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販賣美好處
-
2 # Qiaolao
1895年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訊息傳到南通,張謇對腐敗的滿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國“不貧不弱”,不受外華人的欺侮,當務之急,一是要實行政治改革,以議會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發展實業,以求民富國強。他認為,一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就應當正視現實,勇於投身實業,以拯國家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所以,他拒絕回北京重新擔任官職,決心在家鄉開辦工廠。在給翰林院辭職書中,他明確地表示:“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
3 # 六小福3桃太郎
實業救國論在19世紀末已開始出現,到了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成了一種頗為流行的論調。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後,陳熾宣稱:今後中國的存亡興廢,"皆以勸工一言為旋轉乾坤之樞紐"(《續富國策·勸工強國說》),這可說是中國近代實業救國論的濫觴。
20世紀初,張謇極力宣揚實業救國論,認為:"救國為目前之急……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其根本則在實業"(《張季子九錄·政聞錄·對於儲金救國之感言》)。張謇是中國近代實業救國論的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實業救國論經他提倡而在資產階級上層人物中風行一時。
張謇在19世紀末提出實業救國論。
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採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後生產關係的必要性。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實業救國論在19世紀末已開始出現,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後成了一種頗為流行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