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來興
-
2 # 石虎山大王
如果建文不失蹤,接下來劇情一定更精彩,聽我慢慢道來:如果建文帝要是坐在宮中龍椅等著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到來,朱棣還真的不敢殺他,至少不能明目張膽的殺了他,首先是因為建文帝是正統皇帝,合法皇帝,這個尊號與地位在當時社會有著至高無上的威懾力量,一般人不敢輕易動手。其二,建文帝打著削藩的旗號對朱棣動手的,又沒說一定會殺死叔叔,所以現在戰打輸了最多是做了對不起叔叔的事,罪不當死。其次,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行反抗的,現在反抗成功了,最多是對建文帝身邊的謀臣進行清理和殺光,那樣就達到了清君側的目的了,要是把建文帝殺了,那就不是清君側了,叫清君王了,朱允文完全可以把責任推給大臣,說自己被蠱惑的,如果朱棣還殺了朱允文,這於情於理說不過去,還會喪失民心。最後就是,朱允文畢竟是朱元璋欽點的接班人,從國家的角度,削藩也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並不是全是私心,下詔書認個錯把責任推到文臣身上就行了,這樣如果朱棣還依依不饒,那麼就顯得太無情了一定會失去民心。綜合上面幾個個方面,我覺得相比於選擇自焚或者逃跑,建文帝如果選擇活著留在南京等朱棣或者投奔王兄,一定是個更好選擇,也許結局差不多,最慘的就是被朱棣軟禁到死,但是即便這樣,也會給朱棣造成更大的麻煩和帶來更多的變數。然而建文帝卻選擇了消失,拱手把法定的江山和帝王之位讓給了朱棣,把歷史任憑朱棣掩飾和塗抹,真是愚蠢至極!歷史就是這麼無奈,也這麼精彩,後人只能憑弔長吁。
-
3 # 萊原說
如果建文帝不失蹤的話,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被朱棣抓住又有三種能,
1.被當場殺掉安個自焚的理由和歷史一樣。
2.抓住不殺,軟禁建文帝到死,這樣會引起天下的不滿。
3.和多爾袞一樣做攝政王,等待時機讓建文帝禪位於自己,那樣又會有風險被建文帝反擊成功,畢竟建文帝不是年幼漢獻帝,或年幼的順治皇帝,以朱棣的性格,建文帝死是對他最安全。
第二種可能,建文帝逃出朱棣的包圍,尋求其他藩王的庇護或者藉機攻打朱棣,但是其他藩王都被削藩,或許都對建文帝有怨恨,可能沒幾個人會庇護他,又有幾個敢和朱棣對著來的,畢竟朱棣的實力在那,就是有庇護建文帝甚至幫他反擊朱棣,可是實力不允許,最終結果一樣,還是失敗。所以無論建文帝失蹤不失蹤結果都一樣,被抓住就是死,或許失蹤找個地方安靜的活一世是個最好的結局,從各方面看建文帝不適合做皇帝,而朱棣也可能是看到了這一點,為了老朱家的產業而起兵
-
4 # 難忘童年生活
明朝末年的朝廷已經相當腐敗了,如果朝廷腐敗幾個人,到了地方就會腐敗一大片,如果朝廷腐敗了一大片,那到了地方腐敗的就會非常可怕了。對於那個時候的朝廷政局建文帝已經無力迴天了,就算沒有朱棣,也會有其他的人取代新的政權。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縱觀歷史,凡是一個失去民心的朝廷來說,他的命運都是岌岌可危的,建文帝不適合當皇帝,沒有能治裡天下的本事。如果當時沒有建文帝的出現一定會對歷史的走向有所改變,但是影響已經無重考證,做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能做到的就是以史為鑑,努力奮鬥,加快祖國的建設步伐,偉大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
5 # Sunboy360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匆忙間立為儲君的,沒有太多的治國經驗,和各皇室的叔父比起來缺乏皇帝必備的果敢判斷力。
建文帝在治國決策中,處理最不妥當的就是急於削藩。早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各地分封為王目的就是為穩固江山,鎮壓內部判亂,一同抵禦外部侵略。在朱允炆登基做皇帝時,朱元璋的二子秦王,三子晉王相繼去世,四子燕王朱棣成為了皇室最年長的王,當時朱棣是抵禦蒙古防線的中流砥柱,實力強,實權大。朱允炆將他列為威脅皇位的頭號敵人。
由於朱元璋在位時朝廷實行的是尚武體制,在位時為了給後世子孫順利繼承皇位掃除障礙,把非朱姓的功臣武將基本殺完了。但是朱允炆登基後發現沒有前朝武將後,議政權力還都在各藩王手中,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並不高,作為新皇帝他又缺乏威信,無法真正獲得集權。聯想到漢朝時的七國之亂,朱允炆和三位親信大臣商量後決定迅速削藩。在處理朱元璋的喪事不久後,他就派軍隊襲擊周王封地,並把周王逮捕起來扁為庶民發配雲南。之後,朱允炆又找各種理由處置了岷王、湘王、代王,撤銷他們的藩王封地,這樣的處置方式讓燕王朱棣也自危起來,深感到自己離眾王被撤藩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由於燕王是眾王中實力是最強的,手握重兵,而且不像其他封王犯過錯,還保衛邊疆立有大功,直接處置也師出無名,朱允炆並沒有向對待其他封王一樣迅速處置燕王,只是讓重兵把守燕王封地,並派人去監視朱棣,朱棣深知當前形勢對他不利,所以不僅找理由把幾個兒子送去給朱允炆當人質,還把自己裝成了一個裝瘋賣傻,遊手好閒,不問朝廷事的王爺,順利的騙過了探子,實際卻在王府內秘密囤糧、練軍,製造兵器。後來,朱棣多次在朱允炆面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把自己這些年駐守邊疆的苦楚及對抗蒙古人的事蹟講給他聽,並說自己是一個整日將國家社稷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臣子,現在因多年征戰沙場的舊疾積累下來患上了病,只想交出帥印帶著自己的幾個兒子回封地團聚,朱允炆聽著心軟了,放了朱棣的兒子。這樣朱允炆放鬆了戒備心,朱棣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更是積極囤糧練兵,時機成熟後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打著清君側的名義一路向南,直打南京城,實行了他的篡位舉動。
在朱允炆尚未登基之前因為目睹了太祖朱元璋的嚴政,甚至出現了重刑濫用,深知長期以往這樣治國對江山社稷不好,所以他登基後崇尚文治,利用儒家的仁政改變朝廷的風氣,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把六品尚書提升為正一品官職,並大開科舉優選才學之士授予官職。朱允炆在治國的方略中可以看出他是個好皇帝,但是治國經驗不足,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靠一群新提拔沒有實權的文官削藩說明他不成熟,所以被朱棣篡位是必然的。假如建文帝沒有失蹤,朱棣一定會想方設法的殺了他,即便朱棣殺不了他,他回到朝廷也會成為傀儡皇帝,因為他已經沒有實權。
-
6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有兩個結果:一,囚禁致死;二,藉故殺死!總之,必死無疑!
