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谷山人
-
2 # 子衿書法
書法用筆的秘笈是什麼?與屋漏痕有什麼關係嗎?
用筆的秘笈,無非提頓衄挫,尖搭搶折,蹲駐側轉。用筆是筆法的組合。知道了筆法,並不等於就會運用。不知道筆法的具體名稱,也不代表不會用筆。筆法的名稱,是便於在教學和理論研究中進行論述。所謂的秘笈,在古代書法理論中有許多論述。如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歐陽詢《用筆論》。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韓方明《授筆要說》。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包世臣《藝舟雙楫。還有佚名作者的《永字八法》,《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這些秘笈,必須要具備相當的書法功底,看了才能知道他們說的是怎麼回事。就是說,能幫助錦上添花,卻不能幫助你從零開始。書法筆法的微妙,別說是文字敘述不清,耳提面命,口傳心授,手把手的傳授都難把精妙之處講準確。只能靠自己心領神會。就是說的悟性。
悟性的產生,來自於大量的臨帖。精臨細臨,才能體會出其中的微妙。想以秘笈來使自己的書法水平提高,看遍天下的秘笈,也不知道道他們說的是什麼。就好比《易》一樣,沒有廣博的學問,看了如讀天書,不知所云。
就象你說的“屋漏痕”。你會筆法,不知道“屋漏痕”,當你讀理論書籍時,就能悟到原來“屋漏痕”是力透紙背的澀行藏鋒。“屋漏痕”只是用筆當中的一種,不是全部。如果你還不會用筆。用大白話講也理解不了。
-
3 # 無為大聖o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試著回答一點點。
用筆的秘笈到底是個什麼?答:就是用筆的動作,比如永字八法講點為側,側不得平其筆必須側筆就右為之。點是用這樣的用筆動作寫出來的,這樣寫出的點畫也才有活力和筆力可言啊!其餘就不多說了,包世臣講的永字八法用筆的動作很明白。有志寫楷書的朋友學會了永字八法的用筆動作也才可能有成就而言。
屋漏痕、錐畫沙講的是行筆的速度要求很高,要保持不慢不越的狀態。
-
4 # 如石書藝
古今許多筆法理論,多少參入個人因素,角度不同,理解有別,說辭不一。這使得本來就比較玄乎的筆法變得更加奧妙。
其實,對筆法的理解,既要站在數千年書法史和經典法帖的大局著眼, 又要緊密結合自身的書法實踐。理論聯絡實際,方得筆法真諦。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這裡的用筆,就是書法筆法的基本特性和共性規律。執筆的基本要領、運筆的基本法則等,這些基本原則是亙古不變的。
也有人說:“用筆因人而異”。這裡的用筆,就是指個人的用筆習慣。例如,歐陽詢寫一個“九”字,既有楷書“九”字的基本筆法,也包含歐陽詢的個人理解的筆法。我們臨帖,是要掌握基本原則的筆法,至於在臨帖過程中,先要學像歐陽詢的筆法,就是因為歐陽詢的筆法個人習最少。有人以為“歐體”也有匠氣,其實就是字型裡多少含有歐陽詢個人的性情和筆法。
這種具有共性、普遍規律可循筆法,就是書法筆法之秘笈,也是用筆的核心問題,但在各自不同的書法實踐中,如何把握正確的筆法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鋒用筆論。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談到:“藏鋒者大”(藏鋒取勢筆力強);“側筆乏力”(側鋒力弱);“押筆者入”(側勢按押鋒,力強)。這一書論,與傳統的用筆論“令筆鋒常在點畫中行”是一致的。而王羲之的這一筆法論更易理解和形象。因為筆鋒在書寫過程中,處於360度全方位運筆狀態,在運動中保持筆法的中鋒,其實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側鋒進入,一旦側鋒形成,只要以按押使得筆力同樣傳遞到紙張,“押筆者入”,就與中鋒用筆沒有本質不同。我們看王羲之書法,包括魏晉書法、甚至楷書“四大家”,也都有以側取勢的用筆方法。這是非常符合毛筆特性的筆法,圓錐形的軟筆毛鋒,在不斷提按、轉折、調鋒和執行過程中,只有透過人的筆力支撐,才能保證正、側筆鋒的靈活運用、變換及調鋒,從而形成筆鋒著紙力透紙背,達到力滿勢足的筆力。
米芾是眼高手也高的書法大家,對自己的筆法很自信,批評唐楷,是一筆書,而他自以為是四面皆能。談到筆法時,他重點提到了:“提鋒、運腕、懸臂”。這個說法,也非常有科學道理,完全符合米芾的“刷字”特性。要說筆法秘訣,我認為米芾的“六字”,也是筆法秘訣。
趙孟頫對“二王”的魏晉筆法,可以說用功至極,他主張“用筆千古不易”,但我們發現,他的書法其實是自己的筆法,有人就說趙孟頫不是“二王”筆法,。其實不然,他還有一句話“結體因時相傳”。他是精通“二王”筆法之後,又融入自己的筆勢和筆意,從而實現了他的“趙體”。
至於“屋漏痕”,是正確筆法的一種痕跡,與王羲之的“膚肌之麗”一樣,都是形容點畫筆法的一種墨跡形態。它不是故作姿態,皆是自然天成,好比一棵樹,沒有節疤是一種美,千年古樹,滿身節疤,也是一種美,都是自然美。
可見,筆法的秘笈,一方面來自於傳承,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在書法實踐中,不斷領悟、實踐和修煉。
-
5 # 春雨書齋
記得歐陽中石先生曾經講過屋漏痕的問題。他認為屋漏痕的原意是古代時屋子漏了,從漏處流(或滴)下來的少量水在土牆或磚牆上自然形成的痕跡,它的特點一是形態不規則,任一痕跡都是唯一的,二是它有滲洇的現象。先生說,書法上的所謂屋漏痕,只有把字在類似生宣紙或半生宣紙這樣的有洇滲作用的書寫材料上才會發生,反之則不可能。至於怎樣寫屋漏痕,先生並未講述。
