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11498626606
-
2 # 戲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中國戲曲的發展,是應證在我們中華兒女血液裡的浪漫與情懷還有文化,是我們與生具來的抒發情感的一個視窗,所以直到今天它還在,以一種更新的形式在表達和傳播上做出了自己也可以或者還是我們人民大眾的那個接地氣的娛樂方式或者是陶冶情操的方式存在著,儘管有些人在罵,陽春白雪的戲曲能不能別和那些網紅相提並論,可是我更加看好今天這樣的局面,說明進步的文明總要不斷的以自己的方式來重新整理人們的感官,讓人們快活並且感受到美好和文明。
在原始社會子萌芽狀態下出現並且生存下來啊戲曲一路高歌到宋元時期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文化藝術,以民間的一些歌舞與小調還有說書唱詞及令人捧腹可樂的滑稽表演共同存在的藝術感覺,在那個美好的時代迅速的讓大眾熟知了它並繼續傳唱下去,甚至到達繁榮的一個時期的代表。
戲曲在後期的發展上甚至是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一個考核下出現了很多的人民心中想象的強者或者是英雄,來滿足人們對於社會現狀及國家沒有達到他們自己心中的一個理想狀態的釋放,所以出現了很多英雄事蹟,在歷史和正史及人們代代心口相傳下來的戲曲中可以看出,這些例如穆桂英這些形象的塑造,在明清時期的戲曲鼎盛時期,人民當時所感所想和要表達的情感歸宿。
後來清末民初的戲曲環境是這個文化的高度飽和和成熟時期,全民皆把戲曲做為娛樂和陶冶情操的甚至是解悶的工具與文化宣洩了,只不過高雅的文化人研究它的美及韻骨,市井小民自有他們自己的聽取的開關與愛好,說不定那受就成為了心口好。社會環境的使然,讓這些土壤里長出了好多優秀的參天大樹,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得以儲存。
而戲曲的今天,在這個百花齊放的科技改變未來的網際網路時代,戲曲以自己陽春白雪的形態夾道生存,實數不易,當然少不了國家與社會各界愛好者的保護與傳承。作為傳統到華人根子裡面,世界上只有中華民族才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艱難的與各種新鮮事物交集碰撞甚至漸漸不再是心頭好的時代,我們的藝術愛好者與藝術家及傳統文化事業藝術傳承人還在不餘遺力的推廣、傳播、教學等為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人,都是偉大的人。
這些新的模式的傳承也將是戲曲的未來發展方向,和任何一種的藝術形式一樣,未來在百花盛開的科技中國的強盛未來中,我們一樣可以成為瑰寶中最好的文化中國夢。
所以會有比郭德綱老師還要痴迷且愛好堅守在傳統戲曲文化的各路大神們悉數登場的,我們拭目以待吧!強盛了,我們的國家與文化。
-
3 # 茶館閒聊
如果把希望寄託於某一個人,可以肯定地說,戲曲傳承必定道阻且艱。
文化的傳承不可能只依靠於單個人的努力,因為文化不屬於某一個人,而是屬於整個社會群體。
因此,文化的傳承必然也是要回到社會群體之中,依靠於社會大眾的力量,否則結果只能是逐漸被淘汰。
相聲如此,傳統戲曲也是如此。
其實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並不準確,更精準的說法,是他推動了相聲的進一步發展,使原本屬於地方性的民間藝術,開始往大眾化的娛樂方式上走。
傳統戲曲要更好地得到傳承,勢必也要走這樣的一條道路。
當然,在講如何傳承前,有一個前提是不能省略的,那就是傳統戲曲在傳承過程中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
其實關於這個方面,我們很容易犯印象流的錯誤,認為如今沒有什麼人喜歡聽戲曲。
真實情況,根本不是這樣——喜愛戲曲的人依然很多,曲迷仍然不少。只不過,這些人大多為中老年人,尤其是老人。
即便是年輕一代當中,也仍然有一部分人對戲曲很感興趣,雖然是對結合了戲腔唱法的古風歌曲,而不是真正的傳統戲曲。
年輕人為什麼不愛聽戲曲?原因很簡單,表現方式太過於傳統,不對年輕人的口味。
對於這個問題,又經常會有一種印象流的看法:戲曲陽春白雪,不是我等下里巴人欣賞得來的。
是這樣嗎?是,也不是。戲曲在以前,從來都是老少皆宜的,不管有錢沒錢,什麼身份地位,都愛聽——有錢有地位的,看戲圖的是欣賞,普通老百姓,圖的是熱鬧。所以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也是。
這種屬性,直到現在也沒有發生變化。可是,現在的人想要圖個熱鬧,方式實在太多,戲曲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還是放到最後的那種。
再加上,現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甚至看個電視劇都要開倍速,慢慢悠悠、一唱幾個小時的戲曲實在很難勾起年輕人的興趣。
有了這層認識,就可以來談談如何傳承的問題,前面說了,要有相聲那樣的道路。往深層次來說,能夠令傳統戲曲更高傳承的,只有傳統戲曲自己。除此之外,他求無用。
只有改革表現的形式,令之符合年輕一代的需求,戲曲才能在年輕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並在未來開出燦爛之花。
這種改革,不是小試牛刀,而應該是大刀闊斧,融合時代元素,採用現代營銷推廣方式,全面性進行改變。
萬事萬物都是如此,能夠改變,才能夠繼續生存。
-
4 # 記憶之鷹
國粹戲曲沒落,這是不爭的事實,造成這種遺憾的起因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誠然,
