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大明王朝1566》中假借鄭泌昌之口所說“文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實際上是一句歪解。明朝從來沒有把“衣冠禽獸”和官服上繡的補子聯絡到一起。

    “禽獸”這個詞在明朝是罵人的話,其含義等同於“畜生”。明朝田藝蘅《留青日札》有《禽獸衣冠》這個條目,大體內容是說,皇宮內監蟲蟻房裡豢養各種虎豹犀象大型獸類享受國家待遇,如同官員的品級一樣。這些禽獸如同穿著衣冠的官員,被朝廷的財政供養著。所以弘治皇帝上臺之後,開始逐漸處理這些禽獸,所採取的策略就是斷了它們的口糧,慢慢把它們餓死,這樣可以免去直接把它們殺死。從這段條目可以看出“禽獸衣冠”的含義是指穿著衣冠的禽獸,這裡的禽獸是真禽獸。“衣冠禽獸”則是帶有引申含義,更早的古人有句話叫做“沐猴而冠”,再說通俗一點就是“披著人皮的狼”。穿著衣冠而做著禽獸不如的勾當,就是“衣冠禽獸”。

  • 2 # 老衲侃春秋

    中國古漢語,許多詞語有一個產生、發展和逐漸演變的過程。有些詞語原意是“南”,到了現代,被人理解成了“北”,但是一旦約定俗成,也就無法再細摳其本意了。比如:

    “愚不可及”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最初其實是一種至高的讚美。語出《論語.公冶長》,孔子評價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甯武子的時候這麼說:國家政治開明,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當君主昏暗無度,他就退居幕後裝糊塗。他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但那種裝糊塗,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能達到“大智若愚”的地步,是很難的。但是現在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笨到無人能及的程度。

    還有“無奸不商”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最早的說法是“無尖不成商”,“尖”說的是米堆的尖,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格當商人。但是現在卻成了凡是商人都奸猾的意思。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所以,最早先“衣冠禽獸”是個褒義詞,是一句稱讚的話,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文官所穿的官服上繡的是飛禽,而武將所穿的官服上繡的則是走獸。表現出文官擁有非常發達的頭腦以及高超的智慧,而武將則擁有英勇無比的力量,以及敏銳的行動力。

    穿著這種官服的官員,行走在外時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光憑官服的樣式就能夠彰顯出他們的官階,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身份。百姓看了以後,眼中充滿了羨慕的眼神。

    其實《大明王朝1566》中假借鄭泌昌之口所說“文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並不是貶義,反而是一種炫耀,要就是說,我們都是為官的,都是朝廷的棟樑,有一陣志得意滿的味道。

    這個詞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原意的呢?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

    後來,清朝李汝珍所著《鏡花緣》中有一句:“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這句話就純粹成了一個貶義詞。所以說,衣冠禽獸一詞真正的轉義應該是清朝以後。此時的意思已經變成一個人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比喻其道德敗壞。和成語道貌岸然有些類似。

    其實,和後來的“衣冠禽獸”意義相同的詞語早就有,只是不太常用。它出現在宋朝,是形容唐朝人蘇楷的。“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梟”,是一種窮兇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傳說它飢不擇食,殺氣騰騰,居然咬死自己的父親。

    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六親不認,就真正的成為了禽獸。

    所以說,按照原意來說,“衣冠梟獍”這個成語,才是一個保持原意的貶義詞,是真正罵人的髒話。

  • 3 # 朔野無邊天高遠

    天子著龍,文官著禽,武將著獸。其實禽、獸也未必就是貶義,比如龍鳳麒麟龜,就代表祥瑞之意。但是放到一起,一說禽獸,就成了貶義……

  • 4 # 唐俊龍55398571

    蒙古人把中原當做自己的牧場,漢人成為牧場的牛羊,元廷把稅收到了公元二零零零年,這種日子無法繼續活人,於是官逼民反,朱重八變成了朱元璋。經過了十數年的奮鬥,消滅了張士誠和陳友諒,上位成為了君王,漢人政權迴歸正統。

    漢人終於恢復了自己的姓和名,朱元璋考慮全面恢復漢文化,洪武開立,一切就像漢劉邦定禮儀一樣,朱元璋沒有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他明白打天下靠的是淮西兄弟們,而坐天下靠的是劉伯溫和李善長及胡惟庸,怎麼能夠讓文人俯首聽命呢?文們在乎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需要一套禮儀來襯托榮譽。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鑑於局勢尚未安定,學士陶安請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禮部官員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學說,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漢赤、唐黃。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朱元璋認可,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

