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在課件中舉出具體例項?
9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7959708531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遷都洛陽;(2)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說漢語,採用漢姓、同漢族通婚。這些歷史的題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裡面尋找到,裡面有每一課時的課件資料,對於課後理解貫通都有很大幫助。

  • 2 # 手機使用者87968352544

    你可以使用101教育ppt進行課件的製作,裡面有許多關於這些型別的課件資源。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遷都洛陽;(2)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說漢語,採用漢姓、同漢族通婚。

  • 3 # 一輪月

    1政治上,整頓吏治,下令廢除宗主監督制,實行三長制。

    2經濟上,釋出均田令。

    3遷都洛陽。

    4學習漢族文化。

  • 4 # 手機使用者讀文天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一499)的民族融合的革新措施,體現在政治方面的有:(一)遷都洛陽。把百年以來鮮卑貴族的舊都平城廢除,進而舉遷到當時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從地理疆域邁進到歷史人文的高點(二)整頓吏治。實行各級官員俸祿制,從而斬斷官員以租調為主的大肆勾連貪汙,同時對貪官汙吏從嚴懲處。

    經濟方面實行了均田制。貴族及官員可擁有公田,但嚴禁土地買賣。一般士民可擁有露田與桑田,露田不得買賣,桑田則可以買賣。這樣既保障了貴族的利益,又激發了廣大貧民耕作的熱情,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要素,是符合歷史進步觀的有益創舉。

    文化方面,移風易俗並接納先進的中原文化(漢族文化)。三十歲以下胡人要學習漢語,提倡改穿漢服,並任用漢人中的賢德人士為官。一步步,使民族融合的大一統局面逐漸漸形成了。

  • 5 # 趣觀歷史

    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是一個特別的時期。在世界範圍內,遊牧民族紛紛開始騷擾、侵略和衝擊著更為先進的農耕文明。在西方,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蠻族”正侵蝕著羅馬帝國;在東方,漢族政權正被五胡瓜分撕扯。在這一時期,有一位皇帝,其政績超越民族與種族,甚至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堪稱是解決文明間衝突的非典型案例。

    ▲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期形勢圖

    之所以是“非典型”,是因為無論在何時何地,人們解決不同文明間衝突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以中國古代為例,中原漢人與四周夷狄可謂世仇,二者之間的爭鬥從未消停——中原政權強大時,遊牧民族就會異常恭順,一旦中原動盪,獫狁、鬼方、犬戎、東胡、匈奴、肅慎、柔然、敕勒、羯、氐、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就會大舉入侵。雙方一直在進行著漫長而殘忍的拉鋸戰,任何一方都不肯被對方同化。

    事實上,如果沒有北魏孝文帝,古代中國很可能就會重蹈羅馬帝國的覆轍——被鮮卑、匈奴、柔然等落後民族瓜分殆盡,再建立起無數小國。他們會控制漢人思想、扼殺漢人政治、閹割中華文化,九州將成為毫無希望可言的煉獄。鮮卑拓跋部定居中原後,建立起胡漢共治的王朝,從一開始就在推行漢化——然而這種漢化是有限且雜亂的,其目的只是為了維護統治。鮮卑統治者雖然會學習四書五經和傳統典章,但對自身文化、服飾、語言乃至飲食等卻仍堅守傳統,以自己身為鮮卑而倍感光榮,並刻意區分出鮮卑與漢人的差別。

    ▲鮮卑人畫像

    這樣的局面,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得以改變。之所以稱讚孝文帝,是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這種人為區分所帶來的危險,所以他採取了一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選擇主動迎合,全力學習接受更為先進的中原文明,鼓勵胡漢通婚。有人說,孝文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是失敗的,他親手消滅了鮮卑人。然而消失的只是“鮮卑”這個稱呼,鮮卑血脈至今仍在許多華人體內奔湧不息。

    不過在談及孝文帝之前,我們還得先從一個女人說起,她就是北魏的文明太后——馮氏。在十六國時期,一共誕生了四個漢人政權,其中就包括馮跋所建立的北燕。馮跋去世後,其弟馮弘繼位,其子馮朗受封廣平公,其女則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左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北燕滅亡後,馮朗歸順北魏,官至秦、雍州刺史,封遼西郡公,其女在左昭儀馮氏的照料下成為文成帝拓跋濬的貴人,並最終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

    ▲馮太后劇照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駕崩,嫡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由於拓跋弘即位時年方十二,無力處理朝政,因此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將其架空為傀儡,一手把持著朝廷大權。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獻文帝突然去世(一說為馮氏毒殺),年僅23歲,5歲的長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不用想,朝政大權又一次落在馮氏手中,以太皇太后的名義繼續臨朝稱制。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馮氏先後頒佈了多項改革措施——比如建立“班祿”制度、實行均田制、建立戶籍制度......可以說,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借鑑了漢族政權的政治制度, 促進了北魏的繁榮富庶,為孝文帝日後進行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雕像

