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與歷史探索
-
2 # 四野後人論歷史
因為狄仁傑深受武則天的倚重,他的入獄就像漢文帝抓周勃入監一樣,都是深諳帝王之術的統治者玩的遊戲。否則的話,一百個狄仁傑都會死在武則天手下的鷹犬掌中。
-
3 # 仰望木棉花
古代臣子不會說話引來的無妄之災例子數不勝數,導致滅族的慘劇也不在少數,其實這都是舊時的封建社會專制性質決定的。 電視劇中常聽到到話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而天下人都是皇帝的臣民,皇帝決定了臣子的生死大權,不會說話得罪了不開明、小心眼的皇帝,後果當然不堪設想。歷史上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畢竟沒有幾個,否則不會說話敢於直諫的魏徵換成別的昏君,就是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如今我們已生活在民主法制國家,政權性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不會說話雖然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是個缺陷,也會影響到職場的進步,但卻沒有生命危險,自然不需要所謂的保命術了。就算平常生活中與他人有口角之爭,引來後續糾紛,也完全可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比如個人利益受損可以訴諸法律,請法院解決。生命受到威脅,可以請公安機關解決。
網友們可認同這種觀點?
-
4 # 怡盛影視鑑賞
個人認為主要是時代變遷引發的為人處事的變化,古人的智慧不可猜測,現代人的智慧更不可猜測。狄仁傑在古代利用自己的智慧用言語表達出來免受了酷刑,更是保住了自己的命。然而很多年以後的今天,凡事都講究證據,因為這是一個講究證據的年代,不是靠把嘴說說,假如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觸犯了法律,在證據面前,任你有大智慧,有一百張口,再會說話也沒有用。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口才,放到不同的年代所帶來的效果是不同的,只能借鑑,而實踐則是天上有頭牛在飛,地下有頭豬在吹,開個小玩笑緩解下氣氛。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可能用建長城的方法來建現在的高樓大廈,所以時過境遷的智慧與口才用在當今社會是那麼的不盡人意。謝謝!
-
5 # 弘澤職場
1.說的話不能直擊人心
2.本身犯錯沒有太多辯解的地方
3.現在更加看重結果,不再注重過程
4.現在人心浮躁,不能真正的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有自知之明,才會說話的時候也得體得當。
-
6 # 小小司馬遷
首先,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這個許多年後到底指的是狄仁傑在世的時候的許多年後,還是歷史中的許多年後。因為縱觀狄公一生,除一次因來俊臣構陷入獄,遭遇酷刑外,之後好像再沒有遭遇牢獄之災了。
來俊臣構陷狄公一事見《舊唐書·狄仁傑傳》:未幾,為來俊臣誣構下獄。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協仁杰,令一問承反。仁杰嘆曰:“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復嚴備。仁杰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冤,置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德壽不之察。仁杰子光遠得書,持以告變。
則天覽之愕然,召問俊臣曰:“卿言仁杰等承反,今子弟訟冤,何故也?”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其巾帶。”則天令通事舍人周綝視之。俊臣遽令獄卒令假仁杰等巾帶,行立於西,命綝視之。綝懼俊臣,莫敢西顧,但視東唯諾而已。俊臣令綝少留,附進狀,乃令判官妄為仁杰等作謝死表,代署而進之。
則天召仁杰,謂曰:“承反何也?”對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矣。”“何為作謝死表?”曰“臣無此表。”示之,乃知代署也。故得免死。貶彭澤令。武承嗣屢奏請誅之,則天曰:“朕好生惡殺,志在恤刑。渙汗已行,不可更返。”
這件事發生在長壽元年(692年)正月,之後狄公就被貶謫為彭澤縣令,4年後,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被武則天召回重任宰輔,直到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所以,沒有前面會說話有用,後面會說話沒有用的事情。
再者,如果放在歷史尺度來看,會說話是什麼時候都有用的,戰國時張儀就說“舌尚在否?”。歷史上會說話的人總是能夠被幸運女神眷顧,就像當年安祿山因為偷羊即將被張守珪計程車兵砍頭,他看見張守珪走過來大呼“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而被名將張守珪看中,開始了自己的梟雄人生,最終改變李唐命運一樣。“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語言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回覆列表
