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嶽劍
-
2 # 月古史話
其實這主要也是基於劉邦和漢武帝當時的社會環境。劉邦被匈奴打敗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維持邊界穩定,國內穩定叛亂,休養生息。發展到漢武帝時候,漢朝綜合實力經過前面幾位皇帝的發展強大了很多,漢武帝時期也多次打敗了匈奴,有能力去修建這個長城。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劉邦不修長城,休養生息,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劉邦當時和匈奴的一戰,其實被打的挺慘的。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就是說的劉邦和匈奴的這一戰,劉邦差點被俘虜。如果當時劉邦戰敗被殺,不知道後來歷史會變成什麼樣。
在劉邦戰敗之後,漢朝初期在對待匈奴上,一直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來維護邊界的和平,在當時的情況下,修長城有點得不償失。具體來看一下:
秦朝的滅亡給了劉邦警示。之所以秦末農民會起義,也就是因為修長城造成的,搞得民不聊生,劉邦擔心自己如果也修長城,會導致秦朝一樣的下場。
秦朝留下的福廕,舊長城還能使用。當時秦始皇修的長城還沒多久,還是能用的。如果匈奴不是大軍壓進的話,長城還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說,從劉邦到漢文帝,漢景帝採用和親政策來穩定局勢,另外一面長城對小股的匈奴侵擾努力還是能起到作用的。
漢朝初期的政治經濟狀況都不穩定。漢朝國內當時實際上還有戰爭的,沒有完全大一統。劉邦當時要解決國內的統一問題。另外也就是戰爭持續的太久,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休養生息。如果這時候來修長城,結果跟秦朝肯定沒什麼區別。
漢武帝修長城,基於當時漢朝的實力強大到漢武帝時期,有衛青,霍去病逐匈奴於漠北,可以看出當時漢朝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另外經過文景之治以後政治經濟都空前強盛。
按理來說都已經把匈奴打成那個樣子了,漢武帝為什麼還要去長城呢?
軍事戰略的需求。衛青和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時候,都是以長城進攻退守為據點的。可以說長城的存在對漢朝反擊匈奴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實這裡要說一下秦始皇,他修長城是對後世有著極大貢獻的,如果不那麼一蹴而就,秦朝的結果也未可知。
政治穩定,經濟實力雄厚。漢初的時候如果要去修長城,本來就打不過匈奴了,肯定會被匈奴騷擾的。但是在武帝的時候匈奴已經被打的縮回去了,經濟方面經過文景時期的發展,也空前強盛。漢朝就可以從容的修長城,而且因為本身也是在秦朝長城的基礎上,不需要那麼的勞民傷財。
提前為後世打下基礎。古代王朝可以說都是盛極而衰的,雖說漢武帝時期很強盛,但武帝也明白後世子孫不可能都像他一樣能把匈奴吊打的,所以在目前整個國家的狀況都允許的情況下,把長城修好了,可以避免後世子孫在匈奴重新恢復之後,可以用長城阻擋匈奴進犯。
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出,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之所以在修建長城上的做法不同,主要是取決於各自所處的歷史環境之中。我們看待一個事件也是要從他處的歷史環境之中去判斷。如果以我們固定的思維去看待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那我們得到結果很多可能都是錯的了。
-
3 # Joshua射手男
劉邦不修長城的原因
1.物資和人力
劉邦剛奪得天下,經過多年戰爭的漢朝,百廢待興,又被匈奴乘火打劫,物資和勞動力極度匱乏。而修長城是個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資源。漢朝負擔不起。
2.匈奴的阻礙
匈奴打敗了漢朝,強於漢朝,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漢朝修好長城呢?弱國沒有話語權。
3.秦始皇大修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徵發大量勞役,引得人們的不滿,劉邦不可能走秦朝的老路。再者,秦朝修的長城已經勉強夠用了,無需費心勞神去修長城了。
漢武帝修長城1.國力強盛
漢武帝時期,經過了“文景之治”,國力空前強大,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而且衛青、霍去病又擊敗了匈奴,所有阻礙都消失了。而修長城又可以很好的守護邊疆,對國家的平穩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這樣,有什麼理由不修呢?衛青
2.展示國力
長城是如此浩大的工程,雄偉壯觀,這可以很好的展示漢朝強大的國力,震懾周邊的國家。
-
4 # 唐代丹藥
劉邦也想修長城的。劉徹是不修不行。
劉邦的確是被匈奴打敗,然後灰溜溜的從白登逃了出來,又跑到女婿趙王張敖那裡發了一頓脾氣,而後垂頭喪氣的回到了長安,見到蕭何修建的未央宮富麗堂皇,再次將蕭何狠狠地臭罵了一頓,最後安然入住進去。
皇帝寶座還未暖熱乎,邊境告急,匈奴入侵。劉邦意識到匈奴問題不解決,寶座是坐不穩當的,急忙將大戰略家劉敬召到身邊,詢問計策。
那麼為何他不在此時修繕長城,反而諮詢劉敬?
