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裝志
-
2 # 資訊所長
我選擇隱身性,而且我甚至覺得只能選擇隱身性!超音速突防,完全可以由隱身轟炸機攜帶的超音速導彈來完成。導彈的體型尺寸更小,更有利於超音速設計,並且風險還小,就算被攔截了,也就是損失一些成本費用,而轟炸機被攔截了就損失多了,先拋開轟炸機的造價不說,光是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就是巨大的損失!
為什麼要選擇隱身性呢?當雷達被髮明之後,人類戰爭的作戰距離由目視作戰,發展到超視距作戰,目標的獲取完全靠的就是雷達!雷達已經成為人類作戰的另一雙“眼睛”,而且還特別重要!
而雷達發現目標的原理是怎樣的呢?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的簡單,就和我們小時候在課本上學習到的蝙蝠飛行差不多,蝙蝠透過發音器官發出一種特殊的超聲波,向蝙蝠飛行的方向散播出去,一旦遇到了障礙物,超聲波就會發生反射,反射回來的超聲波會被蝙蝠的耳朵接收,然後就知道前面有障礙物,及時的規避!
雷達也有自己的發音器官和耳朵,那就是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雷達發射機會向空中輻射電磁波,電磁波在遇到物體的時候,也會發生反射,反射的訊號稱為雷達回波,會被雷達的接收機接收!
而返回的雷達回波裡面,就包括了目標的一些資訊,比如說距離、飛行方向和速度等等訊息。在雷達誕生的早期,能夠獲得目標的距離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後來再根據一些雷達的原理和公式,知道了目標的運動方向和速度,這樣目標的資訊就更明確了,知道目標在哪裡,去往哪裡,速度是怎樣的!
所以雖然人的眼睛看不到目標,但是雷達早已經看到目標了,這就導致雷達在現代作戰當中非常的重要!但是既然雷達這麼有用,就一定導致有人專門研製對付雷達探測的技術,也就是雷達隱身技術,目前的手段主要有兩種。
透過雷達的工作原理,我們知道,只要沒有了雷達回波,雷達就發現不了目標。第一種方式就是透過外形,不讓雷達波發生反射,或者讓雷達波折射到其它方向,不按原路返回,這樣雷達的回波就減少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目標的外部塗上吸波材料,吸收掉大部分的雷達波,這樣雷達回波也減少了,所以就讓雷達發現目標的機率較低了。
隱身轟炸機也就是利用這兩個原理,目前隱身轟炸機,只有美國的B2戰略轟炸機,一看它的外形就知道非常的光滑,不易形成角反射器發生雷達波反射。另外黑色的機身表明它塗上了隱身吸波材料,減少雷達波反射。
所以隱身轟炸機不被發現,就代表沒有武器攻擊它,也就生存了下來,生存也就意味著可以摧毀更多的目標,並且安全返航!
-
3 # 科沁雜談
現代戰爭已經進入電子化、體系化時代,光憑超音速突防已經解決不了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的防空系統和雷達日新月異,發展很快,轟炸機只要被發現,就很難逃脫被擊毀的噩夢。
轟炸機一般都能攜帶多達30噸的炸彈,雖然突擊力強、航程遠,如果僅憑超音速突防的話,很容易被擊落,對付沒有先進防空系統的小國家尚還能應付,對付有先進防空導彈系統的國家就只有被擊落了。像美國的B-1,俄羅斯的圖160等的,已經完全不適應現代化戰爭得需要了。
下一代轟炸機都會以隱身效能為基礎,美國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像B-2隱身轟炸機,往往在軍事行動的前夕,就已經部署在路上,往往也是開第一槍的那個。神出鬼沒的突破敵人的防空系統,出其不意的幹掉想要幹掉的目標。想想都讓人恐懼,因為對手根本就發現不了,就算俄羅斯和中國,也是在南斯拉夫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中打擊之後才重視這個反隱身的問題,到如今也才有隱身和反隱身能力。
美國在隱身轟炸機方面已經走在前面很遠了,下一步俄羅斯也準備研製隱身轟炸機,航程1.5萬公里。俄羅斯同時也不忘隱身轟炸機的飛行速度,據俄羅斯的搞法,隱身轟炸機發射的導彈也會避免被雷達偵測到。中國下一步的轟炸機轟20也是以隱身為代表,沒有隱身效能,就沒有生存力,根本就無法完成轟炸任務了。
由此,如要想設計下一代轟炸機,還是得選擇設計隱身轟炸機才好,只有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才能完成轟炸任務。
-
4 # 稀星天外
對於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而言,它的兩大天敵就是敵方的戰鬥機和陸基/海基防空系統。在航空時代的早期,由於雷達技術不發達,發現目標全靠肉眼以及很不精確的聲學裝置。由於較大的機身能夠安裝更強的發動機,轟炸機的保命法寶就是飛得高、飛得快,因為這樣第一不容易被發現,第二就算髮現了戰鬥機追不上,高炮夠不著。因此更高更快一直是轟炸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馬丁公司在1932年推出的B-10轟炸機,被認為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漢德利·佩奇夜間轟炸機以來轟炸機設計的最大進步。它安裝了一個封閉式駕駛艙和一個可以攜帶1020公斤炸彈的內部彈艙。每小時341公里的最高時速,使B-10比當時的任何戰鬥機都快。
