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謝19882016

    應該提前給孩子灌輸上幼兒園的思想教育,告訴孩子幼兒園了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有小朋友,有老師,可以提前帶孩子到幼兒園適應一下

  • 2 # 彩彩育兒手冊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基本上沒有一個寶寶不會出現分離焦慮。試想一下,寶寶們在家裡和爸媽相處久了,一旦離開家裡,沒有熟悉的爸爸媽媽在身邊,也沒有父母的貼心照顧,面對陌生的集體環境,寶寶們難免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但關鍵在於,爸媽們引導寶寶克服這種焦慮的感覺,幫助寶寶熟悉集體生活,做好應有的思想準備。

    萌媽的大寶也經歷過這一時期。大寶一歲半後,我就計劃著讓大寶上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但大寶在開學的第一天就出現了分離焦慮:不願意離開家門口、穿鞋子特別慢等等狀況。

    就算大Bora到幼兒園門口,她也不願意進去。其實,大寶的心思,我都能理解。畢竟從出生到現在上幼兒園,大寶也從未離開過我身邊,環境的改變以及離開爸媽,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很大的挑戰。但對此,萌媽早有準備。

    在大寶去幼兒園之前,除了提前讓大寶閱讀上幼兒園的繪本,還提前帶她來幼兒園看看環境。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建立分離的儀式感。

    第一次把大寶送到幼兒園時,萌媽沒有馬上離開,給了大寶一個擁抱,然後堅定地對大寶說:“寶寶下午放學的時候媽媽就會來接你,你看裡面有那麼多小朋友,大家一起上學很有趣的。”

    放學時,萌媽提前在校園門口等待,讓大寶能第一時間看到好媽。同時,萌媽也會給予大寶一定鼓勵和讓孩子多說說幼兒園裡面發生的事情,比如對寶寶說:“寶貝上學第一天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嗎?”等等。

    上學前和放學後的儀式感能夠有效消除寶寶們對上幼兒園的恐懼和焦慮,將寶寶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幼兒園發生的事上。

    有的爸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就匆匆離去,或者趁著寶寶哭鬧,稍不注意時,將孩子交給老師後就悄然離開,這種“冷處理”辦法可能無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之餘,還會讓孩子這種焦慮感不斷放大和加深。

    「 寶寶焦慮了,需要安慰 」

    孩子的分離焦慮不僅只會在上幼兒園時體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寶寶已經出現過分離焦慮。

    嬰兒期(5~12個月)

    5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纏著媽媽要奶喝、求身邊的家人陪伴,一離開爸媽便會哭鬧不停。

    這是因為寶寶覺得媽媽離開久了,放入完全消失,因此產生恐懼,透過大聲哭鬧來表達這種焦慮的情感,以及用哭聲來呼喚媽媽。

    這也是一種本能反應,自然界的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年幼時期如果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的時長後,就會產生回到媽媽身邊的需要,以獲得足夠的感全感。

    這一時期也是建立親子關係和親子信任的重要時期,寶寶們會十分依賴和依戀爸媽。因此,在這個階段,爸媽最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當孩子哭鬧和大叫時,給予寶寶一定的迴應。

    讓寶寶意識到爸媽始終在自己身邊,沒有“消失”。比如在做飯的時候,可以將寶寶放在廚房門口,讓寶寶能經常看到媽媽。平時多給寶寶給予情感上的支援和溝通,比如玩耍時對孩子微笑、哺乳時眼睛看著他等,都能緩解寶寶們的焦慮情緒。

    幼兒期(1~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會更深,平時會因為害怕獨處而無法安心入睡、做惡夢,甚至在看不見父母時,也無法玩耍和學習,同時還可能會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等等。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Stanley I. Greenspan透過多次研究發現:

    3歲左右的孩子,大概每隔一刻鐘就需要找一次照顧他們的家人。

    這個時候的寶寶對父母處於完全信任的狀態,因此哪怕離開五分鐘出門拿件快遞,也需要跟寶寶說明白自己只是出去一下,很快就會回來,並且用堅定的語氣跟解釋

    同時,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寶寶漸進式的引導,讓寶寶消除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培養其好奇心和增強孩子去接觸新事物的勇氣。

    幼兒園時期(3歲以上)

    如果孩子看不見父母,他們的分離焦慮可能會出現階段性反應。

    反抗階段:大哭大鬧,亂踢亂砸;

    失望階段:哭鬧減少,拒絕說話,表情遲鈍;

    到最後,孩子願意接受外人照料,開始正常活動,但看見爸媽時可能會出現憂傷的表情。

    此時爸媽對孩子的肯定很重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成長的表現,是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隨後,孩子開始熟悉幼兒園的老師,還會慢慢結交新朋友,與其他同齡人建立信任。這個時候,寶寶們開始適應集體生活,越來越喜歡上幼兒園。

    另外,在孩子開始集體生活前半年,可以有意識地跟寶寶玩“躲貓貓”遊戲,讓孩子體驗爸媽暫時消失的感覺,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這樣會對寶寶更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緩解分離焦慮。

