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工人胡哥

    這個問題幾千年來一直困擾著封建王朝皇帝和將軍們。開國皇帝推翻一箇舊王朝,建立一個新國家,主要依靠強大的軍隊。而軍隊不能由皇帝親自帶領,必須要依賴手下的將軍帶領。但如果控制不好,將軍實力過大,就會架空皇帝,然後取而代之。

    這樣的故事反覆在歷史的長河中上演著,終於在五代十國的時候頻率達到頂峰。梁唐晉漢周,短短五十幾年,有槍便是草頭王,中原大地王朝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個。

    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吸取教訓而後透過一套杯酒釋兵權的政治組合拳,將軍權收歸於手,同時實行更戍法,規定軍隊定期更換駐地,而將帥不隨軍轉移,因此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再加上武將一旦出戰,卻不能掌握軍事主官該有的權力,反而要受到隨行文官的壓制,不得不說宋朝的武將是真的憋屈。除了壓制武官外趙匡胤還制定了一些未寫入制度中的規矩來鞏固趙氏的統治。這樣雖然讓北宋延續了百餘年,但這樣的軍隊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確不堪一擊。

    自此以後一千多年,好像再沒有因為武將造反而導致王朝覆滅。直到袁世凱的出現。貌似趙匡胤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這麼難的問題都解決了。

    當然做為帶兵的將領,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也可以採取很多辦法。如請求卸甲歸田,實在要出征時,把自己妻兒老小放在皇帝身邊當邊。可以適當的貪財,好色,顯得胸無大志。忌拉幫結派,籠絡人心,招兵買馬。總之,伴君如伴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 2 # 神都布衣

    皇帝與權臣的關係,就是一個利用和反利用,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過程!

    我認為要想做到,皇帝完全不猜忌權臣是絕無可能的。除非是二者死其一,否則就只是猜忌程度輕重的問題。那麼如何最大可能的消除皇帝的猜忌,而保住權臣的小命呢?個人覺得,只有兩個辦法:

    第一,自汙。這個最早的例子,應該是西漢的蕭何。蕭何是幫助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的大功臣之一,隨著他的官越做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劉邦對他的猜忌之心也日重。做為一個聰明人,蕭何為了保住身家性命,就採取了強佔民田的方法,成功打消了劉邦的猜忌。

    第二,裝瘋賣傻。這個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司馬懿。在魏明帝死後,新即位的小皇帝對司馬懿這個五朝元老很是忌憚。有一次,聽說司馬懿病了,他就立即派人前去探視。 而司馬懿就立即使出了裝病裝傻的絕技,讓曹魏的皇帝誤以為,司馬懿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基本上喪失了警惕心和猜忌。為司馬懿日後的搶班奪權埋下了伏筆!

  • 3 # 奇譚見聞錄影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你有太大實權,就會對皇上構成威脅,就必然要被除掉,岳飛就壞在這一點上,就算他再忠,也會被除掉。

    後來為何又給岳飛平反?

    因為都死了,已經沒有威脅了,那就可以平反了

    所以要麼加強實權到皇上除不掉的地步,例如曹操

    要麼完全放棄實權,金錢美女享樂,例如石守信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在中外歷史上,這樣的情況發生了無數次,也是專制集權國家裡始終無法解決或規避的頑疾。

    作為相對弱勢的將領、臣屬一方,能夠讓皇權勢力對自己放心、甚至信任,自是上策。而一般而言,也只有兩個方法:

    其一,即始終注意君臣之道。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擺正位置,即使處於天高皇帝遠的一方大員時,依然要保持戰戰兢兢的謹慎之態,因為你不知道身邊部屬中,有哪些人是皇權或政敵們的眼線,因此平時的任何失態或任性,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說,憂讒畏譏是專制社會里手握權力的臣屬們的常態。

    其二,則是自汙,以求得皇權放心。這裡舉兩個大家或許都知道的、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戰國末年,秦始皇被迫以全國主力部隊,交付於大將王翦統帥以伐楚,王翦一路上不斷派人向秦始皇討賞,田產、府宅、金銀、美女,無一不要,顯得貪婪而低俗,部下有人疑惑、鄙視,王翦卻坦然自若,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對其重兵在握已生猜忌之心的皇帝放心,認為自己不過是貪財好貨之徒,並無大志。這招很成功,最終保全了君臣之間的情義。

    第二個例子,則是五代時期,晉王李存勖在與後梁大軍屢次搏殺時,其統帥精銳騎兵的部將李建及屢屢建功破敵,晉王很賞識他的勇猛,遂每每在戰後給予其大量賞賜。但李建及為人輕財好爽,總是把君王的賞賜均分給了部下,因此甚得部下擁護。但晉王李存勖得知後,卻深深為之憂慮,一個對金錢美色均不動心的猛將,他的意圖是什麼? 最終,晉王下了決心,將李建及調離軍隊,委任為後方一個不重要的地方官,終身不再啟用為將,這位曾經的軍中悍將,之後也就只能鬱郁終生了。

  • 5 # 江湖小曉生

    皇帝害怕皇權旁落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當皇帝擁有權力的時候,他就特別害怕被人家奪走。皇帝所害怕的物件正是權臣,那麼權臣該如何讓皇帝放心,則成了封建社會官場上的一種政治智慧了。

