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用微小說講故事

    如何更好的去把故事分享好呢?在這裡跟大家交流一下。

    把故事分享好,首先要讓讀者願意讀你的故事。那麼這裡就要注意幾點,一來標題不能太過晦澀難懂,否則難以引起讀者興趣;二來,故事的框架要好,不能平鋪直敘、最好靈活運用倒敘、插敘等手法,設定懸念、埋下伏筆,吸引讀者可以讀下去。

    再者,分享好一個故事,在撰寫故事時一定要充滿真情實感。只有你相信你的故事了,讀者才有可能相信。有的故事浮誇不接地氣,讀者一看就是假的,那就很難引起共鳴,就不是一個好的故事。

    最後,一個好的故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作者想要透過這個故事傳達的精神。透過這個故事,讀者接收到了你的觀點、建議、情感,那麼這個故事就是成功的。

  • 2 # 來來一起瘦

    首先 作者寫故事的時候要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 這樣容易讓閱讀的人有代入感 描述要注意細節 文筆不能浮誇 一篇文章 要讓讀者感覺就是自己身在故事之中 然後讀者自然願意跟朋友推薦分享

  • 3 # 屠瀛01

    怎樣更好的去把故事分享好

    真實而有意義的故事,應該稱得上一個好故事。

    當然在落到每一個人身上的時候,情況會有所不同。故事中的生命經驗能否激發你自己的生命經驗?你對其中的各種感受、感情或者思考是否有所體會?會決定這個故事對於你的意義是大或者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因而一個故事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會有所不同,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個角度上,每個人的好故事標準,都會有所差異。

    而一個偉大的故事,總是能在不同的世代,不斷地給予人們意義,這就是所謂的”經典“。

    至於其它零散的標準,比如語言、結構、人物,或者解讀的可能性等等,都相對次要一些。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是尋求自己的標準,也就是說,尋求自己。

    有一年被一千萬人認同的標準

    有一千年,每年被一萬人認同的標準

    也有一千年,未必有一人認同的標準

    但只要是自己的,不也就可以安慰了嗎?

    一.動人真切的共鳴感。

    復旦大學教師陳果曾說過:“我們看書看到投入的時候會有一種這樣的境界:對方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話,對方說的是你一直心裡想說卻無從表達的話。”我想這應該是我聽到過的關於共鳴感最好的解釋。正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過上山下鄉運動的知青們會記住韓少功,史鐵生,梁曉聲這些名字,會對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情有獨鍾;而七十年代中期住在大院穿過軍裝的北京土著們會對《Sunny燦爛的日子》讚賞有加,甚至愛屋及烏地成為姜文和王朔的追隨者,只因作家導演和編劇們都成功地展開了讀者和觀眾塵封已久的記憶畫卷,並將其心牢牢攫住。彼時的場景彼時的事,彼時的人物彼時的話,一切又如此真切地浮現在了眼前。如果有一種職業可以讓時光倒流的話,那麼作家和導演早在科學家之前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就我個人而言,大衛·芬奇執教地影片《社交網路》曾被我不厭其煩完完整整地看了三遍,且每一遍都熱血如初——這真的是一部疾風驟雨般的電影。在喜歡的女孩面前不會甜言蜜語,只是自顧自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語速快如子彈的學術男,相信在大多數人身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過。怪不得女主角會感覺自己在跟一部跑步機在談戀愛!影片中有有個鏡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馬克在被甩後連續黑掉了幾幢宿舍樓的女生照片庫,並建立了fashmash,和幾個舍友守在電腦前邊吃零食邊看fashmash流量的走勢,最終成功地搞癱了哈佛的網路。那份愜意自得又有幾分狡黠的勁兒,讓我浮想聯翩。沒錯,大二時少不更事的我也曾辦過類似的事。我曾不知深淺地就當時校內的“敏感話題”寫過一篇評論,沒想到在發帖後的幾個小時內被瘋狂轉載,評論數迅速躥到了四位數。當我開啟人人網,聽到電腦抽風發作似的“嗶嗶嗶”地叫個不停(人人網有新訊息時會有“嗶嗶”的提示音), 一時間如潮湧般的關注,我忽然有種感覺,好像自己正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至少是科大的中心。伴隨著影片《In emotion》快節奏的背景音樂,那種“生活在世界的中心”的潮湧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比之扎克伯格,此事的結局我要稍好一些。感覺不妙後,我及時刪掉了原帖,才索性沒被導員“請到辦公室喝茶”。

    前段時間讀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到“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一句,頓時周身熱氣上湧,暗潮翻騰。用來定情的同心結還沒打好,江頭的潮水就已經漲滿,本欲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潮水無情,船不得不開動,只好就此狠心分離!看著你哭紅了的雙眼,我也只能再看你最後一眼,然後甩淚轉身命船家立即開船。時間不等人,想起當初女友送我到杭州車站,眼看著時光一分一秒無情地流逝,發車時刻就在眼前,年少的我們不得不暫時分開。我除了在擁擠的人群中再用力抱抱她,又能如何呢?每次回想起來,我轉身進檢票口的那幾步路,走得竟是如此的撕心裂肺。人人都怕離別,彼此相愛的人尤甚,何況還有車船在一旁催促?有了這一次痛苦的經歷,此後我便再未要她送過我。

