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這個是事實。新唐書和舊唐書李白傳都很短。

    這個得明白,二十四史是是王侯將相的史書。不是文人墨客,更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歷史。李白作為一個非王非侯的文人。能在二十四史裡出現就不容易了,何況還有專門的傳。這已經說明李白很厲害了。

    當然,二十四史裡有文人的傳很長的。比如史記裡的司馬相如,漢書裡的揚雄。但這些都是大量的引用了他們的文章。

    從晉書開始,二十四史變成官修,文人有自己的文集出版之後。純粹的文人傳就再也沒那麼長了。

  • 2 # 祥雲廣瑞

    客觀來說,專制政體下,影響社會的主體是帝王將相,故“有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家史”之喟嘆!唐代社會運轉,有李白不多,無李白不少,體現了文人們的命運,只能如此而已。李白的官職是“翰林待召”,幫閒而已。修史的史官也是文人,但卻是重要的角色,因其操後世褒貶之刀筆。歷來史家均高於文人,即此之故。一一其實,文人創造文化藝術,也是社會推動力,卻薄待之。李白已算萬幸了,君不見,蒲松齡、曹雪芹,生活悽慘悲涼?

  • 3 # 長弓視野

    《舊唐書》和《新唐書》裡,確實對李白的記載很少,只是簡單扼要的講達了李白一生的經歷,對其許多故事著墨極少,都是一筆帶過。關於李白的詩詞,更沒有作過介紹。這樣就讓人覺的,李白的記載在兩本《唐書》中都很單薄。

    被後世稱為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被大詩人賀知章驚呼為“謫仙人”的詩仙李白,為什麼在官方的正史裡這麼不受待見呢?是有其原因的。

    一、李白在政治上沒有建樹。唐玄宗賞識的是李白在詩詞上的才華,只封了他一個六品的翰林待詔。說白了,就是留李白在身邊,為老唐家寫些歌功頌德的拍馬屁的詩文。因此,在政治上沒有謳歌的本錢。

    二、沒有政治上的盟友。李白的政治智商基本為零。李白在長安呆了三年,結交的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或者和他一樣,縱酒狂歌的人,從不巴結權貴,不然的話,也不會讓高力士給他脫靴。所以,在官方人脈中,沒有人為他說話。

    三、李白的狂蕩不羈。杜甫有一首七絕描寫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是藐視權貴的,因此,《舊唐書·李白傳》寫李白“酣歌縱酒”。從喝酒開頭,到喝酒致死,這樣的一生,所以非常的簡單。

    四、李白經典的詩詞太多。如果要在李白的列傳裡,介紹李白的經典詩詞,你引用了這首,就不可能丟了那首,難以摘選。避免寫李白的篇幅冗長,索性省略。

    《舊唐書》是非常省略地講述了李白一生的經歷。但是,一百多年後的《新唐書》,對李白這位大詩人,也只是在舊唐書的框架上,稍微地添了些筆墨。對於李白的詩,籠統地帶了一筆,“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算是官方正史裡承認了詩仙李白的詩是一絕吧。正所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白的偉大,並不是一本《唐書》就能夠掩蓋的,而是因為他的詩歌,真正的受到了廣大的老百姓的喜愛。

  • 4 # 等事長

    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李白的詩上承屈原,下啟蘇,辛,沾溉後世,達到了詩歌藝術的頂峰。為什麼在《唐書》中關於他的記載卻不多呢?這並不是件奇怪的事。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大多記載的是歷朝歷代帝王的興衰史,涉及到文學藝術的記載微乎其微。

    李白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同一時代,一個生性灑脫,思想奔放的天才詞人“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後世曾以這首詩歌頌李白,一位長安的詩壇前輩賀知章,稱李白是“謫仙”。這樣的形象一直流傳下來。他的生涯與那此傳說渾然成為一體,由於《唐書》中記載的很少,想很正確地究明他一生的行蹤十分困難,所以我們只能從詩詞與傳說之間,去捕捉李白的形象。雖然《唐書》中關於李白記載不多,但李白如同他的詩集《李太白集》一樣,流傳千古。青史留名。

  • 5 # 盛漢將軍

    李白,以詩聞名,聞名於文壇,聞名於天下,杜甫有詩讚諸葛亮 說:“諸葛大名垂宇宙”,本將軍認為李白大名同樣垂宇宙。清朝詩人也有詩云:李杜詩篇萬古傳,確實,詩仙之名甚至比些王侯將相還要如雷貫耳,他的詩大氣磅礴,才華橫溢,設想雄渾瑰麗,出神入化,讓無數狂生折服得五體投地,儼然成為了唐詩的名片。然而,翻開新舊兩《唐書》,其中關於李白的記錄之簡,之少與其鼎鼎大名竟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落差,這與那些至今已湮沒無聞卻在書中佔據著大量篇幅者相比,不能不讓人掩卷長思。

    李白僅僅是個文人,雖然憑藉詩名,被唐玄宗召入翰林院供職,然而那只是“待詔”,是種閒職,皇帝高興時就為皇帝送上精美華章,給皇帝解悶逗樂。看著是個官, 看似榮華富貴,實則不過是唐玄宗的高階玩物而已。

    唐朝,尤其是盛唐,國力強大,重詩,重賦,重華彩文章,由此連帶起來重了文人,可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國家政治的花邊,是強大國力的光環而已。一個文人即使再口吐錦繡,妙筆生花,行文能使洛陽紙貴,但是如果沒有進入官場的核心,獲取實權,終究不過流外之人,達不到正統地位。 史書,新舊唐書看似洋洋灑灑林林總總,都還是為了國家統治階級服務,為皇帝做紀,為大臣列傳,文人墨客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李白一生沒能實現政治報負封侯拜相,能夠在唐書中佔得方寸之地已屬不易,可說是不幸中之大幸!

