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小妹兒

    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是一種針對柑橘發作的真菌型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和葉片。分為黑斑型和黑星型兩種。主要發生在謝花期或落花後的一個半月之內,容易導致果實腐爛。為害的真菌為柑橘球座菌和柑橘莖點黴,屬於子囊菌亞門(有性態為半知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透過田間整理和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中文學名

    柑橘黑斑病

    病原中文名

    柑橘球座菌,柑橘莖點黴

    病原拉丁學名

    Phoma citricarpa(McAlpine)

    病原分類地位

    子囊菌亞門,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

    病害型別

    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

    主要為害果實

    病害症狀

    有黑斑型和黑星型2種。

    黑斑型

    黑斑型果面上初生淡黃色或橙色的斑點,後擴大成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色大病斑,直徑1~3釐米。中部稍凹陷,擻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嚴重時很多病斑相互聯合,甚至擴大到整個果面。貯藏期的病果腐爛後瓤瓣僵化,呈黑色。[1]

    黑星型

    黑星型在將近成熟的果面上初生紅褐色小斑點,後擴大為圓形的紅褐色病斑,直徑1~5毫米,多為2~3毫米。後期病斑邊緣略隆起,呈紅褐色至黑色,中部灰褐色,略凹陷,其上生有少量黑色小粒點狀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不深入果內,病斑多時可引起落果,貯運期間可繼續發展,溼度大時可引起腐爛。葉片上的病斑與果實上的相似。[2]

    左為黑斑型,右為黑星型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葉、病果上越冬。次年溫、溼度等條件適宜時,從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器內分別散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透過風雨和昆蟲傳播,落在柑橘的幼果和嫩葉上後,萌發產生芽管進行侵染,並發展為菌絲體。[2]

    發病條件

    對果實的侵染主要發生在謝花期至落花後一個半月內。前期菌絲體在寄主組織內受到抑制,但到果實和葉片將近成熟時,菌絲體迅速生長擴充套件,受害部位出現病斑。病斑上再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不同的柑橘品種中,以南豐蜜橘、早橘、本地早、乳橘、年橘、茶枝柑、椪柑、蕉柑、檸檬、沙田柚、新會橙和暗柳橙等發病較重,大多數橙類、溫州蜜柑、雪柑和紅柑等較為抗病。一般幼年樹很少發病,7年生以上的大樹,特別是老樹發病較重。此病在高溫多溼,晴雨相間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栽培管理不善、遭受凍害、果實採收過遲等造成樹勢衰弱以及機械損傷等均有利於發病。[2]

    防治方法

    田間管理

    (1)加強栽培管理。做好肥水管理和害蟲防治工作,保持強健樹勢。

    (2)冬季清園。結合修剪,剪除發病枝葉,及時收拾落葉、落果,予以燒燬。再結合其他病蟲害的防治噴灑1次1波美度的石硫合劑。[2]

    藥劑噴灑

    噴藥保果。在花落後的1個半月內進行,每隔半個月左右噴1次,連續2~3次。藥劑可用0.5~0.8:1:100的波爾多液、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1 000倍液、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備可溼性粉劑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一45)可溼性粉劑600倍液、62.25%仙生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

  • 2 # 啊石朋友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為柑橘間座殼菌,屬子囊菌門,核菌綱,球殼目,間座殼科,無性態為柑橘擬莖點黴菌,屬於半知菌類,腔孢綱,球殼孢目,擬莖點黴菌。有性態為柑橘間座殼。幼果、新梢和嫩葉被害,在病部表面產生無數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整合片的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為隆起,很像黏附著許多細砂。

    臍橙嫩葉上的黑斑病

    臍橙幼果上的黑斑病

    冰糖橙成熟期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目前在全國柑橘區發生越來越嚴重,其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尤為突出,黑點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柑橘的商品性,在15年柑橘大年的情況下,有黑點病的柑橘競爭力明顯下降。

    那麼黑斑病有什麼特點呢?

    1.病菌為弱寄生菌,樹勢越弱發生越重;

    2.病菌週年能夠侵染,不受溫度限定;

    3.病菌在山坡向陰面或低窪山谷發生尤為嚴重;

    4.樹體外堂果發生較內堂果發生嚴重;

    5.單純藥劑防治不能達到特別顯著效果;

    6.單獨一次藥劑使用防效不顯著;

    透過果園多年試驗和果農跟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柑橘園黑點病的防治工作:

    1.增施有機肥提高樹勢,切莫偏施氮肥;

    2.注重修剪,枝條上下不重疊、左右不擁擠,將枯枝帶離桔園減少侵染源;

    3.關鍵時間用25%吡唑醚菌酯蓓立健和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進行防治

  • 3 # 波波美食匯聚

    柑橘黑斑病,是一種針對柑橘發作的真菌型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和葉片。分為黑斑型和黑星型兩種。主要發生在謝花期或落花後的一個半月之內,容易導致果實腐爛。為害的真菌為柑橘球座菌和柑橘莖點黴,屬於子囊菌亞門(有性態為半知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透過田間整理和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中文學名

