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月下賞美

    對於題主的問題來說,個人感覺要求有點過高和過早了。對於一歲半的兒童來說,也算是剛剛能和自己的父母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他獲取外界知識的途徑基本都是觀察與模仿。談不上其他的能力。當然,並不是說孩子沒有自控力,這需要和孩子親近的人,對孩子進行示範與引導。例如,很多兒童喜歡去用手抓菜和抓飯,父母可以先進行友好式的阻止,像擺手表示不可以,還可以在臉色和語言上變得嚴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情緒的變化,達到一種資訊的傳遞。當然這個過程可能要重複很多次,家長要注意有耐心。

  • 2 # 家庭教育婚戀情感

    一歲多的孩子,正是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的高峰時期,要想讓他/她靜下來有自控能力,有點太早。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兒時期(0~1歲),他的哭鬧,飢餓,基本需求能夠及時滿足,撫養者情緒穩定,持之以恆,那麼這個孩子慢慢長大就會相對自信,安全感也充足,這也就是您所問的這個問題的根源。

    當一個孩子安全感充足,他自然就可以離開父母一小會的時間,慢慢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時間可以拉得更久,嬰兒時期隨時需要父母在身邊,慢慢可以適應父母走開一會,越來越大,可以接受父母出去工作一天,都可以不哭鬧。

    比如,0~1歲時,寶寶的需求能夠及時滿足,這樣寶寶長大後會比較自信,隨著越來越大,就可以拉開時間。以前馬上滿足,現在等兩分鐘後滿足,逐漸拉長時間,等待的時候安慰寶寶,溫柔的告訴他原因,或者做些他比較快樂的事。但不建議過快。一定要穩著來,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讓他學習延遲滿足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一定要抓住重點:親愛的寶貝,雖然我沒有馬上滿足你,但是我一直都在。切記,沒有安全感,所有的好品質都無從談起。自控能力是建立在安全自信的基礎上。如果孩子經常哭鬧,排除生理疾病或餵養不當的原因,而大人又脾氣暴躁,沒辦法用溫和穩定的態度滋養他,那孩子只會越來越鬧人。長大後性格也會比較敏感多疑,不容易信任別人,也容易情緒激動。這個是自控能力的根源之處。隨著孩子逐漸越來越大,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就可以教會他遵守規則,信守約定,謹言慎行,言出必行,培養良好習慣。大人當然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 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一歲半,正好處於寶寶人生的第二年。這個時候,不論是孩子還是爸爸媽媽,生活都可能會面臨巨大挑戰。

    因為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情緒,卻又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處理這些情緒。

    這種“失控”的感覺,讓孩子很容易感到沮喪。

    於是,孩子總是跟爸媽說“不”,跟爸媽“對著幹,這是孩子用來維護自己那點小小的“獨立性”方式。

    所以,儘量讓孩子的生活有規律一些,孩子大致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過著“可預測”的生活,在這人生的第二年特別有用。

    這會讓孩子在感到失控的時候,多少增加點安全感。

    既然2歲左右的孩子,發脾氣幾乎不可避免,那麼,爸爸媽媽不如把“發脾氣”當成教育孩子“自控”的契機。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維度來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自己保持冷靜。

    父母是平靜的,孩子的情緒才能漸漸趨於平靜。如果你失控,這很可能讓強烈的負面情緒升級。

    2、理解孩子的感受/願望/意圖,但不要容忍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故意把杯子裡的水灑在地板上】

    “媽媽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你不能把杯子裡的水灑在地板上。”

    即便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這些話,但她理解你的嚴肅語氣,以及伴隨著你言語的行為。

    然後,我們還可以給孩子“重新定向”,也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達成願望。

    比如:“我們現在去浴室,媽媽找個盆給你,你可以把水倒在盆裡玩”。

    3、幫助孩子學會舒緩自己

    為孩子提供一個獨特的空間來“冷靜”

    可以用枕頭、繪本、毛絨玩具、小帳篷等柔軟物品,在房間裡為孩子建立一個“冷靜角”,告訴孩子,在他心情不好,想冷靜一下的時候,可以來這裡坐坐。如果孩子經常去別的地方生活,比如奶奶家,也可以在另外的生活環境裡也準備一個“冷靜角”。

    除了給孩子準備這樣一個角落,其實,爸爸媽媽也可以給自己準備一個。

    當我們大人自己遇到困難、感到沮喪或生氣時,也請去安全的“冷靜角”待一會兒。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需要休息;

    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在舒適的冷靜角待著,不是懲罰,而是安全的撤退。

    4、重新和孩子發生連線。

    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點小矛盾在所難免,但發過脾氣之後,要尋找方式,和孩子重新聯絡。

    比如,把你孩子最喜歡的幾本故事書拿出來,重新給孩子讀一讀,或者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請記住,我們的角色,不是要懲罰孩子“發脾氣”,而是幫助孩子從“發脾氣”中恢復過來。

