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媛媛Vlog
-
2 # 全職洋媽
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一批評就哭,這是膽小的表現,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出現的比較多的話,家長就應該要反思了。
導致小孩膽小怕挨批評都是因為長時間處於這個狀態才有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言語過當,經常罵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
首先,用心去和孩子溝通,去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詢問她哭的原因,放低我們作為家長的姿態,以朋友的身份去溝通交流,這樣會好很多!
其次,可以帶孩子多運動,做運動能讓孩子放鬆,特別是力量鍛鍊要跟上,這樣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愛哭小氣都是缺乏力量的表現,一旦力量有了,這些問題都會淡化。
-
3 # 豆米兒
孩子一挨說就哭,可能跟教養方式有關。
您說孩子之前由老人帶著,隔代撫養很容易出現溺愛的現象。
因為在老人眼裡,孩子就只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值得被原諒,做了錯事都是有原因,不是孩子的錯。
所以,孩子慢慢的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只要是不愛聽的話,那別人就不能對我說出來。
說出來了,我就難過就委屈,玻璃心來了,眼淚也來了。
對於已經形成這種性格的孩子,建議家長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慢慢引導培養孩子:
1.接納孩子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錯誤,先全盤接納孩子的情緒,給與孩子足夠的關注跟愛撫,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跟愛後,在跟孩子的心連線上以後,再談孩子的行為。
讓孩子明白,不管你怎樣,父母都愛你,情緒沒錯,行為有錯,但是改了還是好孩子。
2.詢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有時候孩子做的事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因為沒做好,變成了壞事,所以就變成了父母眼裡的不乖。
如果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重新去了解下事情本身,可能會有家長看不到的事實呈現出來,這樣就避免會出現誤會,增加孩子的委屈,斷開跟父母的連線。
3.給孩子一個機會做出彌補
相對於懲罰,彌補的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如果孩子能對錯誤做出彌補,那麼孩子的成就感就慢慢培養回來了。
彌補的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勇於承擔錯誤的責任感,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必懼怕父母不愛自己,會懲罰自己,而是把心放在全心全意尋找補救辦法上。
4.引導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
父母養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所以提前演練問題出現之前如何規避錯誤,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利用自己的發散思維,做到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解決方法後,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
這個能力是孩子一生都不可或缺的高階能力。
歸根結底,內心富足的孩子才不會不敢承擔責任,才會有玻璃心,內心富足的源泉是父母。
-
4 # 妮兒的老父親
我家小妮子四歲半了,跟你家孩子差不多大。說一下我家的情況。
其實孩子被批評的時候哭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您也可以不用太過在意,大一點就好了,我只能跟您說一下我家孩子的情況,希望對您有參考作用。
我女兒跟我、孩子媽媽還有姥姥比較親暱,由於批評的比較少,嬌寵的比較厲害。
雖然覺得很好笑,但我後來也仔細想了一下,一個三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感覺主要是兩點:
1、愛的缺失。平時孩子都比較嬌寵,太小的時候,不太懂事,家長一般也不太會批評孩子,等大一點了,孩子單純的以為驕縱,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就是愛,可是真的犯了一些錯誤,我們家長一生氣,難免會批評一下。這時候,孩子本能的會以為家長不愛他們了,心理上接受不了而感到委屈的哭起來。
2、恐懼感的產生。由於沒有見過或者很少見過父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發脾氣,孩子會天然產生恐懼,家長在表情及言語上的變化,孩子會非常敏感,哭泣是表達恐懼的一種形式。
一開始,我和孩子媽媽也會批評孩子,但幾次之後,效果並不好,孩子產生了叛逆,你說的事情她會躲著你做,比如我女兒在舞蹈班學肩肘倒立後,經常剛吃完飯就做一做,剛開始批評是哭泣,後來就自己躲到屋裡裡面揹著我們做。後來,我和孩子媽媽就改變了方法,遇到問題,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事情,通常都是按照如下的方法做:
1、陪孩子一起玩。比如我女兒特別喜歡走馬路牙子,老人和我們兩人都覺得危險,但孩子特別喜歡,我就陪孩子一起玩,然後故意掉下來,走的醜一點,女兒就會跟我說:“爸爸你的樣子好醜”,“你看都掉下來了多可怕。”,然後我就告訴她,這樣做不漂亮,大家都會覺得你不漂亮,如果摔壞了,會很疼,還要去醫院處理。慢慢不用批評,吼叫也好了。
