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尺吼吼

    我最喜歡,德不孤,必有鄰這一句話。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品德高尚,那必定會有人會和他作伴。我覺得非常適合今天這個社會。每個人都非常渴望融入每一個圈子。即使他原本的性格是內向的並且不善言辭也不喜歡交際。可能迫於社會的壓力,他不得不偽裝成很外向的樣子。但通常這樣做往往會使他更加的不開心甚至會慢慢的發展成抑鬱症。這句話對我自己的影響就是不用刻意的去融入一個圈子,做自己就好,堅持自己覺得對的東西。做一個好人,你可以善良,但不要不懂得拒絕。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和你一樣的人,總會碰到和你心心相惜,情投意合的人。所以德不孤,必有鄰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句倫語當中的話。

  • 2 # 少林功夫延正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汙而不能和諧相處。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5、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9、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0、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3 # 詩詞鑑賞與創作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事最近用實際行動,給我好好的上了一課。同事姓陳,暫且叫他小陳,他中專畢業,沒有什麼特長愛好,唯一喜歡的是書法。練毛筆字二十多年,專攻隸書。認識他時,覺得這個人除了寫字不錯什麼也不行。就在最近他辭職了,專職做自媒體人,在西瓜影片裡拍影片受毛筆書法課,一晚上能掙10000多。讓我刮目相看,真的不可思議,平時上班吊兒郎當,什麼也不想幹。看來人家確實是有一手,不得不佩服,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從今以後再也不能小看誰了,每個人都有閃光點。身邊的人不能只看到他的缺點,而看不到他的優點。那樣你就是目光短淺,鼠目寸光,這輩子都將一時無成。而是應該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忽略他的缺點,最終才能能走向成功!

  • 4 # 一個認死理的法律人

    古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是足以說明論語的經典和重要。

    因此,論語裡面絕大多數的句子都很喜歡,而不僅僅是一句兩句,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等等,深以為人生至理!

  • 5 # 彩雲南之世外桃園

    《史記.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上。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適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太史公說:有這樣一句詩:“高山使人瞻仰,大道讓人遵循。”我雖然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但是我的內心卻十分嚮往它。我讀孔子的書,想見他的為人。到了魯地,參觀了仲尼(孔子字)的廟堂、車輛、衣服和禮器,以及儒生按時在他家裡演習禮儀的場面,我徘徊留戀,捨不得離開。天下的君王,以至於歷代的賢人,實在太多了,他們在世時則十分榮耀,死了之後就沒有什麼影響了。孔子的身份不過是布衣平民,然而他的學說卻流傳了幾十代,讀書的人推崇他。上自天子王侯,到中國研究六經的人,都以孔子的學說作為標準,孔子真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司馬遷為何對孔子評價這麼高,對我們今天有何價值及影響呢?筆者嘗試以主要記錄孔子言行的儒學經典《論語》為主,從七個方面(部分)回答這個問題,並請喜歡《論語》的愛好者賜教。

    《論語》博大精深,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傳世論語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二十篇。

    一、 “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是那個明知行不通而偏要做的人麼?孔子十五“志於學”,學無常師,而好學無厭。“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他破“學在官府”舊制,開“有教無類”先河。—開始孔子就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得非常明確,就是改變天下無道的情況,使它向著有道的境界前進。他認定的有道境界中,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秩序井然,人們的言行舉止符合他所主張的倫理觀念,社會祥和安定。朝著這個理想,他周遊列國十四年矢志不移;為了這個目標,他斷糧七天幾被數落。“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子認定自己有責任挺身而出,努力改變社會現實,他身上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勇於擔當的精神,“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是對他—生的概括,勇於擔當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品質。

    從神話女媧煉石補蒼天,后羿拉弓射九日,除去猛獸救百姓,到大禹治水八年外,三過家門不得入。無不凸顯現那些勇於擔當民族重仼的悲壯、崇高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孔子這種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來一直讓人肅然起敬。

  • 6 # 影視文娛藝苑

    《論語》中喜歡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7 # 悟思必得

    孔子的《論語》是一部經典之作,有許多名言名句,讀了讓人長智慧,會使人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最喜歡《論語》這樣幾句名言,有論讀書的,有論做人做事,充滿著辯證法和哲學觀,讀罷對做人很有啟迪。

    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其意就是學習了而不去深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有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疑惑不解。孔子對讀書學習說得是多麼地深刻,多麼富有哲理,一個人的知識和學問、修養素質都是從學習中得來的。現實中人們一談到知識的積累都知道要學習,得怎樣學習,如何讀書,還是孔子說得最清楚、最明白了,如今之所以有不少人認為“讀書無用論”,就是沒有掌握讀書學習的好方法,將讀書學習脫離開來,以為讀書就是多看、多讀,而不注要讀與思、讀與懂方面下功夫,有的人書讀得很多但沒收穫,沒有效果。

    正像毛澤東所說:讀書就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如果在讀書學習上,將毛澤東這句話和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結合起來,弄懂了,這樣的讀書學習方法就一定會有實效的。

    二、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其意 是說,品德不加以培養,求取學問不加之講習,聽到道義不能相從,有了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孔子不愧為大學問家、大智慧家,孔子將道德、讀書學習和知錯就改三個問題相題並論,這三則之間確實是有內在聯絡的, 這就是孔子最憂慮的事情,2000多年前是這樣,就是如今,仍然是值得憂慮的事情,現實中許多人就是不知道孔子說的這個理。不少人將學習和道德分離開來,認為學習是孤立的事情,一個只要將學習搞好了,自己有了技能了就能走天下了。管他什麼道德不道德,還有說得更直白:”商品經濟社會,道德能值幾個錢,只要能賺錢就行了。“有了這樣的思維,想怎麼賺錢就去怎麼賺,失德又失志。

    我時常想,孔子的智慧為何如此超群,他將事情能說到實處,做人先有德,沒有德,就沒有得,試想,一個人沒有修養素質的人能走多遠,即使是這種人發了財也會半路”翻車“的,這樣的人和事時有所聞,說明了孔子的憂慮是正確的,並不杞人憂天。

    三、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就是說:立志於道上,堅守在德上,依靠有仁上。孔子培養學生的方法和內容,以仁、德為原則,以技能為內容,讓學能德夠德智體全面地發展。孔子是高見的,更是智慧和聰明的,人來到這個社會,萬變不離其宗,做人就需要有德,沒有德最終會失去得,就是永恆的道理,這個道理現在使越來越多的人從實踐中弄懂了正確性,不少人並努力在改變自己過去的不良行為,向德字靠近,這也是智慧之人。

    讀《論語》的次數越多,便會覺得孔子的智慧越大,孔子說的話有不少是經典之作,對當下依然有現實和積極意義,這便是做事要先做人,做人德為先,善為行,一個人有了德性再去讀書學習或者去做事,哪境界、哪心懷就不一般了。

    小結:我是60多歲的人了,經歷的許許多多的磨礪,人生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顧眼前,做人要有原則,做事要有方法,從上世紀的”又紅又專“到如今的”有德有才“,德才兼備等這些都是一個道理,衡量一個人必須用”德"字來考量,一個人失去了德,也就沒有做人的意義,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看準了這一點,這就是我讀《論語》的一點收穫和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吃巧克力到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