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萬平3

    上官體多是酬和應制之作,詞藻華麗,可以和律唱答,比較工整對仗,富有音律美。他對後面的律詩形成影響很大,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 2 # 秋楓金色陽光

    上官體是以一個人的姓名出現的詩體文風。最早是在唐高宗朝代下一詩人、政治家,上官儀的詩中形成詩體。工與五言,聲辭秀美,音律細琢,對仗工整。美詩以景託意,詠物言志。把唐詩推向完美,韻律諧和,唱誦讀吟,流暢淡雅。

  • 3 # 韋異才

    1.“上官體”對詩藝極其講究,平仄、對仗、用典等修辭手法在上官儀手中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2.“上官體”以綺錯婉媚、流麗清新的風格為唐詩風格注入了新生機。

  • 4 # 無聊到巔峰

    上官體在文學上的貢獻就是完善了詩歌、尤其是律詩的形式主義。

    (影視劇中“上官儀”)

    我們常說的“上官體”其實就是以上官儀的名字命名的。這種以人名定詩體的情況,莫說是在唐朝絕無僅有,甚至在詩歌史上都並不多見------足可想見彼時“上官體”是多麼的流行。

    上官儀自幼是隨其父上官弘遷居江都(今江蘇揚州),後又削髮為僧。在這段時間內,上官儀不免受到南朝遺風影響,所以吸收並繼承了前朝迤邐精麗的文風,反映到詩歌上便是大家常提到的“綺錯婉媚”。

    《舊唐書丨列傳第三十》:劉昫:本以詞彩自達,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儀既貴顯,故當時多有效其體者,時人謂為上官體。儀頗恃才任勢,故為當代所嫉。

    其中,主要貢獻為二:

    規整聲律使之和諧

    紀曉嵐在《沈氏四聲考》中提到,上官儀將南朝沈約等人提出的“聲病說”(四聲八病),定型為“八病”之說(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而這種聲律雛形便是唐中後格律詩的格律基點。

    規整屬對使之精巧

    屬對則是對仗,在上官儀時期,他提出了六對、八對等概念,從詞意、調音等方面的規整,示人以學習正規化。

    六對: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 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 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 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 六曰雙擬對,春風秋池是也。

    八對:地名對、異類對、雙聲對、疊韻對、聯綿對、雙擬對、迴文對、隔句對。

    在上官氏定聲律、屬對之後,從文體的發展上來看其實並不是開創性的功能,而是總結的功能。他將六朝的純文學特質程式化、規範化,使得大家都能學,大家都好學。這種功效其實類似於老杜對於律詩、周邦彥對於長調的功能。

    但是呢,詩歌,文學等所有的藝術活動,其形式上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其核心還是在內容和主題的高度,上官儀雖然在促進了律詩這種體裁的誕生髮展,但依然不能掩蓋內容上的瘠薄和思想上的空洞。

  • 5 # 董元奔古典情懷

    上官體承上啟下,內容上帶有六朝宮體詩的痕跡,但是意趣已經大大提升;而形式上則在六朝既有的聲律啟蒙上繼續發展,且是跨越式發展,為近體詩的定型開了一個好頭。

  • 6 # 漠沙84709850

    請恕簡略回答如下:

    所謂唐詩中的上官體,是指以唐初(注意,不是初唐。)詩人上官儀為代表的當時一批詩人的詩歌作品的風格特色。這批人有虞世南、上官儀、宋之問、沈佺期等。唐初詩壇仍然延續著齊梁形式主義、綺靡浮豔的不良詩風。這些詩的內容多為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辭藻華麗,華而不實、無病呻吟,多為御用文人的應召應景之作。下面展示上官儀的兩首詩,然後再議論評判:

    上官儀: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龧,蟬噪野風秋。

    上官儀:詠雪應詔〉

    禁園凝朔氣,瑞雪掩晨。

    花明棲鳳閣,珠散影娥池。

    飄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

    幸因千里映,還繞萬年枝。

    怎麼樣,還不錯吧? 詩是要言志抒情的,這裡內容單調無聊,但詞句還是較好的。這正是此類詩的特點:花團錦簇,內容空洞。所謂上官體,實際上就是宮體詩。

    但是,上官體講究聲律對偶,格律嚴謹,對近體詩的最後形成和唐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可以這樣理解,唐初上官體詩歌是由南朝形式主義詩風向初唐盛唐健康詩風的過渡時期,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

  • 7 # 南山騷客

    “上官體”因初唐詩人上官儀而得名,上官儀擅長五言,格律工整,用詞華美,描摹細膩生動,重視詩的形式與技巧,在初唐詩壇自成一家。初唐詩壇沿襲六朝宮廷詩遺風,風格奢靡浮華,內容空洞。上官儀詩雖未走出應制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老路,但在詩歌題材上懷古詠物有所拓展,特別是在詩歌的形式與表現手法上有所創新。應該說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官體,對格律詩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詩人爭相模仿上官體,對律詩定型起到了推動作用。以上官儀《王昭君》為例,可以看出五言律詩的最初形態。

    玉關春色晚,金河路幾千。

    琴悲桂條上,笛怨柳花前。

    霧掩臨妝月,風驚入鬢蟬。

    緘書待還使,淚盡白雲天。

    全詩首、頷、頸、尾四聯八句,其中頷聯、頸聯對仗。偶句押平聲韻。除平仄外,在格律形制上已基本成型。特別是對仗工整,霧對風,詞性相同(名詞對名詞),霧掩對風驚,結構相同(主謂結構);臨妝月對入鬢蟬(偏正結構相對,以月、蟬為中心詞),其中臨妝又對入鬢(動賓結構),非常巧妙。形式優美,音韻和諧。

  • 8 # 老街味道

    問題:唐詩中的上官體對文學有什麼貢獻?

