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不過一場煉獄
-
2 # 目送歲月
韓徳讓可以說是遼國曆史上權勢最大的漢人大臣,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
韓徳讓的祖父韓知古在唐朝末年被契丹擄到草原為奴,韓氏一族便開始在契丹生根發芽。到韓匡嗣(韓徳讓的父親)時,因其勇猛善戰,成為了遼國的一員大將,但奴隸身份始終壓的老韓家抬不起頭,直到韓徳讓在遼國政壇的崛起,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韓徳讓一個漢人能在契丹族治下的遼國火速躥紅,除了他擁有傑出的政治才能之外,還與一位貴人的賞識和重用分不開干係,這位貴人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遼蕭太后。蕭太后本名蕭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的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英明女主,其治國之能不下於呂武。據說蕭太后年輕時曾與韓徳讓有婚約,但在成婚前被恩選入宮,從此與韓徳讓天各一方,“終日思君不見君”。可命運就是這麼奇妙,遼景宗身體孱弱,在蕭太后30歲時便撒手西去,他們的兒子遼聖宗繼位,蕭太后奉詔輔政,她和韓徳讓終於可以再續前緣了。
遼聖宗剛繼位時,諸王擁兵自重、朝廷又主少國疑,蕭太后便找來韓徳讓說:“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表示自己從未忘記過去,願意相許終身。隨後,蕭太后與韓徳讓結成同盟,以雷霆手段打擊了皇室諸王,穩住了陣腳,控制了朝局。蕭太后為了能夠與情郎長相廝守,竟派人縊殺了韓徳讓的原配夫人,然後搬到韓徳讓的帳中過起了夫妻生活,並欽賜韓徳讓改名為耶律隆運,視為皇族(老韓家的出身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甚至連遼聖宗見到韓徳讓也以父禮相待,韓徳讓自此開始監國攝政,成為了契丹朝廷上最有權勢的重臣。
韓徳讓掌政期間,在政治上實行漢法、設定漢族官制,使契丹的國事政事得以高效運轉;在軍事上協助蕭太后南征北宋,迫使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契丹名利雙收。但英雄總有謝幕的一天,在蕭太后去世以後,雖有遼聖宗和皇后的親自照料,韓徳讓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終於在蕭太后去世15個月後隨之而去。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韓德讓配祀遼乾陵,成為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一一個漢人臣屬。
-
3 # 大飛熊騎士
有關韓德讓最被人所廣為流傳的,就是和蕭太后的一段愛情故事。
(寵幸韓德讓的蕭太后)
蕭太后,小名蕭燕燕,野史說她從小和韓德讓又婚約,後來入宮當了遼景宗的皇后。遼景宗去世後,蕭燕燕毒殺韓德讓的妻子,寵信韓德讓,並讓兒子遼聖宗認他為父。韓德讓於是輔佐蕭太后和遼聖宗,讓遼國走向巔峰。
這裡有小說野史的成份,但是有些還是接近《遼史》記載的。
韓德讓的功績。(韓德讓)
韓德讓確實對遼國有很大的功績。首先,遼景宗去世,留下孤兒寡母,是韓德讓和耶律斜軫兩個顧命大臣穩定蕭太后和遼聖宗的局勢。
韓德讓還推行漢法,這給很多日後契丹漢化貴族,提供了土壤,包括以後的耶律楚材。
軍事上的功績也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蕭太后的“寵幸”。(影視中的蕭燕燕和韓德讓)
關於這段“風流韻事”,“陽癖之好”,有些影影綽綽。不過,蕭太后確實是很“寵幸”韓德讓的,舉幾個例子。
第一,負責蕭太后和遼聖宗的宿衛,可見是十分信任,自然“宿衛”也是令人遐想。
第二,太后看“足球賽”,胡裡室騎馬衝撞韓德讓至墜馬,太后直接亮“紅牌”,斬了胡裡室。
第三,賜名賜姓,所以,韓德讓也叫耶律隆運。
第四,遼聖宗以“尚父”待韓德讓,韓德讓臨終時,皇帝皇后親自端碗喂藥。
韓德讓為人厚重,也渴望建功立業,既得到蕭太后的垂青,他的治國和軍事能力又很突出,在遼國能權傾朝野也是情理之中了。
-
4 # 靜說歷史
韓德讓能成為遼國的攝政王,雖然是個奇蹟,但也是很多機緣巧合的原因相互影響而成的。我試著為題主分析分析:
一、家族背景深厚
韓德讓是漢人,但絕對不是漢奸。他的祖父韓知古是在唐末亂世之中,被契丹人擄掠,成為奴隸,韓德讓出身的時候,是在遼地,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遼籍漢人。按照契丹的傳統,奴隸就是奴隸,不但此生此世是奴隸,連子孫後代都是奴隸,所以一直到韓德讓監國的時候,仍然是奴隸的身份。
話說回來,韓知古這個奴隸相當不簡單,他被賣入遼宮,謹慎從事,最後做到了中書令這樣的高官。他的兒子,也就是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則更進一步,擔任過遼國的東京留守、南京留守,先後封為燕王、晉王、秦王。也就是說,在韓德讓之前,他的家族就已經在遼國有著深厚的根基——儘管在名義上,他還是個奴隸。
二、韓德讓本身成就斐然