2、堅決制止,做個小遊戲。比如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經常會一玩的開心了,就大喊大叫,一般這種情況,我都會伸出一根手指“噓,小聲點”一下,然後跟她說咱倆玩一個木有人的遊戲吧。孩子們都非常喜歡遊戲,當然他們堅持不了多久,但是一點他動了,你就可以給他講一講,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會影響到其他人,是沒有禮貌的表現,而當她表現很好的時候,實時的提出表揚。有時候,我在陪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尤其是重複看好多遍的時候)我就會聽一些音訊節目,聲音一打,她就會學我說話的樣子“爸爸你聲音很大是不禮貌的行為,我都聽不到動畫片的聲音啦。”
3、慢慢培養習慣。孩子又很多壞習慣,例如早上拖沓,吃飯不專心,隨後亂丟玩具等等各種家長看不慣或認為不對的毛病。這就需要一個過程。我女兒就比較喜歡四處亂貼貼紙,我和孩子媽媽的做法就是他玩的時候,我倆陪著玩,她隨意貼就提醒一句,我倆呢,就專門找一個地方集中貼,比如茶几,她看到後,就會覺得很漂亮,也過來跟我們一起貼,這個時候就可以透過二級反饋的方式強化,先表揚一樣,然後告訴他為什們這樣,慢慢的一些不好的習慣,毛病就會改正掉了。
總之呢,孩子哭是發洩情緒,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在一片問答中寫過:“孩子們會給我們家長很多起發,我們作為家長只要多去思考一下,就能從孩子那裡得到奇妙的想法,他們的興趣,創造性要比咱們成人強的多,他們想出來的主意才是最適應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們的方式,去跟他們表達,我想這樣,您的問題就能解決,起碼會有所改善。
-
5 # 追夢王子
首先姿勢就錯啦,大人跟小孩兒交流的時候應該蹲下來,將視線平行於孩子的視線,而不是給孩子以居高臨下的恐慌和壓迫感,這樣孩子會覺得跟你是平等的,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距離,同時也要學會容納孩子的情緒,根據經驗我覺得這一點尤為重要。
-
6 # 萌媽柒月
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建議與看法。(或者可以說,我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媽媽吧)
我提煉了下,題主面臨的困擾是:
寶寶4歲,平時比較活潑,但當犯錯誤受到大人教育,就很容易哭泣。而值得注意的是,題主自己也說了一點:孩子出生至4歲,大多數都是由老人帶的。
看到題主的問題時,我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所以,加上題主問題的描述,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上分析“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
1、老人家帶孩子,多數多數會比較心疼孩子,容易導致溺愛或過度的寵溺。
2、 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關心與照顧,容易導致性格的缺少或自信心低。
3、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就是3-5歲之間是性格養成的最佳時間。
小孩曾經遇到類似情況時,沒有人正確引導其思維的轉變,孩子還沒能形成正確處理事情的觀念,所以可能還會產生以哭泣逃避問題的情況。
題主的孩子現在4歲,正是性格養成,與樹立正確問題處理觀最佳時期,所以家長的做法非常重要。
1、家長分辨孩子,為什麼而哭泣?
孩子哭泣時,家長首先要分辨,孩子是否是因為想要索取某樣東西,因你的責罵而哭泣。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除了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外,不要輕易責罵孩子(會給孩子形成不好的觀念),換一種方式處理此類情況。
如:先口頭拒絕她,如果是公共場合可以先把她帶回家,待在安靜的環境下。
暫時先不要理她(孩子還沒冷靜的時候,你說什麼她都不會聽,甚至你越說她越哭),等孩子自己冷靜下來,父母留一個人看著她哭,在孩子還沒停止哭泣前,先不要理她就對了。
心疼孩子的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不哭了之後,幫她把眼淚擦一擦,然後告訴她,想哭還可以繼續哭,但是沒有理由的哭,爸爸媽媽是不會心疼的,以後有什麼事情可以提出來商量著解決。
幾次之後,她自己就會明白哭泣或一味索取,都是解決不了事情的,以後會越來越少輕易哭泣。
2、當孩子停止哭泣後,跟孩子提出雙方認真的談談:
試著讓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引導其說出來她因為什麼哭泣,然後給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告訴孩子你之所以會對她生氣的原因,讓孩子試著去明白,原來自己那樣做,是不應該的。
3、若孩子只是單純以哭泣解決問題時:
家長一樣要保持自己的原則,不能立刻向小孩妥協,有時候有意識的忽略與冷淡孩子,可以讓孩子懂得,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
我家有一4歲的女寶寶,平時活潑可愛,可有時候不聽話,犯錯誤了,只是輕微教育了一下,馬上就哭了!有時候只是開個玩笑她也會哭,不哭的話就低著頭不開心!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大多時間都是又老人家帶著,現在我們做父母的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希望有經驗的人士給點建議,鄙人在此萬分感謝!
回覆列表
聽聽我孩子是咋說的 女人是水做的這應該是孩子的性格問題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性格形成最高峰的時候,應該家長從多方面引導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儘可能多表揚鼓勵孩子,避免打罵責備。愛哭鬧的,要適當補充鈣的,魚肝油也要服用的。 我個人認為女孩感情豐富而敏感,也有些許的脆弱,喜歡或願意透過哭泣的方式來抒發、排解和宣洩自己的情感。哭泣也有很多種,有高興而欣慰地哭泣,也有傷心難過地哭泣,等等等等,不一而論。所以哭一哭並不是什麼壞事,對女孩來說更是再正常不過。梨花帶雨也別有一番美景,但我更喜歡看到她梨花帶雨之後破涕為笑時這一刻的天真、嬌羞和可愛的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