    「 父母該如何引導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通常來說,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會在入園後1個月左右逐漸消退。如果這種焦慮情緒持續時間過長,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會對寶寶的性格、心理以及社交能力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了讓寶寶們順利適應新環境和開啟集體生活,父母可以提前為寶寶做好準備,緩解孩子們的分離焦慮:

    給寶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很多寶Bora到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恐懼感,從而抗拒去幼兒園。這時候爸媽們可以提前帶寶寶去幼兒園附近走動,讓寶寶熟悉環境和周邊的設施;還能找機會讓寶寶和幼兒園裡面的其他小朋友交流,消除陌生感,鍛鍊寶寶的說話能力。

    平時也可以多給寶寶讀有關幼兒園的繪本和教育動畫,增加寶寶對幼兒園生活的認知,減少對幼兒園生活的焦慮感與恐懼感。

    漸進式的“分離練習”

    分離焦慮主要出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孩子無法適應與父母長時間分離,因此平時可以透過一些類似遊戲般的”分離練習“,讓寶寶慢慢熟悉爸媽不在身邊的感覺,還能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

    例如可以先跟孩子說好自己要出去辦事,大概15分鐘或者半小時後回來;或者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先陪孩子上課,後面再找機會離開,讓寶寶獨自上課。

    透過多次與孩子的短暫分離,讓寶寶慢慢熟悉這種感覺,後面可以不斷增加分離的時間。

    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很多幼兒園都有讓孩子午睡的要求,若孩子沒有養成午睡的習慣,就比較難適應幼兒園的午睡制度。

    孩子缺少午睡或午睡的質量不夠好,對孩子身體的身體成長髮育還會帶來影響,父母要儘早培養孩子的午睡的習慣。同時還需要調整寶寶的飲食習慣,養成一日三餐的規律飲食習慣。

    鍛鍊寶寶的獨立能力

    幼兒園生活對於寶Bora說,是一個分水嶺。孩子的獨立能力越強,越容易適應幼兒園裡面的集體生活。平時可以鍛鍊寶寶獨立飲食、自己會用杯子喝水、獨立睡覺等能力,讓寶寶學會基本的自理技巧。

    爸爸媽媽還能提前培養孩子獨立玩遊戲、獨立閱讀的能力,可讓其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環境。每天抽出固定時間讓孩子獨立嘗試,只要確保孩子在活動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且無安全隱患即可。

    發展社交能力

    幼兒園是寶寶們第一個接觸的社交圈子,敢於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交流是很基礎也是很必要的社交技巧,能夠幫助寶寶們結交朋友。社交是幫助寶寶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一步。

    別用幼兒園“嚇唬”寶寶

    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會無意間誤導寶寶,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距離感和恐懼感。

    例如孩子不聽話時,大人嚇唬寶寶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哦!“從大人的表訴裡面,把”送去幼兒園“作為孩子不聽話的懲罰,會讓寶寶們產生錯覺:幼兒園很可怕,送去那裡的都是不乖的寶寶。

    這樣一來,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就對此產生牴觸情緒,當寶寶真的到了要上幼兒園的年紀,就會極不情願。

    因此,照顧孩子的家長平時儘量不要把幼兒園當作管教寶寶的工具,完全信任父母的寶寶經常會把父母的話當真。

    平時應該多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樂趣,引起孩子的興趣,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可以多讓寶寶分享幼兒園的樂趣,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美好印象。

    「 原來爸媽也會出現分離焦慮 」

    情感總是相互的,分離焦慮這種情緒,不僅剛準備上學的孩子會出現,平時與孩子親密無間的爸媽更容易出現。

    爸爸媽媽可能會擔心寶寶離開自己後,會大哭大鬧、擔心寶寶生病或是擔心寶寶交不到朋友、被欺負等等,每當想到這些問題,難免寢食不安,甚至比孩子還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爸媽的焦慮情緒也會影響到寶寶的情緒和心態,原本孩子對上幼兒園還沒有任何概念,但看到父母焦慮不堪,自己也會對上幼兒園產生恐懼。

    因此,在引導寶寶克服分離焦慮這件事上,爸媽才是關鍵。在此之前,父母應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克服焦慮。

    相信孩子和老師

    有的爸媽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後,變成了“問題家長”,恨不得每隔5分鐘就瞭解一次孩子的動態和情況,各種不放心孩子,其實根源就在於對老師和孩子的不信任。

    實際上,孩子們的適應能力比我們想象中強,特別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反而最成問題的是爸媽的態度,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信任老師和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寶寶的心理。

    與孩子建立分離儀式感

    分離儀式感並不是在孩子上學前擁抱和親吻孩子,而是多和寶寶聊一些幼兒園的事情,讓寶寶儘早適應幼兒園的模式,還能從寶寶的話語中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自己也會更安心一些。

    多與有經驗的家長交流

    父母如果對孩子上幼兒園感到焦慮,不妨與其他有經驗的家長交流,從他們身上得到經驗,自己的焦慮感也會有所減少,這樣對寶寶的引導反而更好。

    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很多意外情況發生,但父母切忌不要給孩子亂扣帽子,耐心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輔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寶寶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最好命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