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忢realize
-
2 #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s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主要包括:
蓮鶴方壺年代: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出土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
特點: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託重器。
婦好鴞尊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紀)
出土於: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特點: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併攏,雙足與垂尾共為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
杜嶺方鼎年代:商代中期
出土於:1974年鄭州市
特點:杜嶺方鼎是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儲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也是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
賈湖骨笛年代: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約為公元前7000年)
特點: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賈湖骨笛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截止至2014年末)
雲紋銅禁年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出土於: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
特點: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
這是中國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
武曌金簡年代:唐代早期
出土於:1982年中嶽嵩山峻極峰
特點: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是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這是中國發現的唯一金簡。
玉柄鐵劍年代:西周晚期
出土於: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
特點:劍身插在精心製作的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跡,劍柄是由和田青玉製成,彷彿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代表君子),竹節分明,玉質細膩,溫潤光滑。劍柄中空,裡面插有銅製的芯,連線劍身和劍柄。由於埋藏久遠,劍身已斷為兩截,鞘身也因鏽蝕與劍身粘在一起,無法剝離。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這柄劍竟然是一塊煉滲碳鋼,而煉滲碳鋼就是由塊鍊鐵經過長時間滲碳,反覆鍛打而成,所鑄器物也因此更銳利、堅韌。
玉柄鐵劍製作精美,集鐵、銅、玉三種材質於一體,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製品。它的出土,將華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四神雲氣圖年代:西漢早期
出土於:1987年永城芒碭山樑國王陵區柿園墓
特點:《四神雲氣圖》位於墓室頂部,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雲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餘,總面積達30平方米,填補了中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雲氣圖。
壁畫的主要內容為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雲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歷史藝術價值極高。不但是中國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儲存最為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後經考古專家透過科技手段對壁畫進行原樣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
3 # 易卜釀名
我的家鄉壽縣博物館存放的鎮館之寶為楚大鼎,器形高大,高達113釐米,口直徑93釐米,重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侈耳、蹄足,兩耳及頸部滿飾細密的斜方格雲紋,腹部飾蟠虺紋,器口刻篆體銘文12個字。這口楚大鼎是中國現存的最大重量一個。一九五八年,毛主席視察安徽時,觀看壽縣出土文物“楚大鼎”。
-
4 # 茶小西
浙江博物館
1.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釐米、上射徑17.1—17.6釐米、下射徑16.5—17.5釐米、孔外徑5釐米、孔內徑3.8釐米。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2.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此展品為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3.元龍泉窯舟形硯滴:此展品為元朝時期的瓷器,是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龍泉青瓷精品。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4.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
5 # 青松5698
我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銅鎏金觀音造像
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是歷史上明成祖朱棣贈送給青海樂都瞿曇寺活佛“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班丹藏卜的禮物之一。
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高146釐米,遍體鎏金,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身姿婀娜,站立於蓮花座上。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是永樂宮廷造像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屬國寶級文物。
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是中國罕見的大鎏金鑄菩薩像,也是青海地區最高的一尊銅佛像,觀音菩薩身體略向左側扭曲,頭戴五葉冠,繒帶在耳後上揚,袒上身,細腰收腹,臍窩深陷,全身飾以瓔珞飄帶,雙手各持蓮枝,每枝各有凋謝、盛開、含苞待放三朵蓮花,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下部著裙,跣足立於蓮花座上。
明朝永樂、宣德時期,是中央政府經營西藏的重要時期,為籠絡西藏僧人,宮廷製造了大批金銅佛造像,用於賞賜、贈禮。這批佛造像製作精良,選用上等紅銅鑄造,集合了漢藏兩種風格,如佛像頂髻採用西藏風格,為雙層,上頂寶珠;面相符合內地審美,臉型方頤,沉靜慈祥。造像的蓮座都採用西藏造像常用的三角形仰俯蓮座,蓮瓣飽滿細長,一般在蓮座前臺正中刻“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楷書款。
三彩杯
1988年,這件珍貴的三彩杯出土於鞏義市芝田鎮晉唐墓葬群89號唐墓,此種造型的三彩器物在當吋尚屬首次發現,引起了考古界的轟動。
這件三彩杯高4釐米,縱9.4釐米,橫9.5釐米,通體與漢代酒具雙耳杯相似,杯呈橢圓形,圓底,口部為不規則圓形.兩端為弧形沿,兩側沿內折,並各透雕四個對稱的圓孔,杯外部浮雕花葉紋。襯以乳釘紋,猶如珍珠池,造型精巧玲瓏,杯內在棕色,底釉上施黃、綠、白三色,彷彿散落的梅花,錯落有致,均勻地點綴於杯裡,外壁施棕紅色袖,色調渾厚、潤澤,堪稱三彩中的精品。觀之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堪稱唐三彩器物中的精品,是鞏義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應邀作為文化使者多次,赴海外展出,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回覆列表
蘇州博物館真珠舍利寶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製作的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
寶幢通高122.6釐米,發現之初被放置於兩層木函之中。主體部分由楠木製成,自下而上共分為三個部分——須彌座、佛宮、以及塔剎。
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及須彌山。須彌海山通體描金, 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大天王”站立在雲端之上,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阿娜多姿。波濤洶湧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湧柱,上面即為須彌山。一條銀絲鎏金串珠九頭龍盤繞於海湧柱,傳說是龍王的象徵,掌管著人間的旱和澇。須彌山上面分別站立著佛教傳說中的 “八大護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態誇張,神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
護法天神中間所護衛的,即為寶幢的主體部分——佛宮。佛宮中心為碧地金書八角型經幢,經幢中空,內建兩張雕版印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以及一隻淺青色葫蘆形小瓶,瓶內供奉有九顆舍利子。
華蓋上方即為塔剎部分,以銀絲編織而成的八條空心小龍為脊,做昂首俯衝狀,代表著八大龍王。塔剎頂部有一顆大水晶球,四周飾有銀絲火焰光環,寓意為“佛光普照”。至此整座寶幢被裝扮得璀璨奪目,令人流連忘返。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精心製作。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整個真珠舍利寶幢用於裝飾的珍珠差不多有4萬顆;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釐米,雕刻難度極大;然而,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莊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從真珠舍利寶幢身上,人們可見五代、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精美,同時也可見五代、北宋時期吳人高度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