

    所以每次從高樓大廈人模人樣回來,他都要到北京薊門一家喜歡的店點一碗酸臭的螺螄粉,跟老闆聊聊天,坐著看來往的車輛。他喜歡舒適隨意的市井氣,桌子支在巷子裡,旁邊的路燈杆貼滿了小廣告,居民不時從身邊穿過,就覺得生活無比真實。

    陳黑子好吃、懂吃,逢人便問其故鄉,對方一報家門,他就開始食指大動,於是成了“美食活地圖”,代價也有,就是貼了一身五湖四海的膘,從高瘦小夥飆到了中年發福大叔。

    ▲年輕時候的陳曉卿(中)

    圖片|《圓桌派》影片截圖

    有人問他有不吃的東西嗎?還真沒有,以前他不吃榴蓮,自從吃了便愛不釋手。他說,什麼都得嚼一下,從臭豆腐到黴千張,再到最臭的黴莧菜梗……如此,才能讀懂紹興的“醬醃黴臭”。

    這樣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的人,

    自然嚐到了美食,也品到了煙火,

    既吃出了肚腩,也吃出了一肚子文化。

    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陳曉卿常說:“最有味道的是食物背後的人的故事。”所以《舌尖》的食物都是有地域特色且流傳至今的平民美食,帶著濃厚的風土人情。

    其實早在12年前,一個叫“人老豬黃”的美食部落格就已在寫帶人情味的美食文章了。從江湖至味到家鄉味道,從四處覓食到飲食變遷,從食客廚子店小二到飯菜與共的那些人……

    圖片|《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2015年出版的《至味在人間》,即這個吃貨十年吃喝記錄的精選結集。繼《舌尖》之後,他再一次讓人口水與淚水齊飛,既把平民食物寫得讓人口水四濺,又將人情故事講得直抵人心,而最後的結論竟是:“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和魯迅說的“吃人”不同,陳曉卿吃的是人情,吃什麼、在哪吃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至味只在人與人之間。所以,原本要叫《最好吃的是人》,審查機構覺得太驚悚,才改掉。

    ▲《至味在人間》釋出會

    對陳曉卿來說,美食再好,也比不上他眼裡的北京“老男人飯局”。飯局上有老六、王小峰、羅永浩、楊葵、全勇先、王小山……也有柴靜、陳曉楠、馮唐、和菜頭等人客串。

    陳曉卿沒進飯局時,老六每次拿到選單,不由分說便把每頁選單的第6道菜都點了,總是把每個餐廳最難吃的菜點出來。自從陳黑子來了,大家的伙食才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被推舉為飯局“生活委員”,每次“局長”老六負責張羅叫人,他就負責選館子點菜。

    本來大家沒注意到陳曉卿黑,他卻再三地說:“如果你眼前一黑,不是大腦缺血,是我出現了。”一來二去就黑名遠揚了,所以每次也被“黑”得很厲害。

    “老男人飯局”每週少則一次,多則四五次,湊到一起吃飯喝酒互黑,漫無邊際地探討人生,就是不談工作,大家熱絡絡地坐在一起吃口熱乎兒的,有訴說,有傾聽,有互相取暖,也有互黑互損,滿滿的真性情。

    圖片|陳曉卿微博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這些飯搭子創業的創業,結婚的結婚,陳曉卿也搞了讓人饞涎欲滴的《舌尖》,開始有一些高檔飯局,飯局上有超級大咖,也有頂級廚師,就是吃得如坐針氈。

    圖片|陳曉卿微博

    “我從來都不認為食材好,廚師好,就能給你帶來最多的快樂,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會說最好吃的是人,你沒有好朋友,那些東西味同嚼蠟,是難以下嚥的。”

    走遍千山萬水,嚐遍山珍海味,

    美味,卻往往醞釀在人與人之間,

    最好吃的,永遠是和你能吃到一塊兒的人。

    腸胃有扇門,通往故鄉

    陳曉卿是安徽宿縣人,1977年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啥湯”,那時他剛立志當個科學家,但一碗啥湯落肚,頓時覺得,當一個宿縣人也不錯,暗罵自己沒出息:“孃的,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一碗湯的鄉愁》

    30年後,他在工作時得知一家家鄉菜館的早點裡有啥湯,多年不早起的夜貓子居然冒著冷風一大早鑽出被窩來吃。滾燙的一碗下肚,出了一頭汗,童年的味覺記憶也剎那間湧上心頭。

    阿城說:“所謂思鄉基本是由於吃了異鄉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但陳曉卿更願意相信:“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就像一碗啥湯,吱吱呀呀地開啟了他對食物的初始味蕾記憶,食慾的大門轟然洞開。

    圖片|《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美食家沈宏非說陳曉卿的敵人是城市。明明要歡歡喜喜置辦過年,在北京的超市裡看到薺菜,不禁想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馬上收拾行裝,回老家鄉野中去體會春天。

    “我一個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28年,一直找不到味覺上的歸屬感,但每每想到老家淮河岸邊的菜餚,還是難免食指大動。”不論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將他帶回記憶中的故鄉。

    對他來說,故鄉不單是出生地,每個人心裡還裝著另一個故鄉,是自己依戀和寄託情感的地方。城鄉鉅變,無數人的故鄉不復存在,或變得難以辨認,但味覺記憶卻是揮之不去的。

    圖片|《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有一年元旦,有人給陳曉卿寄了潮汕“巴浪”魚飯。那是當地的獨特飲食,過去漁民們吃不飽飯,就把魚當飯吃。但它從潮汕出鍋速凍,到北京後配上豆醬要在4個小時內吃完。

    他想起一位剛到北京的汕頭朋友,於是花了兩個小時給朋友送去,對方一吃,所有關於故鄉的味覺體驗和記憶在一瞬間被喚醒,頓時淚流滿面。

    圖片|《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這就是陳曉卿不一樣的地方,不僅在尋美食,也在追尋自己的故鄉,更在提醒路過舌尖的每一個人:別忘了故鄉。這是對這片產出美食,產出萬物的土地的最大的尊重。

    如沈宏非所說:陳曉卿的氣,是地氣。

    為什麼他的嘴裡常含口水,

    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十年前,陳曉卿沒火,他吃喝;十年後,他火了,照樣吃喝;吃著吃過上千次的延吉冷麵,參加沉醉不知歸路的“老男人飯局”,穿梭在人與人之間,在舌尖上尋找心中的故鄉……

    他的好吃和有趣,讓每個人覺得,

    吃,其實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

    有了這個吃貨,不單是美食不被埋沒,

    故鄉也不會被遺忘,飯局自然也變得好吃起來。

    從這個角度講,陳曉卿是最好(hăo)吃的人。

    圖片|《圓桌派》影片截圖

  • 2 # 電影看伐

    讀過《至味在人間》,深刻認識到,陳曉卿是頂可愛的,充滿煙火氣,光是看著文字就能讓人食指大動,實在少見。從袁枚到汪曾祺,從蔡瀾到陳曉卿,無一例外,抵得上一個“至”字。人活著,不就求一個“至”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爸媽該如何教會寶寶們戰勝“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