    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從失控的情緒中恢復,難過的時光一定會過去,這就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難得的經驗。

    5、讓孩子承擔合乎邏輯的自然後果

    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不可接受的行為,會導致什麼後果

    比如,賭氣不吃飯,那自然的後果是:一會兒肚子會餓,你得自己承受。

    再比如,發脾氣扔玩具,那自然的後果是:媽媽會把玩具放到安全的地方,以免發生危險。

    當然,這個後果一定是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什麼“不吃飯會被打屁股”。

    6、必須承認,任何人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刻。

    孩子難免情緒失控,當他在商場裡大哭大鬧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好”,也不代表爸爸媽媽教育得不夠,這只是意味著:育兒是困難的工作,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有時,爸媽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孩子身邊陪伴,直到他平靜下來。

    讓孩子知道,即便自己處於很不好的狀態中,爸爸媽媽也會無條件地陪伴著自己,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更容易平靜下來。

    我當然理解,孩子發起脾氣、大哭大鬧起來,確實很容易然讓人緊張、煩躁、擔憂,就像腦子裡拉起了警報聲似的。

    但事實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失去控制,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脾氣暴躁!

    所以,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裡。

    孩子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援,來重新建立起和爸爸媽媽的連線,讓自己的“失控”“沮喪”都趕緊好起來。

  • 4 # An媽育兒記

    這個很好的問題,看得出來家長也是希望可以透過孩子的自主選擇讓孩子有所成長。

    下面,我說一下,如何嚷一歲多的孩子自我選擇的能力,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首先,打破家長故有思想,認為一歲多的孩子不能自主選擇

    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他們的探索範圍也就隨之增加了。同時,他們也在透過探索和觀察,在形成“我是誰?”的概念。如果家長在此時,不恰當的阻止了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我不行,我沒有能力”的信念。

    其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他們自主選擇權

    我們說給予孩子選擇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讓他們自主決定,而是有限的選擇權,經過家長選擇的選擇權。這些選擇權都得是複合孩子年齡特點的,他們可以為他們的選擇負責的。例如,穿衣服的時候,家長可以拿出兩件,問孩子想穿哪一件?或者問孩子“先穿衣服,還是先穿褲子?”。讓孩子們有思考的過程,形成“我有能力”的信念。

    最後,有限的選擇,選擇不宜過多,兩個最好

    對於一歲多的孩子,兩個選擇最佳,過多的選擇也會造成孩子的負擔。家長說:“你是選擇A,還是B?你來決定。”

    劃重點,培養孩子“我能行”遠比“替孩子做”重要的多!

  • 5 # echo小茵茵

    要求一歲半的孩子有自控能力是不現實的,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自控能力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展出來的能力,至少要三歲以後才能逐漸展現出來,一歲半還太小了。

    一歲左右的孩子就會逐漸出現自我意識萌芽,一歲半到兩歲這個階段會表現得更有自己的主意,家長會覺得孩子變得很失控,其實是覺得孩子不夠像小嬰兒一樣那麼任自己擺佈,那麼聽自己話了。這會給家長帶來挫敗感,因為覺得孩子總和自己對著幹。

    而之所以覺得一歲半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也是因為一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進入了學步期,他們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體,決定自己要去哪兒,決定自己可以拿什麼要什麼,也逐漸有了語言表達能力,會更誇張的透過肢體和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總結一下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更明晰了,行動能力也更強了,就會讓成年人覺的很抓狂,想要訓練孩子。但這其實不單是沒必要的,甚至還是會對孩子有害的。

    尤其是現在的一些:淘氣毯啊,延遲滿足啊這類育兒方法,看似溫和文明,但其實就是對孩子的冷暴力,這一點是外國心理學家早就有共識的,只是國內很多所謂“育兒師”覺得這個好用,就把這些方法當金科玉律。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乖”,但是這個乖是建立在壓抑自己的需求以及對父母和自己關係開始產生不信任的基礎上的,因為怕,所以乖。

    太多人的育兒都是拔苗助長的,一歲半的孩子就想用五六歲的孩子的標準來要求,作為家長,真的想要學好教育就認真學習一下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合適的教育。不要想一出是一出。

  • 6 # 侯媽家庭教育

    寶寶很小的時候,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全而自控能力差,這不是寶寶有意和大人作對,父母要在生活中對他適當地進行自控力訓練,讓孩子學會自控。

    一、培養他的自我意識

    一兩歲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這時候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一個好機會。

    二、讓寶寶控制情緒

    小寶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他們來說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因此父母要加以引導,讓寶寶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制止寶寶的攻擊行為

    孩子正常打鬧可以,但是不能有打人的行為,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攻擊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

    四、家庭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養殖三畝黑斑蛙應該投資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