    ........

    前言

    對於文學上的貢獻,老街不是太清楚,對於文學中格律詩的貢獻,大約有兩個,第一個比較重要,就是解決了的“黏連”的問題,從此格律詩真正體制完備,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二是關於對仗方面有了一些總結。

    一、 什麼是上官體

    "上官體",是唐代詩歌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詩歌風格稱號。上官指的是唐代宰相“上官儀”。《舊唐書》本傳說:

    上官儀"工五言,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儀既貴顯,故當時頗有學其體者,時人謂之上官體。"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儀因為得罪了武則天被誅,家產被抄沒,兒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

    二、黏連與換頭

    其實格律詩在齊梁時期基本完備,其中押韻、對仗、平仄都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規則,但是黏連還沒有確定。所以在上官體以前失黏的格律詩非常多。

    雖然也有不少黏連無誤的格律詩,但是看上去都是無意之間的偶合,例如南朝陰鏗的《新成安樂宮》就是一首標準排律,隋唐斗酒學士王績的《野望》也是一首標準桿的五律。

    1、斗酒學士王績

    王績比上官儀早生了半個世紀,他的五律雖然已經工整了很多,但是失黏的五律仍然不少。例如《山家夏日九首》中第二首,第四句、第五句就失黏:冷、春

    隱士長松壑,先生孤竹丘。溪深常抱凍,澗冷鎮含秋。九春寧解褐,五月自披裘。誰信湯年旱,山燋金石流?

    第五首又黏連無誤

    追涼剩不歸,高臥隱松闈。野竹欄階種,巖花入戶飛。澗幽人路斷,山曠鳥啼稀。不特嫌周粟,時時須采薇。

    2、上官儀

    到了上官儀時期,上官儀的詩也是如此,著名的《朝洛堤步行》 也失黏:馬、飛。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當然,上官儀也有不少失黏的五言律詩:

    故北平公輓歌(隋末唐初·上官儀) ,四聯都失黏木落園林曠,庭虛風露寒。北里清音絕,南陔芳草殘。遠氣猶標劍,浮雲尚寫冠。寂寂琴臺晚,秋陰入井幹。

    《王昭君》第一聯失對:

    玉關春色晚,金河路幾千。琴悲桂條上,笛怨柳花前。霧掩臨妝月,風驚入鬢蟬。緘書待還使,淚盡白雲天。

    3、元兢的貢獻

    上官體詩人中 ,有一個叫做元兢的不起眼三流詩人,他有一本《詩腦髓》因為東渡日本,幸運地流傳了下來。書中提到了“換頭”,關於換頭還分了雙換頭與單換頭(第二字換頭):

    “此篇第一句頭兩字平,次句頭兩字去上入,次句頭兩字去上入,次句頭兩字平,次句頭兩字又平,次句頭兩字去上入,次句頭兩字又去上入,次句頭兩字又平。如此輪轉,自初以 終篇,名為雙換頭,是最善也。

    .............

    這一段只看文字理解不了,書中引用了元兢的一首五言律詩,:

    飄搖宕渠域,曠望蜀門隈,水共三巴遠,山隨八陣開。

    橋形疑漢接,石勢似煙回。欲下他鄉淚,猿聲幾處催。

    三、六對與八對

    1、唐以前的對仗

    其實對仗在先秦就有了,在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就是一個對仗狂魔,大家可以找找他的詩看看,這裡引用一首:登江中孤嶼[ 南北朝 ]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崑山姿,緬邈區中緣。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謝靈運那時候還沒有四聲和平仄。但是從詞性來說,對仗已經很工整了。

    到了齊梁時期,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平仄,於是以後的詩人對仗開始追求平仄相對,例如:

    王昭君(南北朝·庾信) 拭啼辭戚里,回顧望昭陽。鏡失菱花影,釵除卻月梁。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別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

    2、上官體六對八對

    上官儀時期,提出了六對、八對的理論,六對: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 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 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 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 六曰雙擬對,春風秋池是也。

    八對如下圖:

    上官體對於對仗進行了總結歸納,但是老街感覺這方面對於詩的發展貢獻不是特別大。

    結束語

    上官儀時期,最大的貢獻還是元兢的換頭(黏連),後來"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問繼承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並且被武則天應用在科舉考試中,這就是科舉考格律詩詩的由來。

    至於換頭是不是元兢提出來的就不知道了,目前傳下來的文獻存在與日本空海和尚的《文鏡秘府論》中,這是最早的提到黏連的記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財樹可以放茶葉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