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身狗唐僧

    首先學會傾聽。以朋友的姿態,給4歲孩子一些建議。透過一些具體事,樹立你在他心目中權威地位。最後孩子反駁你說明是好事,說明她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辯論未必不好。適當引導可以激發他的求知慾。

  • 2 # 若桃小情緒

    首先跟四歲的孩子應該少講道理,多談感受。

    原因一:你無法保證自己的詞彙說出來,他就能聽懂。

    原因二:你講道理時的情緒是否平穩,但情緒說話,誰都不想聽,更何況是孩子。

    第三:要反思你的道理是否就真的正確?

    其次,孩子不是木偶,不可以說控制就控制。他以後要是獨立的人,所以從小就要尊重他有獨立的個性。這裡個性不是壞習慣。比如有的父母討厭孩子慢就喜歡事事幫著做,孩子一做就啪啪講一些孩子不會,笨的話。

    最後,端正自己的立場。養孩子其實是修煉自己的過程,要了解自己孩子。道理是道理,應該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去引導。

  • 3 # 菁菁談育兒

    跟小朋友講道理頻頻遭到反駁,對此,我的建議是耐心+方法,這樣教育孩子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更有效果。

    最近總聽到同事抱怨,說自己的兒子根本不聽管,完全不把自己的話放在心上,說得多了還要被孩子懟回去,真是讓同事生氣又無奈。

    聽了同事的抱怨,大家都覺得很正常。叛逆期的孩子本來就不好管,嘮叨聽多了,不反駁才怪。

    孩子不聽話,家長有責任

    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好孩子,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可是當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有一種“對牛彈琴”的無力感。任你如何耐著性子教育,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說多了還會遭到孩子的反駁。這可愁壞了各位寶媽。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教育孩子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站在家長的高度上和孩子溝交流,溝通也就變成了說教。要想讓孩子聽得進去,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溝通。

    平等溝通,化解矛盾

    鄰居家的孩子五歲了,平時是由媽媽一個人看管。一天中午,媽媽準備好了午飯準備喂孩子吃,結果孩子盯上了媽媽早上買的芒果,吵著要吃芒果不吃飯了。

    媽媽耐心的解釋,要先吃飯再吃水果,可孩子脾氣一上來,什麼都聽不進去了,一下子把碗打翻,飯菜灑了一地。

    孩子邊哭邊說,“電視上說吃水果對身體好,媽媽為什麼不讓吃”。

    對此,媽媽表現得很平靜,把孩子扶起來,耐心的說,“媽媽的芒果就是給你買的,而且早上也給你吃了,你剛才說媽媽不讓你吃水果,是不是冤枉了媽媽。”

    孩子聽這話有理,就停止了哭泣。媽媽接著說,“飯後再吃水果這是規矩,你要想吃芒果,就要先把飯吃完。”

    聽了媽媽的話,孩子覺得有道理,就乖乖的自己吃完了飯。

    越不被允許做的事情就越要去做,心理學稱這種狀態為“禁果效應”。

    如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媽媽沒有耐心講道理,而是大喊大叫,告訴孩子媽媽說的就是對的,你說的就是不對的。這不僅不會說服孩子,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這樣教育孩子,更有效

    1. 家長應以身作則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一個暴躁的家長是無法培養出一個溫和的孩子的,因此,要想讓孩子懂事,家長也要“懂事”。

    2. 家長要學會平等溝通

    中國式教育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長幼尊卑分明,父母是過來人,經常把自己的經驗總結給孩子,孩子若是表現出疑惑,就會以長輩的身份壓下去。這樣的說辭是無法說服孩子的。至於和孩子平等溝通,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觀點,積極解決分歧,才是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

    3. 家長要學會講故事

    加拿大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經說,透過故事傳達的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單純的語言式教育很難讓孩子聽懂並消化,畫面感的說服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可以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比如孩子愛看的卡通片。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結合卡通片,把道理附加到其中,讓孩子聽懂了,也記住了。

    家長們要注意,一味地說教並不起作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

  • 4 # 環課教育

    首先:我不認為跟小孩講道理沒用,相反,很有用,孩子的大腦單純,他接受的資訊會放在他腦海裡,這些一點一滴的資訊幫助孩子形成他的三觀.

    所以,有沒有發現說這句話:他只是個孩子他懂什麼!一般都是熊父母說的.然後,把你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不要盛氣凌人居高臨下,同時要接受他的情緒,他想哭,讓他先哭,他想發脾氣,讓他發脾氣,告訴他,等他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了,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其實孩子的想法很多時候給我很多新的角度.要聽聽他的想法。

    然後告訴他你的想法,這才是交流,講道理是孩子接受你的人生智慧然後形成他自己的三觀,而不是讓他全部接受你的東西.太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事。最後,很多父母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要講道理,華人的面子害了很多人,孩子調皮的時候,覺得沒面子,非得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孩子一套一套的大道理,他們是真的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還是為了那點可悲的面子?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很多問題豁然開朗。

    講道理要講究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其實,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以身作責,讓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很多父母,自己天天泡夜店打麻將,孩子考不好就一頓罵?有些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說讀書無用,轉頭就對孩子說:你以後要掙大錢給媽媽啊……

    三觀正的父母,孩子不會差到拿去,三觀不正的父母,道理講的再多,沒用!

