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草書《古詩四帖》為唐人張旭所書,《自敘帖》為唐人懷素所書,均為狂草。

    具體到《古詩四帖》與《自敘帖》的筆法(用筆特點)有何不同?應該怎樣去臨寫?我相信,回答這個問題者,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觀點,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觀點,到底誰的觀點正確,不得而知。眾多的觀點不但幫不了題主,而且還會攪亂題主的學書思路,使之陷入迷茫的境地。

    為了回答好題主的問題,我還是把最權威的論述,編輯之,以圖片的形式告訴題主吧,相信對題主絕對有用。

    (一)古詩四帖筆法及如何臨寫:

    (二)下圖為自敘帖筆法及如何臨寫:

    特告訴題主,我所發的這些內容,都是最權威的論述,請照此認真研讀,認真領悟,認真臨寫。

  • 2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我對張旭《古詩四帖》與懷素《自敘帖》都有臨習。張旭與懷素筆法都得到真傳。只是性格與悟性不同從而風格也就不同了。他們用筆上有個共同特徵就是中鋒行筆。

    《古詩四帖》與《自敘帖》特徵,一是字的筆畫簡省,字與字之間纏帶,不夾行書。在今草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行、草夾雜,即使是行草書,也非一定字字連帶。唐以後的草書,因為夾雜行書,顯得纏繞的線條過於繁瑣,所以算不上狂草。

    二是字形擺盪起伏大,點畫穿插避讓。由於運筆擺盪穿插,使字的大小,長短反差拉大,行的空間及列的感覺明顯弱化。猶如亂石鋪街,無行無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能插針。三是書寫的速度快捷。所謂狂,是相對於平靜而言的。沒有一定的速度,是不可能致狂的。二帖的狂,筆留在紙上,運筆提按自如,寫出來的字,力透紙背,生龍活虎,不像有的草書,筆在紙上滑行,寫出來的字如死蛇掛樹,毫無生機。

    不同的特點:一是旭肥素瘦。黃山谷評:“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肥瘦均用妙字,可見各有神到之處。旭之用肥,並非墨豬之肥,而是線形粗實;懷素固瘦,亦非剔肉見骨之瘦,而是緊實。這是源於二人用筆的方法不同。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多超然於法度之外,點畫不拘用筆的規範,故多出其不意的形態而成肥。懷素《自帖敘》用筆緊斂,法度嚴密,故而瘦。

    二是旭澀素麗。旭有悟於“錐畫沙”,線質多疾澀;素因用筆緊實,狂動之中仍得肌膚之麗。然旭又有有旭之麗,素也存素之澀,只是所佔比例及整體印象有所不同而已。旭之麗在筆畫細處,澀與麗相間;素之澀在點畫疾處,麗與澀並重。

    三是旭線形多變,素則基本保持一致。在運用纏帶的過程中,張旭善於輕重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細有粗,有濃有枯,表明張旭對提按用筆的靈活運用及二者過渡銜接的靈活把握;懷素線條多保持一致,說明懷素對筆力超凡的平衡能力。懷素的這種線形,是典型的以篆入草,線形粗細恆一。

    四是旭任情恣性,素相對理性。從二帖整體擺宕的幅勢看,張旭肆意揮灑,落筆便進入境界;懷素則開始相對平和,後漸入佳境。從纏繞的形態看,張旭鬆動,懷素緊湊;張旭四面伸展,懷素多有定勢;張旭圓環方法各有不同,懷素則多相近似。加之線條的粗細不同。總體而言,張旭的狂草比懷素的更狂,更顯其縱心所欲。

    即使我們什麼都知道也未必能寫出這樣大作來。這與個人能力與悟性有關。說一說其實很簡單的,做起來難度係數是相當大的。就是因為難度大現在有許多人不斷挑戰他們包括我自己樂此不彼。還要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兩個人都是嗜酒如命。其實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這個酒到底對它的書法有沒有作用。我們現在只是猜測有關係或者有間接關係。到底有沒有關係只有當事人知道了。這個問題永遠是個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基本功,無論你能喝多少酒是肯定做不到的。從我個人認為酒對於書法還是有作用的。人與人是有差異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用的。這只是猜測而已!

