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白3307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南地區佈局的設計院和建築施工企業大多放在武漢,今天總部在武漢的大型設計院、大型施工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就來到了這裡,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專案高階,各方面經驗累積的時間長,使武漢聚集了大量的工程人才,積累了深厚的工程技術基礎,比如:中鐵大橋局,一直是造橋,尤其是鐵路橋的翹楚;葛洲壩建造大壩的能力至今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中國一冶在冶金領域積澱了深厚的底蘊。

    二是走出去早,接觸市場早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發展的熱點在珠三角,湖北的建設任務並不多,大量聚集的大型建設單位,人多、沒有當地政府的保護,在湖北很難拿到多少任務,這些企業當初的生存都非常困難,正是早期的生存困難,逼著這些企業要麼走出去,要麼轉型。中建三局的領導告訴我,他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深圳,創造了三天一層的“深圳速度”,造就了地王大廈的鋼鐵輝煌;也正是這個時候,由於內河航道和港口建設任務的不足,二航局開始走上了向大江、大海橋樑的轉型之路。生存的壓力讓他們先人一步,市場的競爭讓他們高人一點;沒有傘的孩子跑得最快,沒有保護的企業自身能力最強。

    三是武漢高校多,為企業提供後備人才

    武漢是繼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大高校聚集城市,有工程專業的高校眾多,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院校的工程專業都很不錯,在這些知名大學後面,還有一批普通院校也為工程行業輸送大量人才,每年畢業的大量新人,為駐漢央企提供了人員新陳代謝的基礎;同時,這些院校也為駐漢企業的在職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在職教育,幫助駐漢建築企業提高領導者的知識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一線屏可以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