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講真,每年一到春秋就難過,春天還好點,尤其秋天,幾場大雨過後,天氣一轉涼就難過,不由得自己,你走在外面,秋風吹的涼爽,天高雲淡的清爽,就是難過。有什麼科學解釋?
9
回覆列表
  • 1 # 海闊天空詩酒花

    傷春悲秋乍一看,是性情比較敏感、“文藝腔”比較重的人比較容易有的感受,說白了就是所謂多愁善感。

    要解釋起來似乎也不難。大概就是自古以來,文人們習慣把季節物候跟人的悲歡離合各種感情聯絡起來,比如花落就聯絡到歲月凋零,月缺就聯絡到親人不能團圓,等等。情感比較細膩、對文字感受力比較強的人,很容易被這些文藝作品感染,進而發展成自己的情感模式,“聞花落淚,對月傷心”,別人看來就是多愁善感了。

    而春秋兩季恰好又是季節轉換、物候變化比較豐富和迅捷的階段。像風捲雲起、飛花落葉、長空寂寥、冷月清輝之類的意象特別容易凸顯,相對應的文藝作品中的情感基調也是感傷、憂鬱比較多,受感染的人自然就會表現得“傷春悲秋”了。

    但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未必就是全部的原因。題主問這種現象有沒有科學解釋,個人認為還是有一些的。

    我不是醫生也不是心理專家,但據我所知,當代精神心理相關理論中,一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並不能和外界環境脫離干係。精神比較強健的人會偏於理性,會主動剔除外界事物疊加在自己精神心理之上的影響。但是精神比較低沉、心理比較脆弱、個性比較感性或者說敏感的人,相對地就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且不大容易自主從自己的認知中分辨出這種外源性影響並將之剔除出去。

    這種精神上相對比較弱的人,情況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大容易像精神強健的“正常人”那樣,單靠自己的理智和意志來辨析腦子裡外源性資訊和內因性資訊的真假並進行選擇,從而達到“擺脫”負面情緒的目的。這時候醫生的建議一般也就是吃藥,靠藥物對體內神經處理資訊的通路和方式進行干預,強行切斷外界資訊對在中樞神經的傳播。

    說通俗一點,精神和身體的較量從來都不是哪一方佔絕對優勢的。精神比較強健的人,喜歡強呼叫意志戰勝身體本能,但對於精神足夠弱的人,身體反過來控制了精神,也是常有的事。

    所謂“傷春悲秋”,應該就是比較容易陷入憂鬱傷感的一種狀態。對於常人來說,偶爾為之沒啥,畢竟人類是這星球上最高階的物種,除了能夠感知大自然的物候變化,還能夠透過文藝薰陶產生細膩審美,對大自然物候變化賦予情感上的意義。人類有感情,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證明。

    但如果情感投射、陷入太深,有可能到了精神不足以強健到控制身體,反過來卻“情不自禁”被身體所控制的時候,“傷春悲秋”的狀態就值得重視了。這種時候不僅僅是一種別人看來“無病呻吟”的感懷而已,往往當事人自己真的有身體上的不適反應。看見落花就是想哭,看見殘月就是忍不住發抖,“傷春悲秋”透過身體或生理上的反應,證實是真實存在的。

    前提是反應大的人,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像季節轉換、物候變化,能夠真切地引起他們生理上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感應。

    而春季和秋季,如上所述,確實是環境變化率比較大的季節,那麼這種感應當然就比其他季節更明顯。

    所謂環境變化率,是我自己編的一個詞,意思是周邊環境事物的變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顯現出來。這一點,恰恰是春秋兩季的特色。

    我在廣東,就以廣東的氣候為例。廣東號稱“長夏無冬”,漫長的夏季,天氣以炎熱溼潤為主,時不時有些對流雲、颱風雨來緩解一下高溫,總的來說溫度、溼度等指標是比較穩定的。所謂“冬季”,其實就是體感上比較冷、冷空氣造訪頻率和強度都比較突出的一段時間。雖然是冷且乾燥,但也是相對穩定的一個時節。

    最麻煩的就是短暫的“換季”時光,也就是春秋兩季。

    廣東的春天容易出現倒春寒,眼看著氣溫逐步上升,一片暖洋洋的時候,忽然冷空氣殺一個回馬槍,讓人彷彿從溫泉旁一下跌回冰窖。我以前寫天氣預報播報稿的時候,“乍暖還寒”這詞沒少用。

    “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古人早就指出了。那種不舒服,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

    冷空氣和倒春寒走了,又很容易出現到處都是溼漉漉的“回南天”。在廣東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如果有一個“我最不喜歡的天氣”榜,估計回南天得票會最高。

    連陰雨、倒春寒、回南天……如果要問廣東的春天有什麼特色,忽冷忽熱、陰雨潮溼、到處溼漉漉霧濛濛,可能會是比較貼切的形容。誰會喜歡這種狀態?