為何老梁如此篤定,其實是這樣:
首先,看看建文帝失蹤之後
建文帝失蹤之後,朱棣是大為惱火,把整個皇宮都給掀了個底朝天,實在找不到之後,他直接把燒的面目全非的馬皇后當做是建文帝朱允炆,拉著手哭著說:“傻孩子呀,你怎麼這麼傻呀”。刻意營造出一種慈舅的樣子。
然後呢,表面功夫做完之後,就開始大殺建文帝一黨,殺的是血流成河,估計死了上萬人。接著派人到處尋找自己的侄子,因為畢竟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萬一朱允炆跳出來,那才是正統!
據說鄭和下西洋也有尋找建文帝下落的原因!
所以,如何建文帝不失蹤的話,首先朱棣不會殺他,最起碼明面上是絕對不會動手的,還是一副慈舅的樣子,但是肯定會找出一些理由,比如說生病了,身體不好,突然病重等等,然後囚禁起來。
接著後來以朱棣多疑的性格,我猜肯定是不會讓這麼一個正統皇帝活著的,突然病死是最好的結局,想讓一個人死真的是太簡單了。
對此,你覺得建文帝不死會怎麼樣呢?
-
7 # 雁自南迴
一 清君側,當傀儡皇帝,沒過幾年,大病而死。
二被下了退位詔書,幽禁起來,旁人用他名義謀反,最後一碗黃湯送了命。
三被逼出家,給江山祈福。
四自己忍辱偷生,耗死朱棣,被忠臣古舊拉起來,重新翻身做皇帝。這個機率微乎其微。
五逃亡海外,到臺灣當皇帝。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如果建文帝不“玩失蹤”,那就鐵定會被朱棣抓住,到時候等待他的,也還是隻有死亡!
或許,我們有些人會認為,朱棣當初發動靖難之役的口號是清君側,而不是推翻建文帝。那麼,如果朱允炆不是失蹤,而是落到朱棣的手上,朱棣也沒理由殺他。
是的,朱棣確實是沒理由殺建文帝,但卻有N種方法讓建文帝死。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當場就做掉他,然後朱棣再對外說,建文帝是死於亂軍,而自己也是萬分悲痛。接著從自己手下中找個替死鬼出來祭旗,一切就解決了。
仁慈點呢,朱棣也可以讓朱允炆多活些日子,繼續讓他當皇帝,然後自己把持朝政一段時間。期間,順便借朱允炆之手,以清君側的名義,徹底剷除反對他的朝中勢力。等到建文帝真的淪為孤家寡人後,在給他安排點意外。
而根據我們歷史上那些權臣的慣用手段,朱棣很可能會選擇下毒,直接毒死建文帝,然後宣稱他是因病暴斃;再不,就參考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給朱允炆製造類似小明王那樣的意外,諸如沉船、墮馬、墮湖等等......
總而言之,如果朱允炆落到朱棣手中,朱棣有的是方法弄死他。
而不論朱允炆怎麼死,朱棣最後只需要在文武百官面前來場哭戲,然後再安排近臣給自己勸進。這一波常規操作下來,朱棣就可以大搖大擺的登基了。
所以說,朱允炆最終給朱棣留下諸多逃跑的疑點,其實正好是對朱棣最有效的反擊。如此一來,就能讓朱棣整天坐立不安,還不得不大量的耗費人力物力去找他......
回覆列表
我的想法是,按中國歷史慣例,讓建文先繼續當幾天皇帝,同時要清君側,大概在5到10天內“清”完君側。之後皇帝龍體有恙不能視事,群臣以中樞不可無主之名奏請燕王為攝政王,暫理天下事務,三讓三辭之後燕王不得已接受。
再過5至10天,皇帝不幸駕崩隨太祖而去,留有遺詔請燕王繼位,承嗣大明之大統。諸臣工以神器不可無主,且大明草創需有盛年君主繼位,燕王仁孝至淳深孚天下之厚望,宜速繼皇帝之位。朱棣躲入殿內堅辭不受,繼續三辭三讓,最後群臣伏闕叩請,燕王不得已以天下為重登大寶繼承地位,改元永樂。
如果是這樣,就走完了登皇位的合法流程,建文的幾個親信大臣可能還是不免一死,但是針對無辜的大屠殺可能就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