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人朗朗
-
2 # 東北小琴
要想讓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能夠願意與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說”,“怎麼說”的技巧,就能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孩子願意在您的引導下生心健康的成長。因此我歸納了以下幾種方法:
1.傾聽孩子怎麼說,而且要用心的去聽。
2.花時間學會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3.與其對孩子常作否定,還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話說說。
4.不忘表揚,告訴孩子你為他而感到驕傲。
5.可以跟孩子說說你心中的煩惱,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遇到麻煩的並非只有他們。
6.有些事完全可以徵求他們的看法和意見。
7.耐心地觀察並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
8.做解釋時務必耐心。
10.努力發現你和孩子的共同喜歡做的事,並參與其中。
11.對他們擁有的物品同樣應予以尊重。
12.每天都可以跟他們說一句“我愛你”。
-
3 # 素食的貓
一定記住:孩子小的時候,還對父母有依賴的時候,一定記住要和孩子好好交流,這樣以後才能有真正的交流,否則,所謂和孩子的交流,都是扯淡了。
-
4 # 小婦人
我脾氣比較急,以前生氣時會控制不住自己,會拿棍子打孩子屁股,後來看了很多兒童教育書,現在生氣時會先讓自已艱持十分鐘不要發脾氣,慢慢的自已耐心好象好多了,孩子無理取鬧時讓他靠牆站十分鐘,然後對他說哪裡做錯了,再去抱著他說媽媽很愛你,改過了就是好孩子
-
5 # 和捲心菜讀人物故事
如果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我會和他們商量。如果孩子犯錯誤了,那溝通是必須的,和孩子溝通儘量說孩子聽的懂的語言,先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再然理解孩子當時的處境。總而言之讓孩子知道你是和他一起的。再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6 # 打虎的店小二
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問題讓很多父母無比懊惱,那如何和孩子做到有效的溝通呢?
1、家長要學會傾聽。會聽,是跟孩子溝通的重要一步。
儘管工作,只要孩子有話想和你想說,儘量要停下來,聽孩子把問題講清楚,只有瞭解了孩子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聽完以後,不要急著表態,不要馬上批評他,要聽進去,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再找時間跟他溝通:“那天你跟我說的那件事,我覺得那樣會更好。”所以家長要學會坐下來聽。
2、和孩子也要相互尊重
有事和孩子商量的時候切記居高臨下,要學會蹲下身和孩子溝通,久之耳濡目染,孩子也會變成尊重別人的人,養成有事商量的習慣。
3、讓孩子學會選擇
選擇是求生的一種能力。當孩子有事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自己選擇的空間,凡事都以“為你好”的態度去強制包辦一切的方式未必可以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孩子會逃避父母,不願去交流。
4、給孩子留面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當眾揭孩子短,這也是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
5、學會向孩子道歉,說對不起
化解家庭矛盾的時候,說一聲對不起,不但不會降低家長的威信,反而會提升孩子對你的信任。所以,當我們做錯事兒的時候,要勇敢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
6、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
7 # 非洲雄鷹9x7m
什麼是有效溝通!
所謂有效溝通,就是讓孩子明白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得到什麼目的,最終得到什麼效果。
有效溝通的錯誤方式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一般都是強調自己需要孩子怎樣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如果孩子有牴觸或不滿情緒,家長就會發火甚至責罵。這樣導致孩子即使行動在做,但心裡一萬個不樂意,最終產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還有很多家長越蛆代庖,孩子還沒想好怎麼做,家長到急著教孩子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最終雖然該做的是做了,可是在事件的過程當中,都是家長在主導,真正靠孩子完成的很少,最終孩子還是啥也不知道。
有效溝通的正確方式和孩子溝通,一定要記住聽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發表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見解,如果正確的,我們作為家長的就接受並給予支援,如果感覺有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加以引導和梳理,讓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自己該怎麼去改進,不能因為孩子的觀點不成熟我們就斷然否決或粗暴干涉,這樣對孩子自信心打擊很大,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這樣下去,導致孩子對父母不信任,那樣孩子容易走極端。
我怎樣和我孩子進行溝通的每當孩子和她媽媽產生矛盾或對事情看法不一時,我都會讓孩子先說他/她的意見,什麼原因造成矛盾的,然後孩子就會把事情來龍去脈說出來,然後再讓他們媽媽說什麼原因,當然各說各有理,等了解清楚以後,我會針對整個事情進行分析,把我的看法和觀點說出來,然後認為他們錯在哪裡,哪些地方做的很棒,不對的地方該怎麼去預防和改進等,這樣即讓孩子瞭解事情的對錯,也能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還有就是對問題的看法,儘量擺事實,講道理來讓他們明白,而不是一味責罵,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然後針對她們看到的資料,再問他們對問題的看法,這樣他們就容易接受多了。
和孩子溝通一定要有耐心,要耐心聽取孩子的見解和看法,不要急著下結論,要一步一步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就會樂意與父母去探討問題,那麼溝通效果就會有效很多!
