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4629721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外古今都一樣,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也一樣。

    張居正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明朝的財政危機,初衷是好的,效果也很明顯。現在有人噴擊張居正的改革,認為是明亡的根源,顯然忘了一件事情,就是張居正死後,萬曆對張居正抄家滅族,‘一條鞭法’名存實亡,後來的官僚把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保留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和張居正一起灰飛煙滅了。經過萬曆和朝野各方改過的‘一條鞭法’正真成了剝削工具。把黑鍋甩到張居正身上就有點不顧事實了。

    張居正當時如果不改革,明朝在萬曆時就亡了,根本拖不到崇禎17年(1644年)。

  • 2 # 許願的泥菩

    在說這個之前,先說一件事,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紀曉嵐的一句話來說“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過江之卿”,所有的變法基本上都守舊派(既得利益者)和貪腐人的手上。

    為什麼先說這個呢,因為看歷史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明朝的貪官特別多,基本上滿朝貪官,朱元璋的剝皮充草都擋不住,一個接一個魚貫而上。

    說完這個之後再說一下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這個好嗎?真的挺不錯的,其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最起碼在前期張居正的高壓之下,執行的很不錯,查出了很多土地,稅收增加,給了明朝一線希望,這樣明朝才又拖了那麼長時間,甚至支撐起了萬曆三大徵。

    但是,也說了,一條鞭法是張居正一力推行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志同道合的人,而且他也嚴重損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在張居正並死後,就迎來了瘋狂的反撲,但是有一點儲存下來了,就是徵收銀子,其他的一樣不少;並且因為徵收銀子,農民需要把糧食換成銀子,這一步被商人瘋狂打壓;換成銀子交稅的時候,最有名的就是“火耗”,其收的費用遠高於實際損耗;又加上地方巧立名目,巧取豪奪,導致朝廷稅收減少,然後增加稅收名目,最著名的就是明末的“三餉”。這個時候的一條鞭法被破壞殆盡。

    雖然後期開始不遵守到被破壞殆盡,但宣傳的時候肯定是一條鞭法啊,而且,也是一條鞭法開啟了稅收以銀子的方式繳付的方式。雖說,如果沒有張居正的變革,明朝可能亡的更快,但那個只是假設,最起碼從歷史的程序來看,是這樣的。所以說,改革必須要慎重。

  • 3 # 西方洋我頂硬

    一條鞭法最核心的就是收稅,你丫的稅收齊了升官,收不齊,那就不好意思了!知府變知縣,變到老百姓為止!促使那些官員沒辦法,只能得好好幹了,不然官帽沒了還混個屁!你要說一條鞭沒漏洞……那肯定有,以前不是交實物,現在交銀子了,可是自耕農沒有銀子呀,只能賣糧給鄉紳大戶!賺錢的機會來啦,壓價!然後上交官府又來個什麼火耗!咋們老百姓苦啊!不過說好了宰一刀,就宰一刀!總比以前天天吃刀子強!日子勉強還是能活下去!張居正改革,其實就是改而不革,還是給下面官員留點飯吃的!不然就不改革了,是革命了,革老張的命了!一條鞭法實施以後,效果很明顯呀,國庫收入增加了,官員勤勞啦!可是問題又隨之來了……以前欠官府的,官府有時實在要不到估計咬咬牙算了,現在不行了,那可是跟自己前途掛鉤了,那得死命要了!有些人實在交不起,直接跑路了!然後流民出現了!換哪朝哪代,這個流民都是絕對的不穩定因素!不過要說因為一條鞭法而滅亡,這就扯淡了!

  • 4 # 文化崛起

    這麼說法從一定角度上有其道理,道理在何處?舉一個例子:

    當社會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病人,那肯定是多種病症摻雜,疑難雜症交織。這個時候醫生施加治療,根據診斷找出醫生診斷的主次,然後用藥。由於病症摻雜往往是“摁倒葫蘆起了瓢”,需要醫生準確的把握各種病症交織轉化的火候並及時調整診治主次。因此,這個診治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耐心。

    張居正所處的時代,明朝依然是一個換了重病的病人了。歷史給張居正創造了“攝政治國”的機遇,張居正自然是拿出全身手段,“一條鞭法”“考成法”等一系列措施紛紛出臺,“一條鞭法”是稅收大政,涉及土地收益劃分,是經濟上的一劑“王道用藥”,但這一劑藥會動搖很多既得利益者,不過總體上講是有益於國富民強,只不過需要和眼前利益既得階層鬥爭一番。

    張居正執掌大明的十年,是綜合施策的十年,實際證明他確實是一個社會治理的高手,重新整理吏治國庫日益充盈、軍事強盛,明朝在他手中煥發出復興跡象。然而,如果張居正的接班人能夠繼續他的良方,明王朝的病才可能會痊癒。

    但天不假年,張居正改革事業未競便撒手人寰,他的繼承者萬曆皇帝,非但沒有在繼續新政的謀略和勇氣,竟然反攻清算,如此一來明王朝這個剛有起色的病人,又舊症復發,在一系列的反攻清算下愈加嚴重,最終病入膏肓。