    二.隱匿在平凡之中的警世之語。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有看似普通和平凡之事,幾乎都蘊藏著深刻的禪宗和教義,等待世人一一勘破。

    我們在讀書或者觀影時,常會遇到一類另類新奇特立獨行的作品。作者和導演往往可以掙脫常人的思維定勢,於平凡之中獨立思考創造出一套別有深意的理論。

    比如,我們上中學那會兒風靡一時的網路暢銷書《悟空傳》。或許大多數人還記得玄奘對法明說的那一段霸氣外露的話:“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誠然,此語一出,便如一道晴天霹靂驚豔眾生,得到無數熱愛自由的年輕人的狂熱追捧。可於我而言,當時更令我豁然開朗心神動盪的要數孫悟空對神仙的那段評論:“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地上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都有個名字,叫做——妖。”當時真的是邊看邊拍大腿。仔細想想,神仙——如此神聖,如此令人敬畏的身份,誰又能撇開這一席華麗的外衣而不顧,第一個站出來對神的所作所為產生質疑呢?似乎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之事,神之為神,如同真理一般天經地義。似乎不應有人會,也不應有人敢站出來,公正理性地對神“指手畫腳” 。

    無獨有偶,韓寒在《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中,也有類似令人醍醐灌頂之語。“於是我毅然往上一掙扎,其實也沒有費力。我離開了流沙,往腳底下一看,操,原來我不是一個植物,我是一隻動物,這幫孫子騙了我二十多年。作為一個有腳的動物,我終於可以決定我的去向。我回頭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說,你走吧,別告訴別的植物其實他們是動物。”掩卷細想,有多少人本身不是被騙了二十多年的動物,卻以一顆植物之軀苟活於世?可即使此刻意識到了這一點,又有多少人有勇氣“毅然往上一掙扎”?似乎一切都太晚了。但對於這一事實的道破者,我們依然應當心生敬畏。

    三.真情流露的帶入感。

    文學是什麼?文為心聲。

    文藝創作的臆想光怪陸離,不拘一格。可動人的作品並不桎梏於追求簡單的同感與共鳴,更多的時候它們征服受眾僅憑一點——飽含真情的心聲。

    如前文所述,我讀書時也曾過度的追求過共鳴感。因此,我所涉獵的作品,國內的遠多於國外的,當代的遠多於近代和歷史的。我始終堅信,瞭解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應從瞭解作者彼時的生活環境和人生際遇開始。弄懂了其人,便是懂了一大半作品。而地域和時間相隔得愈近,愈容易理解。

    大學裡流行過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比之於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我更傾心於他的早期創作的如《綠毛水怪》《地久天長》《似水流年》一類的作品。雖技巧不足,線索單一,有落於俗套之嫌,但貴在作者感情真摯,讀者掩卷良久猶不能釋懷。或許這些作品距離一流很遠,但距離可貴很近。誰又能說,我們這些二十郎當的讀者們想要的不正是這些俗套的浪漫和翻滾的熱血?因此,與作品處於相同人生階段的帶入感,更容易打動人心。

    前段時間看“好聲音”,我個人尤其欣賞朱克的聲音。在所有參賽選手中,朱克絕對算得上一位情感極其豐富而細膩的歌手。他一次次用飽含真情的嗓音敲擊我內心最柔軟的部位,把我帶入那一個個情切切,意綿綿的“小宇宙”內。毫不誇張地說,第一次戴上耳機安靜地看朱克在臺上歌唱,唱至關鍵處時我竟然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當時自己還納悶,是不是我反應過激了?和朋友交流後才發現,原來不止我一人如此。認真唱歌的人是可敬的,用靈魂唱歌的人卻是可貴的。

    真情像梅花開過,冷冷冰雪不能掩沒。動人無時無處不在。真情在崔鶯鶯隔簾初見的千迴百轉的眼神裡,在司馬相如撩撥卓文君的繾綣情深的琴音裡,在李清照“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滴滴的回眸裡。真情從來無需多言。聶魯達吟一句“我喜歡你是寂靜的”,里爾克嘆一聲“愛是最難的”,身邊的人心就碎了。

    真實是一個好故事最基本的前提和最崇高的追求。

    這個”真實“不是說故事的一切要完全符合現實,也不是反對浪漫、幻想或者荒誕的手法。

    而在於這個”故事“對世界的”真實“有某種發現,並透過故事的言說表達出來。

    米拉·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說“小說審視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而存在並非已經發生,存在屬於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所有人類可能成為的,所有人類做得出來的。”

    好的故事應該高於現實,探尋世界的真實,所以偉大的小說往往接近哲學與宗教。

    同時說到真實,其實不僅僅是故事,哲學、歷史、以及各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類在所有精神領域上都有共同的追求,就是”真實“。

    但好故事追求的”真實“和科學家或歷史學家、哲學家追求的真實都有所不同,這就涉及到好故事標準的第二點:意義。

    意義也是一個太大的詞,內涵過於豐富。

    我這裡說意義,是說好的故事追求的真實,是關於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真實。

    故事所追求的真實,關注點在於人的生活世界。在故事中,各種生命經驗和生命情感相交融,共同向終極發出提問。

    人應該怎樣生活?

    或多或少,一個好的故事會談論這一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工業機器人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