圖一 馬丁公司在1932年推出B-10的時候,在速度上秒殺當時所有的戰鬥機
德國還創造了Schnellbomber一詞,亦即“快速轟炸機”,用於指代那些依靠速度而不是重武裝(如:B-17這樣的機槍刺蝟)來抵禦敵方戰鬥機。他們的容克Ju-88,亨克爾He-111,道尼爾Do-17等轟炸機的速度都不低於400公里/小時。英華人更是將“蚊”式高速輕型轟炸機的最高速度推到了接近每小時700公里。
圖二 英國的“蚊”式轟炸機為了追求高速,沒有任何自衛武器,而且採用全木製結構。經常走穴做為偵察機用
但是即使在二戰期間,高速轟炸機也很快就沒落了。主要原因是新的全金屬單翼戰鬥機很快在速度上超過了那些“快速轟炸機”。即使是“蚊”式也很快遇上了後期型的Fw-190這一強勁對手,只比速度的話,後者還要快上64公里/小時。
圖三 據說Fw-190D-13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725公里/小時,仍具有一定的機動力
而雷達的出現和推廣,也讓“快速轟炸機”失去了突然性。儘管,當時的雷達還不是那麼精確,誤報和故障率都很高,但已經讓“快速轟炸機”的優勢大打折扣。特別是為了實現高速,通常意味著飛機要很輕,那麼這種轟炸機的載彈量就會很少,只適合一些戰術任務。而且,自衛能力也不強,甚至沒有。因此,到了二戰後期,天空中橫行的還是B-17,B-24,B-29,蘭卡斯特這樣的皮糙肉厚渾身長刺的大傢伙。“快速轟炸機”往往走穴去搞起了偵察,夜間戰鬥機這樣的副業。
圖四 二戰紀念活動中的B-24(前),B-17(中),P-51(後)
圖五 康維爾公司的B-58“盜賊”可以在高空達到2倍音速,但航程只有7400公里,載彈量8噸左右
於是,從50年代的美國B-58“盜賊”轟炸機開始一直到羅克韋爾B-1B“槍騎兵”,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超音速轟炸機。下面就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各國超音速轟炸機列表,注意這裡收錄的僅是能夠執行戰略或遠端轟炸任務的轟炸機,那些戰術轟炸機和多工戰鬥轟炸機不在其列。
康維爾的B-58“盜賊”(美國,1956)達索的PhantomIV(法國,1959)圖波列夫的圖-22(蘇聯,1959)米亞西舍夫的M-50(蘇聯,1959)BAC的TSR-2(英國,1964)北美的XB-70“女武神”(美國,1964)圖波列夫的圖-22M(蘇聯,1969)通用動力的FB-111A(美國,1969)蘇霍伊的T-4(蘇聯,1972)圖波列夫的圖-160(蘇聯,1981)羅克韋爾的B-1B“槍騎兵”(美國,1986)圖六 圖-160是蘇聯研發的最先進超音速轟炸機
然而,在這些飛機中真正進入部隊服役的只有B-58,圖-22/M,FB-111A,圖-160和B-1B。然而,超音速轟炸機的發展勢頭就如曇花一現,很快又被打入冷宮。主要的原因還是戰鬥機和防空系統的發展速度遠比預想的要快。高度優勢是第一個失去的,如果說薩姆-2地對空導彈都能夠把在平流層飛行的U-2高空偵察機都揍下來,對高度還沒有那麼高的轟炸機當然不在話下。速度上的優勢也很快沒有了,畢竟要讓一架30噸以下的戰鬥機飛出超音速,遠比讓一架50噸以上的大型轟炸機超音速要容易的多。更何況就算戰鬥機不行,還有空對空導彈啊。體型更小,重量更輕的空空導彈在速度和機動性方面都遠超任何超音速轟炸機。
圖七 U-2被擊落標誌著地空導彈的射高已經大大增加,任何飛機再也不能依靠飛行高度來增加生存力
圖八 SR-71雖然快,別人只是一架偵察機,你讓它掛個10噸炸彈試試?
因此,就算正式服役的那些超音速轟炸機也都紛紛改變策略,開始採取低空突防的戰術。這種戰術充分利用了雷達的地球曲面盲區和地面回波干擾,使得其在低空的探測距離大大下降。雖然因為空氣密度和阻力更大,在低空實現超音速的難度也更大。但是相對於飛機的損失,這還是可以承受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戰術的黃金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高空預警機和具有下視下射能力雷達的出現,使得低空突防第一個依仗被破除了,現在就算轟炸機在低空飛行也能夠被提前發現;另外,和光電瞄準系統相結合的小口徑高炮的出現,又使得防空網不上了低空的火力漏洞。
圖九 “狂風”戰鬥機是為了低空超音速突防而設計的,但實踐證明在現代防空網路面前,這種戰術沒有任何效果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英德意三國研製的“狂風”戰鬥轟炸機的設計初衷就是實現低空超音速突防。當採用這種戰術的英國皇家空軍在海灣戰爭的頭兩天就在伊拉克的防空火力下接連損失了兩架“旋風”戰鬥機之後,他們所有的攻擊不得不改成飛在伊拉克防空火炮的射高之上。
圖十 B-2開創了戰略轟炸機的隱身時代
圖十一 新的遠端攻擊彈藥的誕生讓B-52這樣的老兵重新煥發了新生,圖為B-52測試高超音速武器
圖十二 美國最新的轟炸機B-21仍是一架隱身亞音速轟炸機,而且航程也沒有B-52和B-2遠
回覆列表
只能選一個,那就隱身性吧。
隱身的可怕性不用多說,直接把對手置於赤裸裸任你宰割的境地。看過《鐵血戰士》應該會有更直觀的感受,沒有主角光環,全都得領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