    辦法一,自毀形象。蕭何假意貪腐,以此躲過劉邦的猜忌。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欽定的大漢開國第一功臣,也是大漢朝的第一任宰相。所以蕭何在劉邦創立的大漢朝確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此出眾的人才,劉邦自然是要重用,但是蕭何這位宰相的職權過大,劉邦也有些猜忌,不過劉邦不會直接言明。

    蕭何不是傻瓜,他意識到自己沒有上戰場殺敵,就能夠獲得封地和地位,所以主動找到劉邦,把自己的封地都獻給國家,還拿出了大部分財產給國庫,劉邦一時間也有些高興,認為蕭何確實忠心。

    但是回頭一想,這傢伙是不是有謀反的心思呢?什麼都捐給國家,難道他自己就這麼無私?所以對蕭何更加懷疑了。當劉邦出去征戰的時候,留蕭何在家裡鎮守,每次送糧草的官員來劉邦這裡,劉邦都要問一問蕭何的情況。

    得知蕭何嚴明紀律,治理國家井井有條以後,劉邦更加不高興了。這個時候蕭何反應了過來,連忙想辦法做了一些圈地,強搶民宅的事情,搞得老百姓對他十分不滿。

    劉邦知道這件事後,只是哈哈一笑,終於對蕭何釋然。在劉邦的世界觀當中,蕭何如果什麼都不貪圖,就想著要名聲,那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一旦他對物質的貪念起來後,其實對皇權的威脅就不大了。

    辦法二,功成身退。王翦說什麼都不肯再帶兵,秦始皇終於放心讓他養老。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幫助秦始皇平定了趙韓燕三國,隨後又帶兵六十萬,平定了楚國,是秦始皇一統天下最重要的猛將。

    當王翦將趙韓燕平定以後,他意識到自己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自己兒子王賁也是手握軍權,所以他主動提出辭職,說什麼都不肯再帶兵了。

    這就是一種策略,可是秦始皇派遣李信將軍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失敗以後,再次前來請求王翦出山。王翦推脫不開只能出山,不過這次出山的條件是,平定了楚國以後,堅決不再帶兵。

    結果王翦消滅了楚國以後,立刻交出了所有兵權給秦始皇,從此在家養老。秦始皇由此對王翦特別放心,王翦的兒子王賁和孫子王離都在秦王朝任重要職位,可見王翦這一招功成身退玩的確實不錯。

    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也是幫助勾踐滅吳後便泛舟太湖,從此做生意去了,成為當時富甲一方的人物,這也是功成身退的典型。

    辦法三,遁入空門。姚廣孝幫助朱棣奪取天下後,再次回到寺廟做和尚。

    姚廣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和尚,他雖然是和尚,卻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在朱棣猶豫不決的時候,主動要求朱棣起兵造反,並且一路追隨,幫助朱棣打到南京城,這才有了後來的明成祖。

    完成所有工作以後,朱棣打算封姚廣孝為實質上的宰相,可是姚廣孝說什麼都不答應,他決定回到寺廟繼續做和尚。他這一招就十分高明瞭,不是因為他不想做宰相,他不入朝為官,就不會結黨營私,也不會手握重權。

    但是他依舊可以為朱棣出謀劃策,比如《永樂大典》編纂出現問題的時候,姚廣孝就主動承擔了這個責任,花了三年時間將這套書編纂完成。姚廣孝一邊做和尚,一邊幫助朱棣治理國家。既打消了朱棣的懷疑,又實現了自己治國的理念,實在是高明!

    辦法四:自廢武功。曾國藩為了避免被慈禧猜疑,主動裁撤湘軍。

    曾國藩為了大清朝可謂是盡心盡力,他自己會家鄉籌募湘軍,以此來對抗強大太平天國。歷時14年時間,終於將太平軍完全瓦解。

    就在他即將拜相封侯的時候,慈禧太后這邊卻有些卡殼了。倒不是慈禧不願意給曾國藩封賞,而是慈禧擔心曾國藩的湘軍勢力龐大,將來會是大清朝最大的威脅。

    在這個時候曾國藩做了一個十分明智的舉動,既然他沒有謀反之心,那就只能乖乖交出權力。這麼多漢人的軍隊,不管交給誰都是燙手的山芋,所以他索性就裁撤了整個湘軍。

    這是將自己一輩子的努力付之一炬的行為,但是為了避免遭到皇權的猜忌,他只能選擇這麼做,這麼做也是最合適的辦法。結果曾國藩被慈禧太后拜相封侯,安享晚年。

    總結:遇到威脅皇權的時候,權臣們只有選擇退讓才是最好的辦法。蕭何選擇自毀形象的辦法,將自己刻意抹黑,其實沒有明擺著挑明皇帝在懷疑自己這件事,卻已經將事情完美解決。王翦在滅亡楚國以後,選擇功成身退,不管秦始皇怎麼勸他,他都不願意再帶兵了,他將軍權主動叫出來,使得子孫獲得重用。姚廣孝幫助朱棣篡位成功後,主動回到佛門,一邊做和尚,一邊治理國家,消除了朱棣的懷疑。曾國藩在滅亡太平天國以後,選擇自廢武功的辦法,將一生最大的心血湘軍主動裁撤,最終慈禧喜笑顏開,曾國藩也因此得以終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雨天拍攝人像會更有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