    朱元璋用當時最先進的工藝為文官們制定了品序制服,文官們穿上花草,武官繡上飛禽走獸,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定位。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飛禽走獸醭子來源於《舊唐書.與服》,這是對中國禮儀中漢文化的傳承,周代以後的中國傳統社會中,祖先崇拜在宗教體系中佔據重要角色,西漢末年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以高祖配天的祖配禮最早成為國家祭祀活動。此後自東漢始,歷代王朝統治者的祖先配祭活動,都帶有證明其繼統合理性的意圖,對東漢國家的現實政治也有積極作用。在這種祭祀祖先的拜陵謁廟活動中,對於朝拜者和隨從的服飾都有詳細的規定,以顯示鄭重和嚴肅,如《後漢書·輿服志》所記:“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謁高祖廟、世祖廟,門大夫從,冠兩梁進賢;洗馬冠高山。罷廟,侍御史任方奏請非乘從時,皆冠一梁,不宜以為常服。事下有司。尚書陳忠奏:"門大夫職如諫大夫,洗馬職如謁者,故皆服其服,先帝之舊也。方言可寢。"奏可。”不難看出,歷代統治者對拜陵謁廟儀禮,都是不敢有絲毫疏忽的,唯恐因一點失禮而影響了社稷。

    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中國古代武將的服飾形象始終講究。《舊唐書·輿服志》是這樣記載的:“則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賜繡袍,各於背上繡成八字銘。長壽三年四月,敕賜嶽牧金字、銀字銘袍。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師(獅)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人們一直認為,武則天此舉直接導致了明清兩代官服上補子的盛行。   

    後代與前代有所不同的是,明清武官補子均為獸,文官則為禽。而武則天時除了麒麟、獅、虎、豹之外還有猛禽,如鷹、鶻等。與此同時,武官享受“甲冑不拜”的特殊待遇,《輿服志》中多次顯示出中國曆代宮廷對武力的倚重。

  • 5 # 布夫舟

    衣冠禽獸原本是個褒義詞。古代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夠代表人身份的尊卑,可以說這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因此朱元璋親自對衣冠進行了重大調整和完善。在明代的官服制度中,通常用“文禽武獸”來表示官位的大小。這些禽獸花樣通常在常服前胸、後背的中心處,四周則是雲紋、山石等裝飾要素。這樣的造型氣度威嚴,非常符合官員的身份。

    根據《明史·志第四十三·輿服三》規定:

    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

    一品文官,仙鶴;

    二品文官,錦雞;

    三品文官,孔雀;

    一品、二品武官,獅子;

    三品、四品武官,虎豹。

    為什麼要用這些禽獸來表示不同官員呢?主要是古代尊卑有序。這樣能夠體現上下的秩序性和不可超越性。文官用“祥禽”的目的是因為這表示人性品格的道德教化,武官用“瑞獸”則表示對驍勇善戰的肯定。比如在當時的文化體系中,孔雀是孔雀明王菩薩的坐騎,被視為文明鳥,可是大德大賢的文禽。

    可以說衣冠禽獸是明朝特有的服飾,能夠高度視覺化的表現當時社會尊卑有序的需要。可以說在當時衣冠禽獸代表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讚美詞。因為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過由於後來官場腐敗,這些官員往往禍害百姓,所以衣冠禽獸便成了貶義詞。它專門指那些有著華麗外表,而行為卑劣的人。

  • 6 # 錦翼

    “文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繡的是獸。披上了這身皮,我們哪一個不是衣冠禽獸。”

    這是《大明王朝1566》裡借鄭泌昌之口一個歪解。

    編劇也未必信服,不過是作為一個臺詞罷了。

    大明朝的官服,文官上的確繡的是禽,武官繡的是獸。

    許多人彷彿發現了新的世界,竟然以此為證據來說衣冠禽獸是好詞。

    但這跟衣冠禽獸這個詞沒有關係。

    首先衣服上繡禽獸這種樣式,元朝就有了,其次要想證明衣冠禽獸是個好詞,至少你要在文獻裡找出一個這樣的用法,例如:“伯虎兄,我祝你衣冠禽獸。”但持此論者沒一個舉出例子來,所依據的推論無非就是明朝的官服制度,相反罵人的用法倒是能找出來一大把。

    宋朝卻有一個類似的詞叫衣冠梟獍。同樣是罵人的話,《北夢瑣言》裡說唐朝末年蘇楷為人品行不端,世人將之稱為衣冠梟獍,梟是吃母的惡鳥,獍是食父的惡獸,顯然衣冠禽獸這個詞是從這個詞演化過去的。怎麼可能是好詞?(《辭源》上就是這麼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ds記憶體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