新文化運動對漢語文化的通俗化功不可沒,它使文學藝術逐漸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使得大多數人透過一定的學習都能用漢語文字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流。但是,由於白話文的普及,人們忽視了對傳統古文的學習和研究,對許多傳統的東西漸漸生疏了。
國粹戲曲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是古人透過無數代人的實踐、完善和總結髮展起來的,它的表現手法和古代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其中的唱詞幾乎都是韻文,也比現代人所用白話文深奧得多,必須古文基礎較好的人才能夠欣賞;其中的詩詞更是陽春白雪一樣的存在,不是普通下里巴人能夠懂得的。至於國粹戲曲中的唱腔和道白,甚至插諢打科,都需要有一定欣賞水平的人才看得明白。
現代的電影和電視劇和國粹戲曲比較,接受起來就容易得多,因為它們特別通俗,故事多種多樣,不像國粹戲曲那樣老是以才子進京趕考之類為題材,這種通俗性和多樣性是電影電視取代國粹戲曲的主要原因。
然而,從文學和藝術方面看來,國粹戲曲的底蘊和價值都不是現代電影和電視所能比擬的,只不過以通俗性和故事性見長的電影電視迎合了現代大多數人的口味,受到大多數人的吹捧。
理性地說,國粹戲曲是我們老祖宗的重要的文化遺產,它的沒落是令人痛心的,我們不能做敗家子任由它自生自滅,必須想方設法使它們得到復興,那才對得起我們的祖先,才配得上炎黃後代的名號。
郭德綱是當代著名的相聲藝術表演大師,對傳統相聲的傳承有著重要的貢獻。但題主說郭德綱拯救了傳統相聲藝術,我還是不能苟同的。相聲藝術是群眾藝術,不可能是一兩個人就能拯救的,它之所以沒有像國粹戲曲那樣沒落,是和其表現手法密不可分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讀過蒲松齡的《口技》這篇文章,其中所描寫的口技就是相聲,它是表演者透過控制自己的嗓子和道具模擬各種聲音,展示一個火災故事,達到吸引和感動人的目的。
蒲松齡《口技》裡描寫的相聲藝術本來就比較通俗,沒有運用深奧的古文和詩詞藝術,其語言比較大眾化。
現代相聲繼承了傳統相聲的表現手法,使用的語言也是通俗易懂的,它的發展繁榮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郭德綱一人拯救過來的。我們現在所用的白話文其實就是古人民間交流用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部分都繼承於古人,這也是傳統相聲藝術沒有像國粹戲曲那樣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傳統相聲能夠繼續繁榮,國粹戲曲為什麼不能繼承發展呢?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傳統相聲能夠繼續繁榮的原因是表現手法容易繼承、故事性強,而且所用語言通俗易懂。對比國粹戲曲,我們發現,戲曲的劇本比較單一,故事比較老套,我們需要在劇本的創作方面多下功夫,需要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進行創作,而不能僅僅繼承古人的劇本。至於戲曲的各種表現手法,可以透過政府像全社會普及教育,因為只是提高個人欣賞水平,也花費不了多少時間。難一點的就是古文和詩詞的學習,這需要國家從基礎教育做起。比如,可以適當提高對學生的古文水平的要求,適當加大對唐詩宋詞的學習力度。這樣,由國家牽頭和民間助力,全華人民齊心協力,復興國粹戲曲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們要努力搞好經濟建設,也要努力搞好精神文明的建設,千萬不能讓老祖宗千辛萬苦創造的國粹藝術徹底走向衰亡!
回覆列表
戲曲本是一種民間大眾藝術,現在卻貴為一種精英藝術。高昂的票價,難得的欣賞修養,讓普通人望而卻步。在廣闊的民間,以廣場舞和麻將為代表的通俗藝術已經席捲了他們的娛樂時間。
近期因著編排年會的表演,把每個劇種的代表作都溫習了一遍。國粹藝術,名不虛傳,模仿之餘,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雖高雅,卻曲高和寡。年輕人敬而遠之,戲曲已被尊為一種老年人的藝術取向,年輕人基本只剩下對變臉感點興趣了。
除了表示太高雅之外,戲曲藝術入門的一種高門檻,更讓人愛不起。念唱坐打一招一式,複雜專業,訓練艱苦,成名路漫漫。
其他的藝術形式,如話劇、音樂會、舞劇等多種外來形式佔據了大部分舞臺演出藝術市場的份額。
長久以來,戲曲自身基本沒有進步。內容沒有變更,代表作永遠是那幾部,《蘇三起解》《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貴妃醉酒》《花木蘭》等;這些作品並且都是以個人承載的,梅蘭芳、小香玉這些藝術高峰,一直沒人能超越。
戲曲已變成一種牢籠中的藝術,就像籠中金絲雀,十面埋伏,無處突圍。很多的心思都花在了追求技巧性的東西,追求妝容,追求服飾,追求配樂……
文革中有一次從內容到形式的改頭換面,創造出了八個樣板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2004年,白先勇先生製作策劃了崑曲《青春版牡丹亭》,一時驚豔,我曾獨自看了不下30遍。
2014年,《國色天香》做了很好的嘗試,利用明星效應把很多流行樂改變為戲曲唱法,引起了轟動,起碼在內容接受度和傳播度上,讓更多人有了接觸的機會。
不為普通人民所接觸和嘗試的藝術,遲早會被當做古董,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