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imeCN
-
2 # 全乙枝
萬法歸一,如同佛祖掂花微笑,開聲講就不是了,要理解也偏了。會當凌絕頂,自然一覽眾山小。我們還是專心爬山吧,勿妄議!
-
3 # 太上邪神
黑洞形成黑洞的狀態,不一定恆久保持黑洞的狀態。物質形成物質的狀態,不一定保持物質的狀態。暗黑物質是宇宙的原始狀態,物質是萬物形成的基礎。所以黑洞沒有吞食物質的時候,要觀測黑洞傳送的微小粒子。黑洞吞食物質的時候,要觀測物質被吞食變化的輪廓。黑暗物質和物質兩者的來源相同,成分都是“玄”,(玄是線的纏繞打結)線纏繞打結又纏繞打結,這是微觀世界的門道。
-
4 # 正心法象
要理解這句話,要先理解道和名的意思,
道的主要基本義有這麼幾種:
1. 路,方向,途徑:~路。鐵~
2. 指法則、規律:~理。~德。~義
3. 說,講:~白。常言~
4.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
名的主要基本義有這麼幾種:
1. 人或事物的稱謂
2. 動詞,起名字
3. 叫出,說出
4. 聲譽
5. 佔有
文中第一個道,就是指道家思想體系中萬物本源的那個代名詞,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無窮無盡,是宇宙未有之前的一種狀態,是萬事萬物的推動者;第二個道,就是說的意思;第三個道呢,就是法則、規律的意思。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的運動變化,只有事物之前的那個狀態才是不變的,也只有那個狀態下的規律具有普遍適用性,舉個例子,音樂的基礎音符只有五個:宮商角徵羽,用這5個音符可以演奏成千上萬首美妙的音樂,但每一首音樂再演變成另外一首美妙的音樂就具有偶然性,恆道就類似這5個基本音符,事物只有在有形以後才可以描述,道在事物未有之前,所以是不可描述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不可描述,那老子寫的這5000字的道德經,寫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以後咱們再討論。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是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具備永恆的普遍適用性規律,凡是能夠叫的出名字的,有稱謂的,都不會永恆存在,不是恆名。
-
5 # 邊境行者X飛翠中國
第一章 [原文]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註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②恆:一般的,普通的。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④無名:指無形。⑤有名:指有形。⑥母:母體,根源。⑦恆:經常。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慾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眾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眾妙之所從出也。
-
6 # 蝶宙
道可道,非常道是指道可以說,就不是常道了。
而道可道,非衡道是指道可以說,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理了。
後者比前者的意思狹窄一點。
常道也指恆常不變的道理,但也更靈活,也指普通的道理,尋常的道理,真常不變的道理。生髮萬事萬物,也是生髮萬事萬物的關鍵。是一條普通尋常的規矩,順著這條規矩,就可以萬事順遂,從其中的岔路走出去,就會有挫折。
而怎樣尋求常道,歷史上太多人積聚了太多智慧。
-
7 # 安水閒人
道可道,非常道,乃大道無為,非一般常人所觀照執守者也。道可道,非恆道,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時常隨感而應,順應天人,但終乎道不遠人,而人常棄道耳。
-
8 # 易畔書院
古書有古書的讀法。
傳本曰“道可道,非常道”,“常”字大多也釋為恆常。出土版本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與傳本的區別不在“恆”“常”二字,而在多了兩個“也”字,語氣稍有變化。我還沒見過“道可道,非恆道”這樣的版本。
為什麼說“恆”“常”不是主要的區別呢?因為“常”字就是“恆”字的替代字,是為了避漢文帝諱而改,同樣的還有“恆山”改為“常山”,所以三國裡有“常山趙子龍”之說。避諱字,應讀如本字,“常”字仍作“恆”字解。
-
9 # 奔跑的孫子
我覺得是:道可以被陳述,但不是像尋常的道一樣被陳述,因為道雖然可以說,但它不是恆定不變的道,它是瞬息萬變,根據環境和情況及時間不斷變化的道。可以說但又不能說,這就是道。呵呵,瞎掰掰,純粹望文生義,俺道德經看都沒看過,就知道這兩句。
-
10 # 來取笑