  • 6 # 靜靜de頓河

    謝謝邀請。在談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唐書》是本什麼樣的書,實際上《唐書》流傳於世的有兩種,一種成書於五代時期的後晉,一種是宋朝宋祁、歐陽修編纂的,二者都是在實錄的基礎上撰寫的唐朝的國史,我們所說的《唐書》其實就是《舊唐書》的原名。其中關於李白的記載,在《舊唐書》的第一百九十卷(下),不過502個字,與二百卷的大部頭相比,的確是滄海一粟,但這也是事出有因的。

    首先,李白記載少是由史書的性質和寫作特點決定的。透過前面的粗略介紹,我們大致明白了《舊唐書》的性質,它是史書,講究的是系統、全面和儘量的還原真實,其包括“本紀”、“志”、“列傳”三個大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大百科全書。以李白的歷史地位,他只能在《列傳》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在《舊唐書》裡是重頭戲,200卷的篇幅,佔了150卷,也就是說這個裡面包含的內容最為豐富,除了唐代各朝皇帝外,其他的王公大臣、各界名流、代表人物、友鄰邦國乃至黃巢等農民起義軍將領都有一席之地。如此看來,李白雖然名氣很大,但畢竟只是某一個方面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大篇幅的去寫,這實在是由史書的寫作特點決定的。

    其次,李白的記載少只是一個“相對數量”。作為後人編修的一國的國史,除了保持歷史連續性的考慮外,一個重要功能作用就是為後代執政提供借鑑。從這一點來說,《舊唐書》側重的是唐代的政治、經濟、社會中的重要舉措、重要情況,其他的不是說不重要,只能說是影響要小一些而已。比如,《舊唐書》對唐順宗時期的政治改革措施,對唐昭宗時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歷史大事件記錄就非常詳細具體。對於唐朝的文化人物,崔顥、王昌齡、孟浩然等人,《舊唐書》的記載只有幾十個字,李白雖然篇幅不算大,但也已經處於一眾文化人中的第一梯隊,並且,在《李白傳》最後還說他“有文集20卷行於世”,評價已然是很高了。

    最後,李白記載少也與《舊唐書》成書倉促有一定關係。從後晉天福六年開始立項,到開運二年成書,《舊唐書》的編撰總共用了四年的時間,對於修史來說,時間真的是有點太短。雖然五代時期距唐朝滅亡時間不遠,但由於五代時期王朝更迭頻繁,社會動盪,編撰者幾番換人,其中的疏漏還是比較多的。所以才有了後來歐陽修等人的重修的《新唐書》,這本書足足用了17年。在《新唐書》中,關於李白的記載有了較大篇幅的增加。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關於李白的記載都不算多,但這並非意味對李白歷史、文化地位的輕視,在這裡,還是要強調一點《唐書》是史書,一個詩人在史書上有位置就已經說明了他的偉大和不朽。

  • 7 # 傲世萬年雪

    《唐書》分《新唐書》和《舊唐書》,《新唐書》記載李白字數為768字。《舊唐書》記載李白字數為385字。論字數確實不多,但是《新唐書》中《李白傳》歸類為《文藝列傳》,其中記載的唐朝文人裡李白的字數是最多的,有的文人只有幾十字,可見史學家已經很重視李白了,但是與其他人物動輒幾千字的容量相比還是很少,為什麼唐詩的集大成者李白著墨甚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白行蹤不定,史料難尋。史學家對於歷史的真實性十分嚴謹,李白一生好遠遊,對於其遊歷期間發生的故事、接觸的人物沒有資料可以考據,我們現代人研究李白,只能透過他的詩歌,來估量他在某年所處的位置和發生的故事,僅憑李白的一家之言,不能記作歷史,這是歷史學家記載歷史的原則。

    二、李白做官時間太短,官職較低。李白只是在天寶年間,隨唐玄宗做了兩三年翰林學士,這個官職只是給皇帝作詩取樂,和其他能夠文治武功、日理萬機的王公大臣相比,李白對歷史的影響較小,雖然只是在長安做了幾年官,但是由於在皇帝身邊,其中記載的史料較多,包括高力士給他脫靴子的細枝末節,都被史學家記得一清二楚,可見在記載李白的《唐書》中,歷史學家已經盡力了。三、李白結交的人都是民間人士,地位較低。李白遊歷四方,到達某處必有追隨者,儼然是唐朝的一大明星人物,但是李白結交的人中大多都是民,如果李白結交的是縣級以上的官員,那資料就會成倍增加,我們看新舊唐書中都記載了賀知章對李白的評價,可見結交一位大人物是多麼的重要,李白又稱謫仙,就是賀知章取的,而賀知章是當時唐朝的正三品大員,他的一舉一動都能被史官所能記錄到。

    綜上所述,史學家從並不是刻意壓低李白傳的筆墨,特別是對新唐書的記載來看,史學家將李白的孫女都記載其中,可見他們已經盡力。

  • 8 # 文軒春秋

    唐書的主要篇幅都是用於記載王侯將相的事蹟,李白不屬於這一方面。李白屬於純粹的文人,能夠在唐書中出現已經很可貴了,這是由史書的性質所決定的。李白名氣很大,但只是文學方面的,一個文學詩人能夠出現在史書中,已經說明他的偉大評價了。

    史書是為了給後人執政借鑑之用的,所以會更側重於政治經濟重要舉措等,而李白在政治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沒有什麼政治影響力,所以不會花很大的篇幅去詳細記載。

    李白做官時間太短,之後又遊歷太多地方,行蹤不定。史學家對於歷史的記載十分嚴謹的,很難去核對遊歷期間的那些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人該怎樣選擇有尊嚴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