    記得剛工作不久的時候,在路邊見到一個新樓盤的廣告“住在春天裡”,一位資深老廣同事立馬笑了:寫這廣告語的人一定不是廣東人,廣東人最討厭春天了。

    如果給春天貼一個文藝標籤,通常都是“百花盛開”“萬物復甦”“新生和希望”之類美好的印象。如果春天這麼美好,照理是不應該有“傷春”的情況發生的。而廣東四季不分明,春天也沒有太明顯的“萬物復甦”的物象,廣東街頭常見的榕樹、木棉等,還都是在春天落葉的。(可以看看我去年拍的春天落葉影片。)

    總之,廣東的春天沒有太多催人奮發、明媚美好的物候現象,反而是冷暖空氣來回拉鋸最明顯的一個季節,製造出來的天氣就是相當折磨人的。但這也確實能讓我比較能理解“傷春”的出現了。

    事實上,當代精神醫學有個說法,抑鬱症之類的精神疾病,在春季是最容易復發的。

    其實這不算是當代發現,《紅樓夢》裡的丫環雪雁有一次看見了在桃樹下發呆的寶玉,就有這樣的心理活動:“怪冷的,他一個人在這裡作什麼?春天凡有殘疾的人都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可見,“春天凡有殘疾的人都犯病”,古人早就知道有“呆病”的人容易“傷春”了。

    再說秋天。其實如果精神強健,會覺得“悲秋”也跟“傷春”一樣沒有理由。春天萬物復甦,代表了希望,秋天萬物豐收,代表了收獲,“稻花香裡說豐年”,多麼美好,有什麼可“悲”的呢?

    單從物象上說,秋天色彩最豐富,天氣又涼爽乾燥,那麼舒適,是旅遊者最愛的季節,有什麼不好呢?

    可是在廣東,就跟春天的“百花盛開”不明顯一樣,秋天的“五彩繽紛”也不明顯。天氣確實是變乾燥了,身體感覺確實舒服了一些,但是一方面,夏天的餘熱遲遲不散,基本上只要沒颱風來,高溫可以一直持續到10月,另一方面,廣東秋季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日夜溫差加大了。

    如果廣東也算有“四季”,秋季的日較差也就是日夜溫差,應該是最大的一個季節。有時白天的最高氣溫和夜裡的最低氣溫可以相差10多度甚至超過15度。青藏高原的朋友應該很習慣這種一天變兩季的感覺,但是在廣東,這種氣溫在一天內大起大落的情況,其實跟春天的“乍暖還寒”一樣,也是很不好對付的。

    很多廣東人都沒有在一天內忽而穿短袖、忽而穿羽絨的習慣,碰上氣溫急劇變化,常常憑慣性死扛。秋季因此也成為各種呼吸道和胃腸道疾病多發的季節,天氣變得乾燥、忽冷忽熱的日氣溫變化,使身體來不及適應,是最說得通的解釋。

    身體都變弱了,精神上也容易低迷不振。我想,天氣原因應該也是“悲秋”比較容易成立的客觀因素。當然,對比北方那種很明顯的“秋瑟”感覺,廣東的秋天算是不錯了,“悲秋”的程度應該也不如在北方那麼突出。但相對於其他季節,身體和情緒還是容易受影響的,一如“傷春”。

    說到底,就是季節轉換時的外界環境變化太快太大,讓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不愉悅的感覺。我不知道這算不算題主要的“科學解釋”。但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

    參見相關問答:

    《天氣會影響心情嗎?》

    《黃梅天時,為什麼牆壁上會出水?》

    《第一眼就被賈母嫌棄的雪雁,長大後繼續拖了林黛玉後腿嗎?你怎麼看?》

  • 2 # 萬方談人生

    “傷春悲秋”的出處,出於清代錢謙益《李義山詩箋註》序

    “傷春悲秋”出於清代錢謙益《李義山詩箋註》序:“綺靡濃豔,傷春悲秋,至於‘春蠶到死’、‘蠟燭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愛河而幹慾火。”

    "傷春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寫詩填詞一個很重要的題材,而且描寫負面情緒的更多。

    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李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杜甫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楚辭·九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古代文人的“傷春悲秋”,有多種情況

    一種是本來就有一種無法排解的悲傷,只是借傷春悲秋排解出來,發洩出來,前面如李煜、杜甫、辛棄疾等,面對著國家破碎,自然會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無奈。

    還有一種可能就如辛棄疾所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無病呻吟”。就是在古人詩詞中真不能排除這些作品。

    當然也有一些:“見花流淚,見月傷心。”者,象林黛玉似的。真正這麼易感的人在人群中也只是少數一 部分。

    以上寫的內容,多少有點偏題,因為題主問的是原因,我說的是現象。其實我也說了部分原因:有些“傷春悲秋”借題發揮,一年就四季,春秋就佔了一半,要借題發揮春與秋就有一半的機率中標;還有一種本來就無數謂傷春悲秋,就是一個“無病呻吟”。

    “傷春悲秋有什麼科學解釋?”,我認為有

    春天秋天、晴天雨天、月圓月缺--,這些都是自然界的物候變化,對人的情緒有沒有影響?“傷春悲秋有什麼科學解釋?”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我認為是有的,人嘛人,本來就是自然的產物。比如氣溫升降,只要有一度的變化人都能感覺出來;晴天雨天,空氣溼度等等人的感覺都很敏感。這些生理上的感覺是難於避免會引起人的心理變化。

    一般來說:“春和景明”或者“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等,會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而"雨風交加”,”木葉蕭蕭”是會使人產生負面的情緒。

    在這此方面,國外的心理學家是做了一些研究,但是情緒之例很難資料化,很難得到一些量化的指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辨別推拉門滑輪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