“道可道,非常道……”,可解釋為: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還可解釋為:道,是可以認識和表述的,但並不是俗常中人與物在上面奔走的街道;也可解釋為: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俗常能言說的(那種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可解釋為:“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也即是說,“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可以表述的是一般的“道”);“道”若是可以語言表述或交流的那就只能是普通的道理,而不可能是永恆常在的道理
-
11 # 洞悟山人
能夠隨便講明白的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不是反應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或真理;能夠隨意說出口的哲理或事物的變化規律,並不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或真理。所謂的道,即是天道,也就是天體執行,自然變化的永恆規律。
-
12 # 傳說之哲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眇:【類篇】成也。【易·繫辭】眇萬物而為言。徼:循也。
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道是可以遵從的;但這並非永恆不變之道。
萬物是可以命名的,而此名非萬物恆久之名,
萬物開始前的狀態稱為“無”,無中生有,有歸於無,“有”便是萬物的根本。
所以,持久的以無情慾偏愛之心觀察“道”生成萬物的作用。恆以有欲求索之心觀察“道”使萬物迴圈往復的規律。
“無”和“有”同出於道,雖名稱不同,但所在之意義都一樣。
玄妙又玄妙。這是認識一切變化的門徑。
萬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們處理事務有因有果。萬物善始善終者,人們做事有所成功者,都是因為遵循“道”的規律而生存發展並有所結果的。老子說 “道”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潚穆,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老子尚且不能描述清晰“道”的具體本真形態,所以“可道也”之“道”,不是描述形容的意思,而是“行道”,按照道的規律去生存發展,從事為政。可描述或不可描述與“道”之恆久與否沒有關係,故大家譯為描述是錯誤的。
-
13 # 梁學偉
“道可道,非恆道”,在老子看來,“道”是天地萬物的最初本源,萬物均為“道”所生;“道”創生萬物,為萬物之母,但它自己卻無形無象,不為任何事物所生。古人的技術條件下,對普通人來說“道”無形無象,在古代只有能夠達觀內視的修行者才能夠體“道”。
道是萬物萬事的本源,是萬物在世界和宇宙萌發生長衰亡的第一法則,是孔子認為的形而上的存在,是道家認為的先天一炁之化,是命理家認為天髓所滴者,是佛家的因緣,是神功所能妙者,是玄之又玄所能眇者,是天地之根。能夠相容花草林木,鳥獸魚蟲,莊稼牲畜;能夠相容自然,地理,天象,氣象,物候;能夠相容農耕,醫藥,音樂,禮儀,人文,教化;能夠相容伏羲的八卦,連山,歸藏,黃帝的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
“道”不是什麼規律,不是什麼抽象的“理”,而是“具體的存在”。並且,“道”也不是什麼“具體器物存在”之外的另外存在。“道”是存在,是無所不在的。“道”的存在與具體器物的存在並非二體,並非有異,又並非無異。但是道不是永恆的存在於具體器物,當器物的生命週期完結,成就器物的這個道就離他而去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既不是抽象的“規律”,也不是生命體之外的“另在”,道確實是生命體最真實的具體的存在,是不離生命體存在的。我們所說的生命體,是有生命現象的存在,是活的存在,必須能夠現象,象必須是變化不斷的,諸行無恆,是人可以體察的。生命體的現象必有有限對立的突破,所以必有變化,否則不能成為生命體明瞭的現象,不能成為可以辨識的現象。所以,中國古代的群經之首“易”,講的就是生命體的“變化”,卦爻表達的是生命體的真情、真象。
”道”造就了萬物,是生命源泉的存在。任何生命體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因果條件的存在,都是符合性、理的存在,“道可道”。而“道”是自在的,道化又是有限的存在,受環境制約,“道法自然”而“非恆道”。
張伯端在《悟真篇》裡說“道是虛無生一炁,便是一炁產陰陽,陰(卵子)陽(精子)再合成三體(受精卵),三體重生(結胎出生)萬物昌”。滴天髓講的三元,道藏講的三元,道家的三清,應該是精子、卵子、受精卵。它們都有生殖遺傳資訊,是造就生命體的性狀根本原因。
天之所賦者,應該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生殖遺傳資訊。性元即植物的籽粒,成實,種子,動物的受精卵。當性元中具有生殖遺傳功能的精微物質,沒有外部環境力的作用,力的引動時,精微物質的能量和形體相等,不發生變化,保持原有狀態,陰陽平衡,道家稱之為無極。
