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軍FB

    1.武乙 他有一大愛好——沒事幹就和天較勁 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 他做了個皮囊,裡面盛著血 高掛起來,朝它射箭 美其名曰 「射天」 他和老天爺這是多大仇? 天都看不下去了 於是「後獵於河渭之間,暴雷震死」 武乙在外出打獵的時候 被雷劈死了……

  • 2 # 騰翔居士

    1、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他上面,還有一個能力超強的哥哥高澄。所以,從小到大,為了不使哥哥猜忌自己有奪儲之心,高洋一直都在裝傻,直到哥哥被人刺殺後才卸下面具,24歲建立了北齊。

    2、唐宣宗李忱,從小裝傻,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智障,唐武宗駕崩後猶豫沒有立太子,群臣就推舉李忱,認為傻可以控制,繼位後李忱不再裝傻充愣,將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

  • 3 # 兵卒在江湖

    要說是影帝,絕對非唐宣宗李忱莫屬。這哥們就是一個天生的演技派,從小時候稍微懂點事,一直到坐上皇帝寶座,這一場表演足足進行了36年,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忱原來叫李怡,老媽本來是一名宮女,因為老爸唐憲宗李純的一時衝動,這才成了這第13個兒子。李忱的背景本來就不強,又是皇帝的小兒子,自然得不到大家的關注。加上老媽的教育,李忱從小就比較低調,這樣的配置基本就告別皇帝寶座了。 小時候,宮裡發生了一次行刺事件,李忱當時正好在場。雖然這次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李忱似乎受到了不小的驚嚇,在這之後更加沉默寡言了。 老爸非正常死亡後(被宦官所殺),李忱的三哥李恆即位,這就是唐穆宗,李忱被封為光王。穆宗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相繼即位,分別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李忱因為都是這三人的叔叔,大家也就親(取)切(笑)地稱他為“光叔”。李忱在公開場合從來都是一副痴痴呆呆的樣子,慢慢就成了大家捉弄的物件。 有一次,文宗皇帝搞了個家庭聚會,大家有說有笑,只有李忱一言不發,只知道吃。捉弄李忱的遊戲又開始了,文宗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重重有賞。大家一哄而上,有的撓胳肢窩、有的說冷笑話、有的扮鬼臉,可無論如何,李忱都面無表情,也不反抗。雖然沒有讓李忱開口,大家卻玩的不亦樂乎。可以說,要是沒有李忱的話,皇親國戚們的聚會肯定少了許多歡樂。 文宗死後,他的弟弟李炎即位,這就是唐武宗。唐武宗顯然要比一般觀眾專業很多,他總覺得李忱的表現很不正常,表演的似乎有點過了。武宗不明白李忱為什麼要故意裝成一個傻子,但他知道不能小看這個人,他決定想辦法幹掉李忱。 有一年冬天,武宗帶著大家到郊外野餐,在回宮的路上,李忱「意外」地跌落下馬,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很快就被大雪覆蓋了。 李忱本來就低調,出了交通事故也不趕緊求救。加上天色已晚,誰也沒注意到李忱已經不見了。 其實這一切都是武宗策劃的,他想以“失足墜馬”的藉口殺掉李忱。,可第二天一早天剛亮,李忱又一瘸一拐、鼻青臉腫地回來了。 武宗見製造意外事件搞不死李忱,於是想到了暗殺的手段。他派4個太監綁架了李忱,然後把他綁得嚴嚴實實的扔進了廁所。這幾個太監估計是嫌廁所味太重,扔下李忱就趕緊回去覆命了。所謂閻王叫你五更死,三更到了也沒用,李忱眼看著這次必死無疑了,可這個時候偏偏又遇到了一個“貴人”。 4個太監中有一個叫仇公武的,他回去後對武宗說,李忱那小子肯定沒那麼容易死,我再去給他補兩刀。等仇公武趕到宮廁,李忱還真是命大,就剩腦袋露出糞便了。仇公武趕緊把奄奄一息的李枕撈出來,然後用糞土簡單做了一個偽裝,悄悄把他運出了皇宮。 從死亡線上爬過來後,李忱離開了首都,過起了隱居生活,差點沒被皇帝宣告失蹤。 幾年後,武宗病危,可他的幾個兒子又都還年幼,於是新一輪的皇位爭奪戰開始了。就在大家爭執不下的時候,太監仇公武、馬元贄突然把消失幾年的李忱推向了前臺。 李忱是憲宗皇帝的兒子,又是前三位皇帝的叔叔,加上宦官集團的支援,李忱先是被稱為“皇太叔”,也是在這個時候改名為李忱。 不久,李忱更進一步,直接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很顯然,李忱之所以得到宦官集團的支援,完全是因為他們認為李忱就是一個十足的弱智,可以任由他們擺佈,成為傀儡皇帝。然而,演員總有結束表演的那一天,而李忱的這一天來的那麼突然。 當李忱開始處理政務的時候,顯得那麼沉穩、老練,十足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之前30多年傻呵呵的模樣忽然變得神色威嚴,目光從容。仇公武、馬元贄和滿朝文武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總理李德裕,迅速建立起來自己的執政團隊。一舉消滅了危害大唐集團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還以強硬手腕遏制了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的迅速膨脹。加上歷史機遇,上臺後短短兩年內就收復了唐帝國自安史之亂後一百年來失去的河湟地區(今甘肅及青海東部)。 李忱締造了大唐王朝中晚期絕無僅有的最後一抹輝煌,也就有了小貞觀的美譽。

