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點意思的事兒
-
2 # 衛農老頭
問題:玉米密植卻不能帶來高的產量,是真的嗎?為什麼?
其實農民很早就知道,種植農作物不能太稠密。我們這裡有一句俗語,“高粱地裡能臥牛”,說的就是種植高粱、玉米這些高杆作物要稀一些。俗語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以前沒有化肥,種植技術也比較落後,所以特別講究要適當稀一些比較好。
現在雖然各個方面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也要合理密植。也就是要根據自然和地裡條件、土壤肥力、作物特性等,種植合理的株數下才能高產。如果為了追求高產,盲目過於密植,反而會帶來相反的效果。那麼,玉米種植太密,為什麼無法高產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爭水爭肥爭營養。如果種植密度過大的話,土壤中的養分有限,玉米根系吸收營養不足,就會導致植株生長衰弱,植株細而高,容易形成不接穗的空株,還會容易倒伏。不要說高產了,就連正常的產量可能都會無法達到。
二是通風透光差,影響玉米授粉。種植密度過大的話,會使玉米田間形成鬱閉,不但會影響光合作用,影響後期田間管理和做務,而且由於葉片太多,相互遮擋,會導致花粉不容易落在雌穗上,影響授粉效果,會造成禿頂、缺粒等現象發生。
三是田間鬱閉,容易發生病害。由於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鬱閉,光照和通風透氣不良,玉米長期處於陰暗潮溼的環境中,給病害創造了比較適宜的環境,容易滋生和加重病菌的發生,比如像葉斑病、莖基腐病和紋枯病等。
綜上所述,種植過密,會存在太多的不利方面,是不會帶來高產量的。因此要合理密植才行,尤其是對於像玉米這類高杆作物更要注意。要根據不同品種,不同肥水條件等,區別對待合理種植。
-
3 # 悠然見東山
對於玉米密植可增產的問題,我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合理的密植可增產!
"一增四改"措施在我們這裡取得了顯著成效,所謂"一增四改"就是合理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根據品種特性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地將現有品種的種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畝,四改一是指改種耐密型品種,二是改套種為平播,三是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
玉米是單稈作物,不像小麥水稻那樣可以分孽,一般每棵玉米只結一個棒子,因此,要提高產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穩定單穗重,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株數,在單株產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畝株數越多,產量就越高。目前,部分地區的玉米種植密度大部分是3500株/畝左右,仍然有增加密度提高產量的潛力。
在影響玉米產量的各要素中,密度是最易於人為控制和掌握的,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會增加玉米植株個體間對光照,養分,水分的競爭,在密度過大,光照,養分和水分不足的情況下,會導致禿尖,穗小甚至空棵,最大的風險是容易倒伏,這些問題,我們這裡就是透過改種耐密型玉米品種,增施肥料,及時澆水等措施得到解決,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則是,平展型玉米宜稀植,緊湊型宜密植,生育期長的稀,反之則密,大穗型宜稀,反之則密,高稈宜稀,反之則密,瘦地稀肥地密,旱地稀水澆地密,要因地制宜靈活運用。
我們這裡採用的方法是,一般在目前密度基礎上畝增500株,畝顯著提高產量50公斤,平展型玉米3000-3500株,緊湊型4000-5000株,半緊湊型3500-4000株,行距60-70釐米,株距25釐米。
附耐密型玉米品種,緊湊耐密型有,鄭單958,浚單20,魯單984,聊玉18號,萊農14號,魯單9002等。緊湊大穗型玉米有,魯單981,農大108,金海5號,登海11號,登海3號,泰玉2號等。
這是我們這裡的玉米密植方法,但在乾旱貧瘠地區還是應以稀植高稈大穗型品種為主,適當增加密度也可起到增產作用。玉米增加了種植密度,相應的肥水管理要跟上,播種質量要提高,保證田間玉米植株的均勻一致,整齊度越好,產量也越高。
-
4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玉米密植卻不能帶來高的產量,是真的嗎?為什麼?
玉米的密植是說的科學、合理的密植,而不是盲目的增加密度。對於玉米來說,在雜交種沒有出現的時候,都是稀植的,追求大棒子。一旦密度稍微大一些就會出現大量的禿尖、空粒、棒子變小的情況。而且那個時候玉米的間距幾乎能過腳踏車的。自從雜交種的出現,開始了玉米密植,垧保苗現在最多能達到7萬了吧?但是也出現密度增加了,產量卻沒有明顯提升的情況。
玉米是高杆作物,一些玉米品種動輒兩米多高是比較正常的株高。正是因為玉米的株高,才需要科學、合理的密植。否則極易引起倒伏的情況的發生。作物相互之間是有競爭的,尤其玉米高杆、葉片寬大,更易出現相互競爭的情況,結果就是玉米相互競爭而徒長,超過了爭吵的高度。而一旦玉米徒長了,營養生長過剩就會抑制生殖生長,從而導致倒伏、凸尖、空粒、棒小的情況的發生。
其次由於玉米本身的生長特點,就決定了玉米田沒的空氣流通差、中下層光照少。合理的密度可以改善這種情況,一旦密度過大,就會造成空氣流通變差、通風效能變差、光照變差,特別是位於中段玉米棒子上下的“棒三葉”,更容易受到密度的作用而影響後期光合產物積累的能力,造成籽粒容重低、棒小的情況。
盲目的增加密度也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的機率。密度過大,玉米田內空氣流通差、溫度高悶熱溼度相對大,更是適合病蟲害的發生,造成不可預料的產量和品質損失。
因此,對於玉米來說,合理密植是可以的。但是要科學的密植,否則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5 # 豫東小農
這個要看玉米品種和土地的肥沃能力。但是根據我這幾年的種植玉米的經驗來看,玉米種的太稠了真的不能夠帶來很高的產量!