韓德讓一表人才,機智過人,有膽有識,他侍奉遼景宗非常恭謹,後來被封為彰德軍節度使。他的機遇發生在北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中。
當時,幽州是遼國的南京,由於韓匡嗣年老,南京留守的位置由韓德讓暫時代管。不料,年輕的韓德讓卻遇到了剛剛滅掉北漢,氣勢洶洶而來的宋軍。
當時的宋軍,並不是後代孱弱的形象,那時繼承的後周的整套班底,武將也由曹彬、潘美、楊業等人。當時宋軍約30萬人,幽州守軍滿打滿算不過2萬人。但是韓德讓利用宋軍疲憊不堪、糧草不濟的劣勢,堅持奮戰十五個晝夜,確保幽州城不失。
不光如此,等到遼國二十萬援兵趕到,韓德讓裡外夾擊,打退宋軍。他奉命追擊,在高梁河一戰全殲宋軍主力,宋太宗趙光義嚇得找了輛驢車逃命。就是這一仗,北宋此後再也無力北伐。韓德讓也因此聲威大震,被賜名“德昌”,成為漢臣中權勢最大者。
三、臨危顧命
正在此時,遼景宗病危,臨死前,他任命韓德讓與耶律斜軫為顧命大臣,協助12歲的梁王耶律隆緒理政。這個安排,明顯是一文一武,韓德讓主管國內政事,耶律斜著管理軍隊。此時的韓德讓算是顧命大臣,還沒有達到攝政王的地步。
四、聯合太后
遼國的皇位鬥爭,遠比中原王朝的還要激烈。梁王年幼,沒有什麼威信,耶律斜軫雖然能征善戰,但沒有太多政治上的能力。太后蕭燕燕便籠絡韓德讓,設計奪取了部分有野心的諸侯軍權。讓遼聖宗能平穩繼位。此後,韓德讓取得了監國的地位,實際上成為攝政王。
關於韓德讓與蕭燕燕的故事,是傳出了不少緋聞的。相傳他們早就認識,青梅竹馬,蕭燕燕曾經對他說:“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後來,遼聖宗取消了韓德讓奴隸的身份,並賜名耶律隆運,成為契丹貴族。更為重要的是,遼聖宗對其“至父事之”,他和韓德讓親如父子,韓德讓重病期間,遼聖宗帶著兒子們和皇后蕭菩薩哥一起服侍。
這些故事,正史中也有透露,但語焉不詳,遠遠沒有後世小說的香豔情節那麼精彩。而且年輕太后與年輕攝政王的故事,從他們這裡開始,又在多爾袞與孝莊、恭親王與慈禧那裡生根發芽。
-
5 # 朱言文史history
有關韓德讓這個人,如果你要翻《遼史》的目錄的話,翻半天也沒法在一堆“耶律”裡頭找到這個名字。難道這麼牛逼的人物,《遼史》裡頭連一個傳都沒有嗎?當然不是,之所以在遼史裡頭找不到他的本傳,是因為他不叫韓德讓了。
韓德讓這個人本來是漢人,所以叫這個漢名。但是他的一生數次改名,從韓德讓到韓德昌,再到耶律德昌,最後再到他在《遼史》中的大名——耶律隆運,一輩子改了好多次名字,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名改成了一個胡漢交糅的名字。
不過再到他的子孫,那名字可就徹底的胡化了,他的兩個侄孫一個叫謝十,一個叫滌魯,已經看不出任何漢化的跡象了。韓家(不好說耶律家,畢竟都是耶律)甚至還有人字可汗奴,分明就是個地道的契丹人。
再看看韓家人的戰績:著名的雍熙北伐(就是把楊老令公賠進去的那一戰),遼軍的最高統帥是太后蕭燕燕和皇帝,但是真正負責的總參謀長是誰呢?韓德讓。楊業是在誰手裡吃的虧並且最終把命丟掉的呢?韓德威,他是韓德讓的弟弟。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點,也許韓德讓的血統是漢族(這一點都有商榷的餘地),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與一個契丹人無二了。
《遼史》裡對這個曾經姓韓的耶律隆運是這麼評價的:
位兼將相,其克敵制勝,進賢輔國,功業茂矣。至賜姓名,王齊、晉,抑有寵於太后而致然歟?家聲益振,豈無所自哉!亦彬彬乎一代之良臣矣。是啊,作為一個漢人,在契丹人作主導的遼國,竟然能身兼將相,成為當時最有權力的大臣,並且一手指揮了對那個所謂的故國的防守反擊甚至是大舉進攻,並且還能做到親王,這是多大的榮寵啊?就算他是蕭燕燕的男寵,又有什麼呢?他們是真愛啊!
對於韓德讓本人,是沒什麼可指摘的,他畢竟是遼臣,不是宋臣,不應該給他扣一個“漢奸”的大帽子。而且從私德以及官聲上來說,韓家都是相當不錯的。如果說他們真的有什麼問題的,也就是我剛剛說的那一個問題——他們是在為遼華人賣命。
不僅是韓德讓,在他之前的冉閔和高歡,在他之後的漢八旗,都存在著這個問題。有關他們的做法到底對不對,是不是合理,我不多做評價,只想在這裡說三點:
1、民族的認定絕不僅僅是站在血統上的,文化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往往更加重要;
2、如果丟掉的土地和人民,長期都沒有收復回來的話,真的別指望他們對自己那個故國還存留有多少感情;
3、“二鬼子比真鬼子殺老百姓還狠。”這句話絕對不是一句詼諧之語,他們為了獲得他們主子的認同,真的是可以做得更絕更狠的。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回覆列表
正是因為有韓德讓。遼國才能建立起一個二元帝國。什麼是二元帝國,既懂得草原上的規則,又明白農耕的治理體系。用農耕巨量的財富供養軍隊,去瓦解草原上的小領主們,斷絕他們分裂的機會。又用強大的草原軍隊,壓制中原。形成了完美的制衡。幽雲16州,包括遼東地區都有農耕區域。那就給韓德讓施展的空間。遼國也用不著像其他遊牧帝國,不過百年就分崩離析。遊牧帝國是兄終弟及。這樣就造成百年內就很容易發生繼承危機。後來的清朝正是繼承了遼國的衣缽。建起了一個更為龐大的二元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