  • 3 # 墨居劉漢生

    區別:張旭筆筆用情,字字訴說,通篇表達了內心的糾結掙扎喊吶,沉著痛快;懷素從頭至尾用筆一致,大開大合,斬釘截鐵,激情奔放,如黃河奔騰,一瀉千里,收放有度。細處如高山溪流,細膩而汩汩飛瀑。

  • 4 # 千年蘭亭

    高水平的草書作品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感受。但要看懂高水平的草書需要多方面的知識準備。

    一、古詩四帖

    此帖為五色彩箋草書古詩四首, 此作雄強奇偉,筆勢縱逸,筆力勁健峻拔,墨色枯潤相間,如錐劃沙,如折釵股,運筆軌跡清斷可辨,絕無狂怪或纖巧 浮滑之態。

    統觀此帖書法,氣勢磅礴,奔放不羈;連綿飛動,似行雲流 水,圓暢自然;意境飄逸瀟灑,如雲煙繚繞,氣象萬千。

    二、自敘帖

    此帖為懷素狂草代表作品,筆勢圓轉活脫,而又剛勁矯健,人稱草篆。

    此帖通篇活潑飛動,筆底生風,是其“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 怪狀翻合宜”之抒情佳作。

    起首十數行述其學書經歷,書法飄 逸舒緩,從容不迫,中間述他人讚賞時,已是狂態畢露,得意之 情溢於筆下;終篇二十餘行,狂草之極,達到抒情高潮,至落款則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草書所要表達的情感是由節奏來實現的,而節奏多由黑白、深淺、大小、遠近、厚薄丶斜正等對比來體現的。欣賞草書、學習草書,首先要讀懂作品的節奏。

  • 5 # 字畫娛樂圈

    《古詩四貼》是幾千年來中國草書的巔峰之作,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是草聖張旭的代表作。

    千百年來,能把《古詩四貼》臨摹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大書法家,極其稀少,可謂“鳳毛麟角”。

    古人曰:筆法之妙,存乎一心。只在意會,不在胡噴。

    上圖是當代“書法大師”邱振中教授臨摹的《古詩四貼》,一味追究老辣,但是功底有待提高,因此,寫的聲嘶力竭,江湖氣重,沒有古味。

    上圖是當代書法博士白先生臨摹的《古詩四貼》,結字多病態,多得瑟,筆畫拖泥帶水無力,整體氣韻死板。不知草聖門徑在何處。上圖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易經協會專家吳海萍先生臨摹的《古詩四貼》,筆法高古,雄渾。頗得草聖遺法。

    (吳海萍先生臨摹的古詩四貼)

    中華人傑地靈,書法高手很多,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民間,不是什麼“書協主席”,也不是什麼“書法教授”和“書法博士”。

    《自敘貼》是狂草另外一個高峰牛人懷素的代表作,當代臨摹《自敘貼》的高手不少,我的網友中如江上人等都臨摹的很好。

    絕大多數人臨摹的《自敘貼》太油太滑留不住筆,不會篆籀筆法,寫的太過流俗寫不出懷素那種“電閃”“風雷”的氣韻。

    這3幅圖片是吳海萍先生臨摹的《自敘貼》。沒有一點點平庸流滑之氣,筆筆有力,滿紙古風。

  • 6 # 狂喜淡墨a

    古詩四首與自敘帖筆法有何不同?如何臨帖?古詩四帖和自敘帖分別是張旭和懷素所寫,皆為狂草,自敘帖是懷素馳騁繩墨外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歷來與其《千字文》並稱傑作,古詩四帖是張旭狂草,其勢頹然天放,意態自足顛狂也,其筆意源自幾個故事,

    旭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聽鼓吹音得其筆法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得其神。由此便知其筆法,形象逼真,即:內秀與粗魯間迴旋運營,線條細:柔又有粗闊落墨相間,神顛狀貌。