-
6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用筆的秘笈是筆法,其實這並非是什麼秘笈,而是明訣。漢魏之際紙張普及,筆法成熟,使書寫昇華為藝術。由於這種筆法與平時的隨意書寫不同,需要專業訓練,有些掌握筆法者出於某些原因又不樂意傳授,於是在一般未學會用筆者眼中便成了秘笈。
這個秘笈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運腕中鋒用筆。那麼為什麼這麼容易的事會成為秘笈?原因有兩個:
一是原先用簡牘書寫,大多用指。後來用紙書寫,空間變大了,如仍然用指,只是實用書寫。運腕才是用筆的秘笈,一般人認識不到。別說漢魏人不識,直到二千多年後的現在,還是大多數人不知運腕的奧妙。
至於屋漏痕以及錐畫沙等形容筆法的術語,說的是筆法正確執行後筆畫的藝術效果,即能寫出生動有力兼厚實的筆畫感覺。漢蔡邕說: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請注意肌膚兩字,而非幹骨之力。
其實前人早就把書法原理說清楚了,今人讀書少,實踐淺,往往自以為是。如沈尹默當年被陳獨秀數落之後,是下了一輩子功夫研究書法的。他文章中說過的兩句話,一句是:運腕就是筆法。一句是:腕力遒時字始工。就是書法用筆的真正秘笈。
-
7 # urna風之度0
書法用筆還真不是秘密,懂力即可。
實質是“三力”:借力,尋力,發力。
“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寸勁發力。多處多次借力尋力發力。
張旭的“蓬振驚沙筆法”,實質也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寸勁發力”。發力點是落筆點。
乒乓球直線出去,碰到障礙物,曲線反彈回來。
屋漏痕特殊,就像一個玻璃球在整體直線區域性s道路上尋力借力發力,尋找弱點,突圍而出。
王羲之的筆法是反過來的,他是鵝翅撥水筆法,“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寸勁發力”。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也是此類。
褚遂良的“錐劃沙”“印印泥”,沒有借力,只有尋力發力。見象得象。
衛鑠的“橫如隱隱陣雲筆法”,是靜態筆法,屬於下乘筆法。也是見象得象。
見象得象的筆法,見橫寫橫,見豎寫豎,很容易成為“畫字”“寫字”,沒有借力,沒有陰陽轉換,導致不能成為“勁字”。所書之字,缺少“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寸勁發力”因“借力”而產生的精氣神與內在的“遒勁”。
書法,懂了三力之竅門,就沒有像鍾繇墓被人偷掘的行徑了,人死了,也不得安寧。
“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
注,今天上午,把側鋒打錯成偏鋒,為基礎概念而爭,實屬錯誤行為,致歉!
-
8 # 古靈精怪的熊
範笑歌老師曾說過屋漏痕的問題,範認為屋漏痕不只是指技法,而是指一種美學觀念。華人的理論簡約,一種觀念往往幾個字說出,而且用比興的方式。
-
9 # 西廨七叔
書法用筆的秘笈早就是公開的秘密,那就是“永字八法”。永字幾乎囊括了漢字書法的基本筆畫,不論真草隸篆,其用筆方法都大同小異,不同的是節奏、速度和線質線形的變化。
-
10 # 寫字吧
筆法在古時很神秘,每個人都有一套秘法不願傳於外人。
相傳,曾經還有一個"傳授筆法的名單"。說最初傳授筆法的是一個"神人","神人"傳給蔡邕,蔡邕"傳之崔瑗,及女文姬",然後依次傳給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蕭子云、僧智永、虞世南、歐陽詢、陸柬之、陸彥遠、張旭、李陽冰、徐浩、顏真卿等人,並說明只有23人,就無傳了。
哈哈,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其實,如今看來,筆法並沒有那麼神秘,所謂“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書法的學習,在於掌握一個“度”字。今天要說的是力度和法度。
“屋漏痕”這種形容筆法的說法最早見於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屋漏痕就是點畫軌跡所表現出來的力度和動感,是古人對自然觀察,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創造和總結。屋漏痕和錐畫沙、印印泥這些說法一樣,是歷代大家崇尚用筆力度、筆墨技巧的體現。
談到法度,每種字型的筆畫、結構都有法度。楷書有楷書的法度,草書有草書的法度。結構嚴謹有章法,字字有規範。蘇東坡曾在吳道子的畫後提到:“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即使是追求豪放,也要在法度之中。
王羲之曾在《筆勢論》中說:“倘一點所失,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丁之折一肱。”書法的用筆秘笈在於尋求重心的平衡和虛實黑白關係的法則。
回覆列表
冒昧說一句,甩毫算用筆秘籍嗎?屋漏痕有些類似的不經意的甩毫。錐畫沙也同樣彈甩沙子。千年蕩槳也是搖甩之意。甩毫抽打紙面有力透紙背的效果,又能解釋用筆千古不易的毫軟而奇怪生的難題。我是外行只想逆向研究書法用筆的秘笈。還請高人指點迷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