    在這位漢族嫡祖母的薰陶下,孝文帝從小就是漢文化的忠實擁蠆。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10月17日,太皇太后馮氏去世,孝文帝自此正式親政。面對著吏治混亂、財政困難、外部威脅加劇的棘手局面,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以“班祿”制度為藍本制定了俸祿制度,透過給官員發放薪酬的方式避免其大肆搜刮,以減輕百姓壓力、緩和官民矛盾。雖然貪汙並不會因此完全杜絕,但這畢竟讓老百姓的生活好過許多。緊接著,他又頒佈均田令,將歸屬國家的土地按人口進行分配。雖然地主豪強們依舊擁有大量土地,但下層貧民還是因此獲得了一定數目的耕地,北魏的農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進一步保障了整個王朝的賦稅徭役。

    ▲太和二十一年洛陽周邊地圖

    不過在孝文帝看來,這一切還遠遠不夠。由於朝中反對勢力太大,孝文帝決意推行的政策註定無法順利施行,於是他決定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在他的構想中,現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於北方,物產貧瘠且不利於控制中原,假如能遷都洛陽,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又可趁勢學習漢族文化,推行力度空前的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為名率眾臣及20萬大軍南下,因陰雨連綿不絕遂在洛陽“停駐”,這才完成了遷都大業。常言道“入鄉隨俗”,既然來到洛陽,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全面變革。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5月26日,孝文帝提倡說漢語、使用漢字、禁穿胡服、依照《漢書》改革度量衡、鼓勵與漢族通婚,還改鮮卑複姓為漢字單姓,比如拓跋氏改為元氏、丘目陵氏改為穆氏、尉遲氏改成尉氏、步陸狐氏改成陸氏......此外,孝文帝還按照漢朝的典章制度改革體制及律法,尊孔重禮,提倡以孝治國。

    ▲北魏孝文帝時期朝堂石刻

    經過元宏的改革,傳統漢文化在這個黑暗時期發出了新的耀眼光芒。在南朝陳慶之奉命出使北方時,愕然發現洛陽一帶禮儀周全、人才濟濟,就衣冠服飾而言,中原遠勝南方。這一情景既加深了南北朝之間的交流,也為後來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民族認同和文化基礎。透過這場改革,我們不難發現,落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若不主動接受漢文化,不出100年就會滅亡(比如元朝),如果要學漢文化,那最後遲早都會變成漢人。事實上,一旦民族通婚和文化認同二者同時滿足,無論是什麼民族,最終都會與腳下的這片土地融為一體,成為新的漢人。

    參考文獻:

    《魏書》《資治通鑑》

  • 6 # 鄧海春

    1.遷都洛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遷都之計”,將北魏都城從平成遷至洛陽,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為了促進民族融合,鮮卑漢化。一是對於已經進入農耕生活的鮮卑族來說,平成的環境並不適合耕種,此舉有利於推行農業“漢化”。二是孝文帝已經意識到民族矛盾尖銳不利於統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風剽悍,人民開化不足,不利於實施改革。據記載孝文帝說:“國家興自北上,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所以毅然遷都洛陽,為改革奠定社會基礎。三是遷都洛陽更有利於統一中原,洛陽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舉可以很好地拉攏漢族人士,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力量消滅南朝,實現國家統一。

    此外,孝文帝在遷都途中,也表現出了對漢族百姓的高度關心與重視。據《魏書·高祖孝文帝紀》載,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車駕發京師,南伐,部騎百餘萬…路見眇跛者,停駕親問,賜衣食終身…親見高年,問所疾苦…詔以車駕所經,傷民秋稼者,畝給谷五。”就是說孝文帝在南遷途中親自詢問腿腳不便的人,給他足夠一生食用的衣物,關心老人。下詔如果自己的車駕損壞了百姓的莊稼,要予以補償。

    2.改革習俗。其中包括,禁鮮卑語,禁胡服,改鮮卑複姓為漢單姓,大力倡導胡漢聯姻。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但“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對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寬容,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說鮮卑語了。《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三年》載,孝文帝下詔:“…諸功臣,姓皆重複,皆改之”。同時促成了許多鮮卑族與漢族的聯姻。孝文帝曾就胡漢聯姻下詔說:“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以上祀宗廟,下以繼後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於民族融合之處有二,一是透過習俗、語言、家族的融合,逐漸消解鮮卑族與漢族之間標誌性的區別。二是為北魏的政權尋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統地位。如孝文帝將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為德,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就以“黃帝”為祖,以求漢族認同。此外,孝文帝同時尊孔子,建孔廟,主動融入漢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透過此次改革加快了鮮卑族漢化的程序,大大改善了民族關係,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氣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開了先河。有史學家認為:“隋唐的統一強盛局面與十六國北朝的民族融合過程是分不開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區分殲16和蘇35?最好配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