    那麼懷素草工廋,則筆畫細纖,屬於瘦而硬,這種筆意易得,即容易寫,而張旭乃工於肥,即筆有豐滿,肥勁難得,即不易寫出,由此可知學懷素易上架入帖,而張旭字難入,這都是由瘦肥而看出,筆墨豐腴是否,兩人的筆力氣勢具備相近,

    學草書,悟穎,作字簡遠,實為性情所為也。

    如何寫草書,剛柔相濟,意多於法,簡約草符。至於筆力筆法需自己豐腴了啊。不過草書乃最高境界,不易寫出。

  • 7 # 田_言

       張旭(675年~750年)比懷素(725年~785年)年長50歲,分別是中晚唐時期狂草體的代表人物,並稱為“顛張醉素”。

            張旭是一位理智型兼激情型的藝術家,他既能把生活中偶獲靈感運用於書法之中,又能把一腔情感傾注在筆畫之中,草書風格如風如電,如癲如狂。張旭在《古詩四帖》中的單個草字,線條保持著楷體的提按分寸,結字章法嚴謹,講究相互照應襯托而錯落有致,楷書的骨架無處不在。《古詩四帖》中多字連草的段落,儘管水天一色,霞鶩齊飛,但各自動作分明,形態獨立,身份明確,給人以觀草如觀楷的感覺。《古詩四帖》善於運用向上和向左的逆筆之畫相連,草書意境得以深入到一字之中,既方便於筆畫的隨心擺佈,卻又不至於打亂字的結構,有盪漾舒暢的韻律,有順勢而為的氣勢,有信手攀巖的功力。善於兩字合體共寫,在出人意料處相連,前字未成時連寫後字,後字進行中補全前字,絕無不規則的塗連。善於在細微之處完成畫間和字間的過渡,交接得清清楚楚。《古詩四帖》通篇呈現出拘謹思索與自由發揮交替轉換的節奏感,給人以狂而有度、痴而有思的藝術魅力。

            懷素在《自敘帖》中擅長運用的線條執行,彰顯了疾速的節奏和跳動的韻律,曲折迴旋而變化無窮。《自敘帖》整篇伴隨著氣脈的執行,快速行進的線條錯位度大,筆畫布局上下參差而左右錯落,字內空間虛實不均而險勢跌宕,產生了字境和空間的豐富感;線條忽放於天地之外,忽收於毫微之間,疾如電閃,敏如蛟龍,產生了字境和空間的層次感。《自敘帖》線條運作越快,氣脈流動越強,氣脈內動,力量生於心,輸送至筆端,表現為狂意,懷素的草書比張旭的草書更耗內氣。張旭是暢飲有顛態,懷素是過飲有醉態,張旭能擺脫束縛進入自由創作的狀態,懷素則是跳出法外進入忘我創作的狀態,顛態與醉態有不同意味。懷素突破了傳統狂草體的思維框架,整幅作品佈局紛繁錯綜,彷彿包羅天地永珍,形成了充滿新意的草書形象,最易引發同心共鳴。

            後人常常過分解讀顛態和醉態在張旭和懷素長篇狂草作品創作中的作用,卻往往忽略了書家本身的狂草體功底在創作中的核心作用,能創作出如此美墨,可見張旭和懷素用酒只是大家之譜,如武家之熱身,如佛家之禪坐,藉以開啟理性束縛的柵欄,走到豪情創作的田地

  • 8 # 戴朝模

    古詩四帖以側筆中鋒為主,線條古澁流暢,對比強烈。自斜帖以圓筆中鋒為主,線條細而圓勁,極富張力,粗細變化不大,且多藏鋒,不露圭角。

  • 9 # 執迷不悟一意孤行

    透過我個人的學習經歷,感覺用筆時自敘的筆鋒是裹著的,古詩的筆鋒是絞著的。這與張芝,羲之草書的筆法不同。這可能也是王鐸總喜歡批評旭素違背二王家法的原因之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餘秋雨的《三峽》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