  • 5 # 西小白育兒

    3~4歲孩子的身心特徵:性格變化快,熱衷於反抗,搞破壞

    在和孩子溝通時,如果我們不嘗試去按照孩子接受的方式溝通,而是採用成人的溝通方式去和孩子交談這無異於對牛彈琴,我們只有在瞭解孩子相應年齡段心理和行為特徵後,交流才能觸動孩子心靈,親子溝通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歲以前的孩子主觀意識弱,表達情緒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來尋求大人對他的關注,隨著孩子成長速度加快,3~4歲期間他們的情緒波動開始加強,前期情緒相對平穩與人和善,性格快樂並且樂意分享,大人安排的事情就算不願意也會去完成,這個時期他們的依賴性也會很強,不管做什麼事情喜歡說“我們”還特別依賴媽媽,回想起來確實如此,兒子三歲時我去哪他就跟著我去哪,像個小尾巴一樣,那個時候我還擔心他會不會變得很“娘“不像個男孩子

    三歲半快四歲時,情節來了大反轉,與之前截然不同,不聽話和家長做對搞破壞,沒禮貌和小朋友起衝突等等百思不得其解,我平時溫順的小綿羊怎麼轉眼就變成了一個小魔頭啦?軟硬不吃,固執己見真讓我束手無策特別是早上起床去幼兒園,每天上演“孩子兩行淚,媽媽一頭汗”的情景到了幼兒園就像生死離別一樣,嘶聲裂肺的哭著說:”媽媽,早點來接我“

    3歲~4歲孩子他們之所以表現得很固執,並不是因為自信而是缺乏安全感,他們小小的心靈正在經受焦慮的煎熬隨著自我意識增強,他們瞭解外界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不再像2歲時不知天高地厚,做事開始小心翼翼,說話時也因為擔心說不好而結結巴巴相反還沒有2歲時流暢,孩子不安全感體現很多,爸媽們只要仔細觀察都會有所發現

    如果我們採取排斥,抗拒或者不耐煩來對待孩子,那孩子也會用更加反叛的行為來對抗,我們只有接受孩子,瞭解他心理發育特徵用更多的耐心,陪伴他們一起走過每個成長期。

  • 6 # 靈眸看世界

    因為我女兒也是這個年紀,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關於這一點我是這麼看的。

    1、首先,大人講的道理不能雙重標準。比如不讓小朋友吃冰淇淋,說對肚子不好,但大人自己買。這樣小朋友肯定就會反駁,所以如果說我們不希望孩子吃冰淇淋,儘量自己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吃。以及有些時候我們會說,你已經長大了,不要如何如何,而換了一種情況大人又會說,你還小呢,就要聽大人的話,這個時候孩子也會反駁,你都說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是小孩!其實這些都是雙重標準導致的,所以家長講道理之前一定首先自己要能做到統一標準。

    2、其次,孩子開始反駁,這說明孩子已經在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說明孩子自己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什麼都一味聽大人的也未必就是好事。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平等地把孩子當做朋友,聽一聽孩子反駁的是不是有道理,反思自己溝通的方式是不是有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必須要樹立權威,覺得自己是大人就必須聽自己的。

    3、第三,其實很多時候講道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比起生硬的道理,不如給孩子多講一些故事,其實很多繪本當中都蘊含著很多道理,而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一些正確的做法,而且讀繪本還會融洽親子關係。真的要比講大道理要有效多了!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您!

  • 7 # 早教圈子

    明顯是孩子叛逆期講道理需要有策略的!

    孩子到了3歲左右,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爸爸媽媽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這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爸媽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當孩子無意識地做錯事時,不要一味地進行指責,有時他們的想法是好的,但能力有限出了差錯,並沒有什麼大礙。

    比如孩子要幫你洗碗,卻把碗給打碎了,爸媽首先不能進行指責,要把孩子的思想動機弄清楚,然後再告訴他這樣的事情他現在還不能做,要等身體長大一些才能做得到,這樣,孩子就會接受你的觀點,暫時就不會爭著收碗筷了,當別的孩子犯錯誤時,爸爸媽媽可以旁敲其鼓地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思想教導,告訴他那個孩子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下次你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要怎樣做才是對的。這樣,孩子會很容易地接受你的提議,大大減少了他們犯同樣錯誤的機會。爸爸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地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當他們逆反時,藉助其感興趣的東西來轉移注意力。不要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那樣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8p12.4系統耗電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