狄仁傑是否真是個神探,這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需討論。但是在即將遭受嚴刑拷打的時候,狄仁傑施展出來的保命之術,足以證明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即使是周興來俊臣那樣的酷吏,面對狄仁傑的時候,也是無計可施。但是狄仁傑的保命之術,似乎在許多年以後,已經不再管用了。這是為什麼呢?咱們還是來看看狄仁傑是怎麼做的吧。
按照《新唐書·列傳第四十》的記載,狄仁傑在擔任大理寺丞期間,審查了一萬七千人的積壓案件,沒有一個人認為斷得不公平。就連蔫蘿蔔辣心的唐高宗李治,在秉公執法的狄仁傑面前,也被頂得啞口無言,最後只好認可狄仁傑的判決結果。
當年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駐守李世民昭陵裡期間,被手下誣告,說他們砍了裡面的柏樹。讀者諸君都知道,唐高宗李治當皇帝的時候,李世民秦瓊等人都已經住進了昭陵,砍了昭陵的柏樹,等於太歲頭上動土。
按照當時的法律,權善才範懷義應該被免職,但是唐高宗十分“仁慈”,哭著要殺掉他們(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他們這舉動,讓我成了不肖孝之子,必須宰了!”大理寺丞狄仁傑不同意:“即使他們真的砍了一棵柏樹,也罪不至死。如果為了一棵柏樹而殺了兩個大臣,後世會說您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呢?”李治沒詞了,“帝意解,遂免死”。
狄仁傑能救權善才和範懷義的命,卻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後來李治死了,說得算的是武則天,而武則天最信任的是周興來俊臣那樣的酷吏。
如意(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二個年號,有史料稱那一年為長壽,也對,因為那一年的後半年叫長壽)元年(692年)正月,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之一)狄仁傑被侍御史來俊臣抓進了大獄,與狄仁傑一起被抓的,還有包括益州長史任令暉、冬官(工部)尚書李遊道、秋官(刑部)尚書袁智宏、司賓卿崔神基、文昌左丞盧獻、同平章事裴行本、司農卿裴宣禮、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一大批人。
來俊臣沒啥文化,但卻是一個“刑具發明家”,按照《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酷吏》的記載,來俊臣僅靠十種新發明的枷鎖,就能讓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俊臣鞫囚,不問輕重皆注醯於鼻(往鼻子裡灌醋),掘地為牢,或寢以匽(廁所)溺,或絕其糧,囚至齧衣絮以食。又作大枷,各為號:一、定百脈,二、喘不得,三、突地吼,四、著即臣,五、失魂膽,六、實同反,七、反是實,八、死豬愁,九、求即死,十、求破家。”
除此之外,來俊臣還有新發明:……叫作鳳凰曬翅;……叫作驢狗拔橛;……叫作仙人獻果;……叫作玉女登梯……
這段文字之所以加上那麼多省略號,並不是怕專業人士學了去,因為《羅織經》倒背如流的專業人士,未必看得上來俊臣的“雕蟲小技”。之所以省略,是因為不想引起讀者諸君的不愉快,畢竟咱們都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正常人,這些東西還是不知道為好。
來俊臣“每訊囚犯,一聲梆響,械具畢陳,犯人不待上身,已經魂飛天外,始終是一條死路,還是隨口誣供,反得速死,省得熬受嚴刑。”
與狄仁傑一同被捕的魏元忠骨頭很硬,對這些刑具不屑一顧,被來俊臣的同黨侯思止倒吊起來,還有閒心開玩笑:“我真命苦,騎個驢還掉下來了,掉下來還不算,腳還掛在驢鐙上,這不是被驢吊起來了嗎?”
侯思止惱羞成怒,想讓魏元忠再嚐嚐苦頭,魏元忠卻不笑了:“你想弄死我可以,想讓我屈服,門兒都沒有。要命有一條,要口供,沒有!”
與魏元忠死扛不同,也算來俊臣侯思止同行的狄仁傑很聰明:“你說我謀反,那我就是謀反了,你咋說我咋認,咱們誰也別麻煩誰!”狄仁傑的“合作態度”,讓來俊臣也不好意思動手了:“好一個硬頭官,實言不諱,免得動刑。”
但是狄仁傑有一個底線:“你給我安啥罪名,我都認,但是你想讓我亂咬別人,那不行!”趁著看守不注意,狄仁傑一腦袋撞在柱子上,頭破血流但卻沒有暈過去,弄得來俊臣和判官王德壽趕緊給狄仁傑道歉——也算半個武將(曾任汴州參軍,後任幽州都督)的狄仁傑,拼盡全力裝柱子都沒暈倒,為什麼很多人撞了一下牆就死掉了?
遇到狄仁傑這樣的滾刀肉,來俊臣只好祭出殺手鐧——偽造口供:“俊臣命仁杰冠帶見使者,私令德壽作謝死表,附使以聞。”從史書這短短二十多個字中,就能看出來俊臣是個中老手:我可沒打他,你看他穿得多整齊?這白紙黑字,也是他自己主動招供的!
但是“聰明”的來俊臣遇到了有大智慧的狄仁傑和武則天,小聰明就不好使了。狄仁傑“配合”的態度讓來俊臣放鬆了警惕,允許狄仁傑把棉衣服送出天牢拆掉棉絮(狄仁傑的理由是現在天熱了,可見被關押的時間不短了)。那件棉襖中藏著狄仁傑寫給武則天的信,於是來俊臣的把戲穿幫了,狄仁傑和武則天一見面,什麼事情就都好辦了,狄仁傑只說了兩句話,武則天就什麼都明白了:“後(史書一直稱武則天為後而非帝)乃召見仁杰,謂曰:‘承反何耶?(你為啥承認自己謀反)’對曰:‘不承反,死笞掠矣(我要是不承認謀反,早被揍死了)。’示其表,曰:‘無之。’後知代署(筆跡不對),因免死。”
狄仁傑憑著自己豐富的斷案經驗,不但自己逃過一劫,還順手把“同案”的魏元忠等人都救了。最後作惡多端的來俊臣在四十七歲的時候,也被武則天下令處死了,不但死無葬身之地,而且是連個渣都沒剩下:“人皆相慶,爭抉目、擿肝、醢其肉,須臾盡,以馬踐其骨,無孑餘,家屬籍沒。”
來俊臣死了,但是酷吏並沒有死絕,除掉了來俊臣,還有張俊臣李俊臣王俊臣,他們越來越多,像狄仁傑那樣的聰明人卻越來越少,而狄仁傑的保命之術也根本就不管用了:即使有人像狄仁傑那麼聰明,也未必會遇到像武則天那樣的皇帝,所以事實是來俊臣長生不死,狄仁傑們卻紛紛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