    柑橘黑斑病

    病原中文名

    柑橘球座菌,柑橘莖點黴

    病原拉丁學名

    Phoma citricarpa(McAlpine)

    病原分類地位

    子囊菌亞門,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

    病害型別

    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

    主要為害果實

    病害症狀

    有黑斑型和黑星型2種。

    黑斑型

    黑斑型果面上初生淡黃色或橙色的斑點,後擴大成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色大病斑,直徑1~3釐米。中部稍凹陷,擻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嚴重時很多病斑相互聯合,甚至擴大到整個果面。貯藏期的病果腐爛後瓤瓣僵化,呈黑色。[1]

    黑星型

    黑星型在將近成熟的果面上初生紅褐色小斑點,後擴大為圓形的紅褐色病斑,直徑1~5毫米,多為2~3毫米。後期病斑邊緣略隆起,呈紅褐色至黑色,中部灰褐色,略凹陷,其上生有少量黑色小粒點狀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不深入果內,病斑多時可引起落果,貯運期間可繼續發展,溼度大時可引起腐爛。葉片上的病斑與果實上的相似。[2]

    左為黑斑型,右為黑星型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葉、病果上越冬。次年溫、溼度等條件適宜時,從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器內分別散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透過風雨和昆蟲傳播,落在柑橘的幼果和嫩葉上後,萌發產生芽管進行侵染,並發展為菌絲體。[2]

    發病條件

    對果實的侵染主要發生在謝花期至落花後一個半月內。前期菌絲體在寄主組織內受到抑制,但到果實和葉片將近成熟時,菌絲體迅速生長擴充套件,受害部位出現病斑。病斑上再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不同的柑橘品種中,以南豐蜜橘、早橘、本地早、乳橘、年橘、茶枝柑、椪柑、蕉柑、檸檬、沙田柚、新會橙和暗柳橙等發病較重,大多數橙類、溫州蜜柑、雪柑和紅柑等較為抗病。一般幼年樹很少發病,7年生以上的大樹,特別是老樹發病較重。此病在高溫多溼,晴雨相間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栽培管理不善、遭受凍害、果實採收過遲等造成樹勢衰弱以及機械損傷等均有利於發病。[2]

    防治方法

    田間管理

    (1)加強栽培管理。做好肥水管理和害蟲防治工作,保持強健樹勢。

    (2)冬季清園。結合修剪,剪除發病枝葉,及時收拾落葉、落果,予以燒燬。再結合其他病蟲害的防治噴灑1次1波美度的石硫合劑。[2]

    藥劑噴灑

    噴藥保果。在花落後的1個半月內進行,每隔半個月左右噴1次,連續2~3次。藥劑可用0.5~0.8:1:100的波爾多液、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1 000倍液、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備可溼性粉劑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一45)可溼性粉劑600倍液、62.25%仙生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

  • 4 # 牧蟲者說

    乍看描述的時候,題主似乎是問的柑橘黑斑病(也叫柑橘黑星病),但越審題筆者越疑惑。

    如果確定是黑斑病,通常表述為“柑橘黑斑病,該如何防治”,而題主特意用到了“出現”這個詞,後續接的黑斑病或許是病症呈黑斑狀,再加上沒有相應配圖,所以近年來發生較多,危害較大的砂皮病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為了避免過度解讀,這裡兩個病都來說一下。

    柑橘黑星病

    黑星病的病原為柑橘葉點黴菌,主要危害果實,有時也在葉片上顯症。

    果實發病後有三種表型,比較常見的是黑斑型和黑星型,前者病斑稍大,周圍生綠色暈圈;後者病斑較小,周圍生暗紅色暈圈。這兩種型別病部僅限於果皮,但可繼續發展成毒斑型。

    這種就是毒斑型的,病斑入肉,還可引起腐爛。

    對於黑星病的防治,除冬季清園,提升樹勢外,用藥的關鍵期在謝花後,以護好幼果,防初侵染,藥劑可選擇代森錳鋅、醚菌酯、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6~7月視情況再噴藥鞏固。

    柑橘砂皮病

    砂皮病病原無性態為柑橘擬莖點黴菌,屬於樹脂病一種,可危害幾乎所有地上部分,由於病症上的差異,危害葉片、果實時常被稱為砂皮病或小黑點病。

    果實發病後,密生黑褐色硬質小粒點,發病嚴重時,病斑由點狀變塊狀,附著在果面。

    由於病斑難以祛除,應以預防為主。注重樹勢的提升,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冬季防凍;生長期全程防治,病區在萌芽期、謝花後、幼果期、膨果期、秋梢期等及時用藥,可選擇代森錳鋅+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甲·嘧菌酯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虎上將中為什麼只有趙雲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