新疆吐魯番考古隊,在阿斯塔那發現一幅《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交尾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手執矩而女執規;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男女頭之間上部繪日形,日中有三足鳥,蛇尾之下繪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樹,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圓點,當系星宿,情態生動,線條粗獷,色澤單純,幅面綴以日月星宿之像,也顯示了天文的化與天象的運相關,即現代研究發現的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
伏羲手裡拿的是“矩”,是 法度 。矩法(規矩法則),矩則(規章法則),矩設(按規矩設定),矩誨(以規矩法度教誨),矩鑊(規矩法度),矩殺(謂秋季萬物凋落)。女媧手裡拿的是規,“規”,有法度也,從矢,從見,會意。--《說文》。規度,規則法度。規矩相合是萬物,是生命體生化必須遵守的法度,是生物體生殖繁衍的法度,也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基因,是決定生命體性狀的生殖遺傳資訊,是天文,也是人文。原始天文的含義應該就是生殖遺傳資訊。
從古人對道的表述中,我個人理解“道”應該是“文”化與“運”化的協同。而這其中的“文”和現代科學對基因的認識,基因造就生物體的形狀,可能就是古人所表述的道化中的文的部分,是虛無一炁的炁,是伏羲女媧交尾圖手中的規與矩所定者,是命理家滴天髓的天髓,是孔子講的黃裳元吉文在中的文,是元亨利貞中的性元,是因緣中的因,是機緣中的生機,是天命,天元,天賦,秉受,是來自父體母體的生殖遺傳資訊。
現代生物科學告訴我們,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也後天的生存環境的息息相關。它們是共同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與外在因素。外因透過內因而起變化。而後天的運化就是個體的生存環境,是五運六氣,是山川地理,是光照水熱,是地力水肥,是風物特產,是生活習性,是母體或環境供給能力的強弱,是運,是緣,是遇。儒、釋、道根於一理。
精子和卵子各自攜帶生殖遺傳基因。精子和卵子染色體分裂,精子與卵子染色體各一半相結合的一霎那,新生成的個體的染色體就已經定了。這個後面的因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這就是遺傳規律,個體的文就確定了,形而上就確定了,天命確定了,稟賦就確定了,天髓滴的多少就確定了,天元就確定了,祖德的多少就確定了,造就個體的藍圖就確定了。就是老子講的“奪揫獨立,不孩(改)後矣”
一物一元的文,基因,確定了生命體的先天因素,文化確定了生命體的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豆的化育程度能不能夠率性,文化的完不完全,性元的優良正效能不能夠完全表達出來,就取決後天的運化了,後天的成長環境,得到的光照、水、肥,人的贊育適時的種植時間,間苗、除草、施肥、灌溉、排澇,滅蟲等田間管理。就是老子在楚簡中的這個
字,代表宇宙與萬物,表達環境與生物的關係。生命體生活環境的不同,造就了道的“非恆道”,“三元八會”。生命體類不同必定狀不同,則名不同,即使父母相同,也是性類而狀不同,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九子各有其性狀,也各有其名,大概“名可名,非常名”吧。
上德不德的無為,是生命體包括人性狀的完美表達,是“運”化的最高標準,是治人事天的終極目標,是大道的率性之化,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中華應該是萬物、生命體,生民自性中的“文”完美表達,英華畢現的環境。
以古人的技術條件,生命體的基因,文,天命,天元,天賦,秉受是不能改變的。既然道的“文”化不能改變,那就著力於其“運”化的部分,因為運化也可以制約道化,所以道是“非恆道”的,也是人的贊育可以發揮生命體性的地方,人行道行善的有為。“道可道,非恆道”,古人的山、醫、命、相、卜五術都是關於生命體“運化”的技術。伏羲的八卦,連山,歸藏,黃帝的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以及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呂氏春秋,管子都是關於生命體運化和運用“運化”的經典。
回覆列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
以下是本人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裡“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執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執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慾”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唸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