    應當實事求是的講,張居正的改革絕非是加速明朝滅亡,沒有這十年的勵精圖治,明王朝十有八九是挺不到崇禎了。

  • 5 # 臥龍村116

    張居正和王安石一樣,替腐朽的官僚制度和汙穢的官場背鍋。因循守舊,坐看山塌是既得利益集團的苟且心態,誰打破了他們的美夢,他們就罵誰。

  • 6 # 執著的放牛娃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不準確的。

    理由有二:

    第一,明朝的滅亡,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必然。有沒有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都一樣。

    第二,張的一條鞭法,不是加速甚至直接導致明朝滅亡,而是儘可能減緩了明朝的衰亡速度。

    下面具體來說。

    明朝:誰也不能阻擋你滅亡的腳步

    明朝的滅亡,是朝代興亡規律的體現,也是新興資產階級和廣大農民內心的呼喚。地主階級內部清流派與實幹派的矛盾,加速了其滅亡的過程。

    1)生理年齡上,明朝已離死不遠。

    一個朝代和一個人一樣,一生要經歷嬰兒、少年、中年、老年、晚年等階段。離明朝最近的三個朝代,唐朝總共存在了289年(公元618-907年)宋朝總共存在了319年(公元960-1279年),元朝總共存在了97年(公元1271-1368年)。所以說,國家的一般壽命也就300年左右。而萬曆皇帝生於1563年,這時,離明朝開國已經接近兩百年,如果折算成人的年齡(按最高100歲計算),已經過了2/3,相當於66歲的老人了,各方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有沒有張居正改革,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明朝早點滅亡

    15世紀末,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興起。而明朝歷任皇帝的"惰政""多年不上朝、不作為",使得資本主義進入了野蠻發展的快車道。隨著經濟實力的逐步提升,新興資產階級三個方面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一是政治上要求受尊重,要有和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但"重農抑商"的國策,使得商人當官異常困難,甚至擁有一個半官方的身份"皇商"都十分不易。

    二是需要更多土地,擴大再生產。然而,皇帝、後宮、外戚、王公貴族等憑藉政治權力,佔有了大量土地。這些人,思維比較保守,擁有土地後,第一時間想的是把土地拿來做館堂樓閣、豪宅大院,他們就像一頭頭饕餮,土地一到他們手裡,就被挪用和浪費了。這使得,新興資產階級想擴大再生產卻沒有土地供應,雙方因此產生了激烈矛盾。

    第三,要有大量自由的勞動力以滿足生產所需。然而,在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大量農民還是主要從事農業,主要是把地掛在地主名下免稅,交租金,然後繼續種自己的地。這使得,資本主義發展缺乏充足勞動力。

    政治地位、土地地和人的問題都被封建地主階級阻擋,新興資產階級因此對這些佔有土地的封建地主階級,恨之入骨。

    《監獄風雲》中仇恨的眼神

    3)廣大農民也對封建地主階級恨之入骨。

    原因很簡單:第一,我種地種的好好的,結果因為你的權力,非得掛你名下,不然就被你直接動用權力便宜買走,兼併我的土地。不管那種情況,都動了寶寶的乳酪,寶寶心裡苦,寶寶不開心。第二,明明人家張員外僱傭我去工坊做工,每天收入比種地多多啦,當月就可以有收入,你偏偏不讓我去……

    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忍無可忍,那就無需再忍了。

    4)地主階級內部的激烈鬥爭。

    俗話說,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明朝自開國以來就內鬥不止,只是程度和分寸不同。著名的有劉基與李善長,徐階與嚴嵩等。到了張居正時,儒家學派心學與理學,心學之間,清流與實幹派之間,鬥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這些內鬥,大大損耗了這個奄奄一息的王朝的最後一點生機。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內鬥不止

    張居正不是神,但他無愧於心和時代

    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新興資產階級和廣大農民對明朝越來越失望,甚至仇恨時,誰也阻擋不住這個朝代滅亡的趨勢。

    作為熟讀歷史,瞭解民間疾苦的人,張居正不是不瞭解,明朝這艘大船,已四處漏風,破破爛爛。可他不願意也不能束手待斃。

    一來,他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傑出代表,說話做事,必須首先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不可能,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率先奮力一擊,打破這艘船。

    二來,時勢造英雄,英雄救時勢。人活一世,總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它滅亡,總要做點什麼,既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也無愧於自己的心。至少,可以延緩這個王朝衰落的趨勢。一代人,只負責做好這代人的工作即可。

    於是,才有了萬曆新政,才有了丈量全國土地、簡化稅制的一條鞭法、考核官員日常工作的考成法。在他的努力下,原來被瞞報的土地被丈量出來,空虛的國庫開始充盈,官員的積極性被一定程度調動。他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完美體現,老百姓的稅負也相應有所降低,整個明朝猶如迴光返照,開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然而,張居正一死,除丈量土地外,其餘措施被萬曆皇帝全部廢除,各項改革成果如曇花一現,隨之化為灰燼。大明王朝的眼睛,還未全部睜開,又徹底閉上了,從此一步步在衰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總結語:在中國的歷史朝代中,總有一些傑出人士,用他們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程序。張居正,就是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自之"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家裝設計在和客戶談方案的時候,溝通都非常好,一到談價格的時候就會非常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