在劉邦追剿韓王信時,剛剛出使匈奴歸來的劉敬,極力阻止劉邦出兵。劉邦不聽勸阻,遂有白登之圍。劉邦迫切想要解決匈奴的心情溢於言表。
劉敬自然明白劉邦將他召來的用意,直接了當的將他的想法和盤托出。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閼氏,音煙支。〕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在這裡得插上一句,劉敬在阻止劉邦沒有獲得成功之後,便被劉邦下獄。陳平重金開道,吹枕邊風的連環脫身計謀,劉敬是不知道的。或許,劉邦戰敗退回廣武釋放劉敬之後,就將當時與匈奴的具體約定和對戰形勢,作為開場白告訴了劉敬。
到了此次召見商議對策,劉敬是經過長久的斟酌(時間大概近10個月),才大膽提出讓劉邦用女兒魯元公主和親,還特別強調非魯元不可。事後證明,劉敬沒有將呂后的能力考慮在內,最後還是一位宗室女頂替了魯元,深入匈奴腹地與匈奴和親。
待劉敬回來之後,劉敬為劉邦設計了一整套的防禦匈奴計劃,包括“長城”。
秦漢交替前,秦始皇將蒙恬派出率三十萬大軍驅除戎狄,而後築長城,東西綿延萬里。這個時間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3年,距劉邦和親的高皇帝九年(公元前198),中間相隔了15年。彪悍的匈奴在此期間被遏制,輕易不敢犯邊,這也間接證明了長城以及戍邊將士重大作用。期間,贏胡亥在繼位的第二年將二十萬大軍抽調回來,鎮壓農民起義。
此時的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也就是甘肅臨洮縣到遼寧阜新縣,臨洮在西安西側。按說長城將中原地區護衛在其中,然而長安的西北卻是戰國時期匈奴及佔據過的河南地即河套地區的一部,是當時遊牧民族的主要放牧之地。巧合的是,河南地臨近長安,匈奴在劉邦時期恰好佔據該地。
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
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劉敬自匈奴回返之後,立刻向劉邦進言,指出該地的危害,需要作為重點的防禦區域。為此,劉敬鑒於漢初的實際國情,罷兵務農、大亂方息、百廢待興,遂定下了以人為“長城”的做法,鞏固關中長安安防,防禦匈奴南下襲擾中原。
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民,東有六國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六國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而這僅僅是沒有修建長城的原因之一。
長城的修建,關鍵還是國力問題。
受與當時各種條件限制,對於這處地區的重要性,並未認識完全。河套地區再向西行進就到達西域,是與西域為鄰的。西域在漢武帝以前,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崛起之後,一直掌控在匈奴手中,加上河套地區,成為匈奴不斷入侵中原的據點。
為了抵禦進攻,西漢一直在長城駐紮有屯田軍,在王莽新朝時期,嚴尤將戍邊將士的開銷,大體估算了一下。
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食,用糒(乾糧)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牛又當自齎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滷,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
這還沒有涉及到到文景兩帝的鼓勵為戍邊將士運送軍糧而特別設立的政策。凡運糧到邊防就給爵位,爵位的高低視運糧的多寡而定。可見,維持邊防,耗費之大。
劉邦時期自然更加不堪,剛剛結束十數年的戰爭,根本無法大規模調運民力修建長城以及維持戍邊將士的口糧。(屯田只是輔助和補充而已。)
到了漢武帝時期,糧食和士兵以及運輸已經不是主要的困難,穩固西域與河套以及三輔地區,持續削弱和打擊匈奴,才是當時的主要問題。
長城以及西域四郡便應運而生。
其實,打仗真的是一場兩敗俱傷的做法。建造長城進行防禦,也無法完全抵擋匈奴等遊牧民族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斷南下劫掠和燒殺,直至漢宣帝時期歷經數代人近二百年的時間,才將局面暫時穩定下來,可依然還要在長城南北駐軍,抵抗北匈奴,在西域設立都護府,抵擋西羌。
回覆列表
因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力足以保證他修建長城,而劉邦時期是了個百廢待興的時代,難以支撐修建長城的花銷,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有能力修建長城。並且,漢武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
第二, 在邊疆修建長城可能透過移民在邊疆地區進行屯戍和屯田,即保證了邊疆的安穩,同時也促進了邊疆經濟的發展。
第三,對待匈奴戰爭雖然當前勝利了,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並且也不是一個長久的辦法 ,因為匈奴人只是暫時的失敗,肯定還會捲土重來。有了長城的保障,可以阻擋一段時間,使國家有時間調集部署軍隊進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