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敲開自由之門
-
2 # Book能精讀
可以當我無聊把後面的三十而立與似水流年看完的時候,我了個天呀,態度180度急轉彎。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書,王小波用一本書把男人的困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次讀文學讀到一個人思考了半天。強烈推薦,當然我也立馬更新了我的重新影片。
-
3 # 一起去歐洲
我可能讀了不止10遍,王小波是我的精神導師,不論是他的三部曲,還是他的散文集,我都讀了一遍又一遍,如果說王小波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我不覺得奇怪。
-
4 # 蘆葦luwei
王小波這個人在生前沒有什麼名氣,作為一名文學個體戶,他的人和作品基本上不被主流納入體系內,他自己所珍愛的《黃金時代》最早也是在臺灣出版的,其次是在香港,好像香港人給起了個《王二的風流史》之類的書名(果然沒文化),最後才是在大陸發表,據說發表後編輯就被免職了。
瞭解王小波經歷的人,大都把《黃金時代》看作是作者的回憶錄,但小說和紀實文學還是有著巨大的差別的,小說是什麼呢?引用王小波小說中的一句話“靈感是高潮,寫在紙上是射精。”怎麼樣?很黃很形象吧!
《黃金時代》這部中篇小說就是講了一個很黃很形象的故事,下鄉知青王二被農場裡膚白貌美的陳清揚大夫要求給出清白無辜的證明,而王二覺得“別人沒有義務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漢再決定是否管你叫破鞋,”所以王二倒是更樂意證明陳清揚不無辜,後來,王二以“偉大的友誼”之名和陳清揚搞起了“破鞋”,然後出逃,離開了農場,半年後,在陳清揚的建議下,他們又主動回到了農場,“出鬥爭差”,寫交代材料,如此直到文革結束。
八九十年代有一大批描寫文革知青生活的作品,儼然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也就是當年哀婉悲切的“傷痕文學”,《黃金時代》與之不同的是全篇沒有一處傷痕與煽情,大量性愛描述已接近一本小黃書,看似鬆散的結構,卻是出自精心的設計,平淡樸實的語言,卻是一本正經的黑色幽默。至於《黃金時代》到底表達了什麼,我只能說,我們已不是小學生,要求總結每篇課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只適用於考試,偉大的作品應該是類似莎翁的“一萬個人眼裡有一萬個哈姆萊特,”而《黃金時代》恰巧就是。
但就我個人來言,我倒是不主張大家去讀這本書,以看熱鬧的心態去讀,不如《水滸傳》和《金瓶梅》有意思,以探討人生哲理的心態去讀,不如去看王小波的雜文,沒有那段經歷的一臉茫然,重溫當年舊夢的也會茫然一臉。(友情提示:如果非要看《黃金時代》,看完後請在接著讀一下《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
至於王小波寫《黃金時代》的出發點和目的,有一段話似乎可以說清,因為他寫到:“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講出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文人的王小波,我個人感覺他到更像一個哲學家。而在後來的著名作家諸如王朔餘華等人的作品裡,都可以看到模仿王小波的痕跡,但是,不是少了知識,就是欠了哲學,原因嗎,大概是很難有人能夠成為那隻“特立獨行的豬”吧!
-
5 # 如鳴倉庚
《黃金時代》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文化大革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年代。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知青群體的的生活圖景和生存狀態。作為倍受歧視的知識分子,往往喪失了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身處荒謬至極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對待,但他卻擺脫了傳統中國文人那種悲天憫人的情緒化表達,創造出一種別樣的反抗方式。陳清揚不能證明自己無辜,最後和王二搞破鞋,證明了自己不無辜。這大概就是一種反抗吧。
從敘事角度來看,這部小說一直在向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致敬,時間跨度巨大,充滿滄桑的歷史感,作者不停的在過去,現在之間跳躍,一直在改變著敘事的基點。
以上為個人愚見,自認淺薄,還請各位多多指正賜教。一下一段是《黃金時代》中最令我難忘的敘述: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 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
6 # 張三順兒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那句“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誰能不愛呢?這裡面有多少希望和嚮往,有多少迷戀與惘然,那種純粹因為年輕的美,是多麼讓人感動。那個年紀,“想愛想吃”可以是我們的人生目的,或者直到現在,仍然是我們人生的目的,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簡潔的概括,“想吃”是生理上的需要,“想愛”是安全上的需要,“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更是把王小波寫的故事、營造的世界加上了無窮的迷人的吸引力。這是我們讀一本小說,讀一本好小說的出發點。
王小波在自己的很多雜文中都說黃金時代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因為他酷愛電腦程式設計,他的雜文裡面有很多這方面的表述,講中關村、講微軟、講比爾蓋茨、講當時磁條便宜還是貴,甚至還有講對AR的暢想!前段時間讀到的時候真是覺得驚奇和神奇,所以我覺得,王小波如果不是在45歲就離開我們,如果他能活到現在,那不僅對於文學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他在科技和網際網路方面也都會有很大的建樹,遺憾的是,歷史沒有假設。他用程式設計軟體把黃金時代的章節打亂重排之後仍然是一本好小說,其邏輯的分解和組合作家安排得如此精妙,就好像一個魔方旋轉拼湊最終都能呈現出謹然之美,這才是作家的功力所在。
因為時間太久,很多細節記不清,但是對於小說中的幽默以及映射出的作家自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真是的拍手叫好處不斷,書上劃了不少的道道。
“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誰不向往這樣的人生態度?這不是心靈雞湯,這是一個人堅定的信念和人生選擇。
“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一個喜歡在路上,喜歡探索探尋的人,哪有不認同的道理,出發是為了更好的相遇,在生活中,我們在一個地方不管多短暫的停留,都應該去真誠地愛和生活,而不要想著我們僅僅是一個短暫停留的過客,在等著更隆重的事情發生。其實,生命的每一個段落都在用它最隆重的方式呈現,所以要慶祝當下,這樣的態度,誰又能不愛呢?