我在2017年的時候種的玉米最多了將近20畝地,種植的玉米品種有先玉335,商都518,滑玉,登海608以及蠡玉系列。蒜茬種了5畝地,但是由於找了一個新手的播種玉米的農機手,5畝地把我6畝地的先玉335的玉米種子給播種完了!讓我很是鬱悶!由於當年的天氣比較乾旱光忙著澆地抗旱了,對於玉米剔苗也是簡單的走馬觀燈式的跑了一遍!由於玉米太稠了所以當時也害怕玉米在後期倒伏,所以也及時的給玉米噴施了控制旺長的農藥!但是在收穫的時候蒜茬玉米竟然沒有麥茬玉米的產量高!蒜茬玉米1000多斤,麥茬玉米1100多斤!其實玉米到了2018年種植的時候,想高產我都這裡又開始了玉米套種的模式,既玉米品種高的和地的套種,紅軸玉米和白軸玉米套種,這樣能夠實現抗倒伏和好授粉的目的,從而達到玉米高產的目的! -
6 # 十星科技
第一,同樣施肥不變,增加密度就會導致“更多的養分,長了秸稈,卻不能供應果穗”
玉米高密度,必須搭配大肥大水【這個原理,和小麥的“密度與產量”的原理正相反】。
但是,玉米密度提高之後,肥水跟不上,那就會造成【前期養分都長了秸稈,到了抽雄吐絲後“應該”玉米棒子吸收養分的時候了,養分卻“不夠用的”,從而導致“空杆”或者“棒子小”或者“禿尖嚴重”或者“花粒嚴重”】。
如果你還不太明白,那就舉一個例子:
你家3口人準備了3個饅頭“剛剛好”,忽然,家裡來了2位客人,你們5個人來吃這3個饅頭,就導致大家都“吃不飽”了——玉米“吃不飽”就讓“棒子變小”。第二,如果高密度再搭配高肥水,雖然可以在“無災年份”增產一點點,但是,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有倒伏風險,而且病害容易嚴重,蟲害相對嚴重,抗旱能力差,後期容易早衰【不能“青枝綠葉,活稈成熟”】也就是說,“玉米過於密植”除了多收玉米秸稈之外,正常情況下,對於玉米的高產高效來說是【弊大於利】!
中國著名的玉米育種家程相文先生親自搞過實驗,“所謂的比較耐密的【鄭單958】”也是最高密度4000株“相對產量高峰”!何況其它品種呢?!
如果你非要密植,你必須做到兩個要素的協調【缺一不可】:一是增加肥料投入,二是採取“二控八防”技術【在玉米的5-6葉展,和8-9葉展期間噴施“影響力8組合”】,降低玉米穗位高度10釐米,以提高抗倒伏能力,且提高抗病,抗旱,耐高溫,耐鹽鹼等綜合能力。
回覆列表
"玉米密植卻不能帶來高的產量,是真的嗎?為什麼?"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玉米種植,講究的是合理種植,即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在單位面積上面種植適當的玉米株數,使玉米與環境統一,群體與個體統一,建立起高產的玉米群體結構,達到高產、優質和高效的目的。而不合理的密植,通常都是抱著多種多得的心態,導致玉米種植過密,帶來相反的效果,產量不理想。
那麼,玉米種植太密,又會帶來哪些問題,導致無法實現高產呢?
玉米密植帶來"三高"玉米密植,就好比人太胖,也會帶來"三高","三高"指的是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禿尖率升高。而"三高"帶來的弊端不少,主要如下:
抗倒伏能力下降。株高升高了,對於大風大雨的抵抗能力會下降,而且種植密度過大,根部吸收的營養變差,導致植株生長瘦弱。就好比一個身高很高,卻很瘦的人一樣,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如果遇大風,倒伏厲害,不說高產了,正常的產量都無法達到。造成玉米禿頂。種植密度過大,葉片之間相互遮蓋,花粉不容易落在雌穗上面,造成受精結實無法完成。這樣不僅帶來禿頂嚴重,更是導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的問題。病害發生嚴重。密植容易帶來陰溼的環境,一些地塊長時間無Sunny照射,給病害創造了舒適的環境。一些類似葉斑病、莖基腐病和紋枯病等均會加重。玉米合理的種植密度種植過密不行,存在太多不利方面。那麼,合理的密度又是怎麼樣的呢?
種植密度並不能夠一概而論,不同品種,不同地塊,不同肥水條件,對於密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這裡有一個大概的說法,僅供參考。大穗型的品種一般在3000~3500株/畝,中大穗型品種密度在3700株/畝最適合,緊湊型的品種密度在4000株/畝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