回覆列表
有效溝通是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身邊有一位鄰居奶奶,從小對兒子都是棍棒教育。現在奶奶幫忙帶孫女,雖然她每天非常地辛苦,一個人把孩子帶大,從吃喝拉撒,到晚上的陪睡,興趣班的接送,全部是奶奶一個人負責的。
按理說,兒子和孫女都應該對她很感恩,和奶奶親近。可是因為奶奶不會和孩子們好好溝通,總是用指責、批評,甚至奚落的方式教育孩子,從來不說一句好話,所以兒子只知道把事情都丟給奶奶做,孫女也經常頂撞奶奶,讓老人非常傷心。
怎樣才能和孩子有效溝通,讓我們的愛能傳達到孩子心裡,讓孩子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願意聽我們的意見呢?和大家分享3個方法。
1、多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加深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提升溝通質量的基礎。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前3年,是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關鍵期。如果這一時期把孩子丟給老人、保姆照顧,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將來上了小學再想管教孩子,孩子就會很倔,根本不聽父母的。
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說,這裡的“高質量”並不是指我們要陪孩子玩益智遊戲、讀繪本,幫助他開發大腦,而是說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注意力和目光一定要放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家長下班後,雖然身體在陪著孩子,眼睛卻從沒有離開過手機、電視。孩子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拼了一輛小汽車,厲不厲害?”
爸爸只花了不到一秒的時間,瞟了一眼孩子的作品,然後敷衍地回答“厲害厲害”。
這種沒有情感交流的陪伴,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影響,讓孩子變成低自尊、低價值感的人。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在這樣的忽視中度過的,他們會認為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等他們長大了,又怎麼可能會開啟心門,和父母真誠地溝通呢?
2、懂得孩子的需求
前段時間在中科院上課的時候,聽到老師對“情緒”下的一個定義,非常受啟發。老師說,情緒是我們的需求得到或沒有得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
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產生開心、愉悅的積極情緒。需求沒被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失望、傷心、氣憤等消極情緒。
如果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需求,用合理的方法滿足他,孩子的情緒一直比較積極,和我們的關係也很親密,溝通起來自然就容易了。畢竟,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有下面這些需求:
被愛,被陪伴的需求
獲得安全感的需求
被尊重的需求
自己做主的需求
與人交往的需求
獲得能力的需求
這些需求看起來很合理,可是有些家長在潛意識裡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必須聽自己的,不能有反對意見,所以會在無形中否定孩子的很多需求。
比如大人想玩會兒手機,就覺得孩子應該自己玩,不可以吵著自己。
孩子犯了錯,會當著外人的面批評他,不顧及他的自尊心。
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按自己的意願畫畫,大人覺得孩子還小,應該聽自己的。
如果我們能反思一下,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忽視他的合理需求。不斷地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不難建立起親密關係了。
3、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強迫他聽話
前面提到的鄰居家奶奶,她在帶大孫女的過程中,總是強迫孩子聽她的。
比如孫女想吃糖,奶奶會生氣地說,“吃什麼糖,牙齒蛀了怎麼辦?”
奶奶的兒子也延續了老人的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提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否則就是威脅、打罵。
他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樹立家長的威嚴,這樣孩子大了才能鎮得住她。
然而現實是,孫女現在才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非常叛逆了,處處和大人對著來。
被大人罵了,她就理直氣壯地頂回去。被打了也絕不認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句話也不和大人說。
我們常說不要打罵孩子,因為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過去那種專制的教育方式已經很難起作用了。
孩子們有了平等的思想,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只有平等地和他溝通,才能贏得他的合作。否則一定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假設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他的錯誤,但不要辱罵他。可以給他提供建議,和他一起商量怎麼彌補過錯,防止這類事再發生,而不是狠狠地罵他一頓,然後幫他善後,替他負責。
當我們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和他好好說話,信任並且支援他,而不是潑冷水,像看熱鬧一樣奚落他,溝通就會變成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愛,知道我們是他的盟友,而不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