  • 4 # 亂世小乞丐

    扶不起的阿斗! 說的就是他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劉禪受後世很大的議論,有人說他過於平庸,聽信讒言,諸葛亮多次北伐受阻,最後累死五丈原;也有人說他聰明,在西蜀任帝時,一切按著諸葛丞相的要求,稱諸葛亮為相父,西蜀一時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是西蜀過於貧弱和地理位置限制,走向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阿斗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幼年時期多跟隨劉備遊蕩,因為劉備年過半百都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劉禪有兩次差點丟失,皆被趙雲救回。

    在新野大敗時,曹操五千騎兵追趕,因為劉備帶著難民,日行不過十幾裡,很快被曹操攔截,混亂中阿斗和甘夫人等隨從被衝散,甘夫人為了保護阿斗腿部受傷,趙雲一直擔任著劉備及其家人的保護工作,趙雲在曹操大軍中,七進七出,最後救得幼主,當時劉備看到渾身是血的趙雲,不由得心酸,摔棄阿斗,有人說阿斗昏庸,是因為被劉備摔得,這個說法太過牽強。

    劉備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為妻,但是孫尚香過於剛烈,經常侍從佩帶刀槍,劉備很是不安。劉備入川時拋棄孫夫人,孫夫人思念母親,回江東時,把阿斗一起帶走,趙雲得知後,和張飛一起救回阿斗,孫夫人從此再未回來。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在臨終時託孤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幼主,阿斗認諸葛亮為相父,在同一年,劉禪繼位。劉禪執政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為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對待劉禪多加照顧,凡事事必躬親,一切為蜀國著想,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休養生息。

    諸葛亮一直致力恢復漢室,多次北伐,雖有成效,但多有原因不得不退兵,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蜀國軍力有限,山路崎嶇,糧草運輸很是不便,一旦戰線拉長,便會處於缺糧狀態,魏國只要堅守不出,諸葛亮必然不攻自破;二是幼主天生仁慈,而且因為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決斷,一旦遇到事情,必然召回諸葛亮;三是東吳一直虎視西蜀,一旦諸葛亮傾巢出兵,東吳必然來犯,所以三足鼎立雖好,相互剋制,很難發展。

    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處理軍政大事,但是姜維終究是外臣,劉禪雖然信任他,姜維也發動多次北伐,依然無勞而歸,諸葛武侯在世尚不能成功,區區姜維又怎能取勝,劉禪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有人說劉禪不該投降,當時成都兵尚有數萬,姜維也屯兵於後方,如果堅守不出,送信給姜維,兩邊夾擊必獲全勝。但是有沒有想過,鄧艾就是沒有偷襲,劉禪沒有投降,西蜀還能堅持嗎?當時的西蜀百姓苦不堪言,軍隊中多有五十歲老兵,而且西蜀地處偏遠,本來就資源匱乏,人員稀少,劉禪的投降也許是百姓想看到的。

    劉禪雖不是明主,但是劉禪本人並不昏庸,雖然聽信讒言,但是他的決策也是自己深思熟慮的。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有造反跡象,如果你是劉禪,你一樣會召回諸葛亮,作為君主多疑,這是必須具備的。

    劉禪在位四十二年,這在三國時期,哪怕是中國古代,也算是執政比較久的皇帝,而且是不怎麼管理朝政,前期有諸葛亮為其賣命,後期有姜維為其保家護國,直到劉禪投降,姜維還未放棄西蜀,依然用計策反鍾會,雖然最後失敗,但是劉禪作為君主,真的很是完美,總有人為其效力。

    來看一下漢末,幼主稱帝,外臣內戚篡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魏國時期,曹丕和曹睿尚能掌控,曹芳執政後,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把持朝政,可沒有去為魏國賣命效力,而是自己打著小算盤,讓後世篡權;東吳後期也是如此,幼帝執政,戰亂不斷,東吳這個國家是自己作死的。

    從上面各種例子看出,劉禪作為幼主笨嗎?他可是最快活的皇帝了。劉禪投降後,司馬昭宴請劉禪,並且封他為安樂公。劉禪在宴會上,看著蜀舞,聽著西蜀的音樂,很是悠閒自在。司馬昭舉酒問劉禪,安樂公,頗思蜀否?劉禪開心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昭聽到劉禪的回答,很是開心,人之無情,乃至於此!即使諸葛孔明在世,亦不能輔助長久,何況姜維?劉禪的回答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司馬昭老謀深算,為何要問他是不是思蜀,就是看看劉禪還有沒有野心,如果劉禪回答思蜀,我相信劉禪絕不會活過當晚。因為在洛陽這麼舒服,你還想著回西蜀,必然是想東山再起,如果這樣,司馬昭必然不能留他。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後,還說了第二句,徹底的打消了司馬昭的疑心。當時他的近臣郤正讓他回答思蜀,並且要稍有傷心,這樣司馬昭就會放他回去,當司馬昭再次詢問時,劉禪回答思蜀。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第二句便說到:“你怎麼知道呀!這就是郤正教我回答的。雖然回答的很簡單,但是司馬昭到死都沒有殺劉禪,就是因為第二句話,讓司馬昭相信劉禪憨態可憎,胸無大志,從此再無憂慮。

    司馬昭為何兩次問劉禪是否思蜀,第一次算是試探,劉禪怎麼回答都只是酒後的胡言亂語,第二次再問思蜀否,是司馬昭做最後的決定了,司馬昭自知體力不支,命不久矣,他要知道自己兒子的路,會不會再有人爭奪,劉禪的第二句簡單明瞭,讓司馬昭認為劉禪就是昏庸,無能之輩,只會貪圖享樂,完全打消了司馬昭的疑心。劉禪為何這樣說?這樣說才能保住性命,換做別人,肯定早就死了。想一想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最後被圈禁至死;曹丕稱帝時,對待漢主是貶為庶民,然後被斬殺。

    劉禪做皇帝時最舒服,投降後,做一個安樂公也是最幸運,三國誰是贏家,獨有阿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巨齒鯊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