再有就是黃金時代中對於性的描寫,傳統觀念認為關於“性”的一切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偉大之如“金瓶梅”,作者也是落了個蘭陵笑笑生的名字來讓他更適宜於鄉野,而不是朝堂。這樣的躲避就好像“性”是一種瘟疫,是苟且之事,而不是一個人的本性和天性。他沒有把性描寫得特別美,也沒有描寫得特別醜,而是讓它以一種慣常得方式出現,因為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本無可厚非。
好的作品都是常看常新的,如果還沒有讀過,那你是幸運的,如果已經度過,這本書也值得被反覆閱讀去延續那份幸運。
像話不像話
-
7 # 新經典
故事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背景,正面書寫對“性愛”“自由”的追求,反思人的生存現狀,並彰顯了人性中的自由與本真。王小波說:“寫《黃金時代》用了我很多時間和才華,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
眾所周知,《黃金時代》是王小波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在傷痕文學中,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其中濃墨重彩而又不可忘懷的一筆。對特殊時期中的“性”如何表現,正是王小波對人的表現,對尊嚴的表現。
-
8 # 嶗山學道不成
不誇張的說,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中國最好的白話文中篇小說:極高的文學素養,極深的思想、極簡潔的文字,在極度貧困的思想和生活中發生了生命的美。而且這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文學的美,這隻有學過程式設計的一代作家中才會創造的文體:即可以把小說中的章節打亂閱讀而不改體驗。初閱讀文字很粗糙,但只有只有喜愛過詩歌的人才能閱讀其中音律的美。所以黃金時代,我建議放聲閱讀。小波先生文理雙修,學遍中西,既有家傳,又有國外生活的體驗。他的文字、思想都是極佳的。
回覆列表
最近《收穫》雜誌在搞一個“40年,我的40篇”的優秀文學作品評選活動,請了國內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者以及評論家選出他們心中的40篇。因為看過一些小說,所以也一直關注著這個活動。綜合來看,目前已知的評選作品當中,長篇小說當屬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為最好,基本上所有評選者的書單當中都有《白鹿原》,當然就最近四十年來說,《白鹿原》當之無愧。短篇小說當中,要屬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最為受讀者及評論家認可。中篇小說當中,王小波《黃金時代》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收穫》和《人民文學》一直是中國文學界最德高望重的兩本雜誌,我想《收穫》的評選活動就文學界來說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
筆者對於王小波先生的仰慕之情也是由來已久,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人就是從《黃金時代》開始的,其實我們倆這第一次的相遇經歷並不是很愉快,因為《黃金時代》不像市面上常見的那種暢銷小說,第一遍讀完可能連故事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以過來人的口吻在此給剛剛瞭解王小波的朋友一個小建議,在讀其小說之前,先讀其雜文,比如《我的精神家園》、《思維的樂趣》等,瞭解其基本思想之後,再讀他的小說,會通順很多。王小波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你能讀下去的基礎上還能漲知識,文筆好、笑點多、篇幅適中、行文流暢、思想深刻,現在能把這幾點佔全的小說不多了。就文筆試摘一段市面上最流行的以及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我和陳清揚在藍粘土上,閉上眼睛,好像兩隻海豚在海里遊動。天黑下來,Sunny逐漸紅下去。天邊起了一片雲,慘白慘白,翻著無數死魚肚皮,瞪起無數死魚眼睛。山上有一股風,無聲無息地吹下去。天地間充滿了悲慘的氣氛。陳清揚流了很多眼淚。她說是觸景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