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路的頑童

    明朝滅亡的原因太的

    1.明朝分封的那些王爺,還有讀書人,官商勾結的,這些加起來

    造成了土地被霸佔,而且還是不用交稅的,百姓地都沒得種

    2.天災,這個時代剛好處在小冰河時期,而且時間持續很長,到清初才好點

    3.明朝的皇帝太奇葩,一個比一個神

    4.官員結黨嚴重,處理國事還比不上彈劾對手,競爭遠比國家重要,家族比

    一切重要,為的不是國家,是自已家族。

    5.海禁,你說封了就封了吧,關鍵是南方官商有權有勢的都在跑海賺錢

    6.商人,這是最沒低限的一個群體,商人無國家,對這種群體居然不收稅,

    不過這不怪明朝,因為古代都這樣,但商人資敵,作內應賣情報,放現在

    就是帶路黨

    7.明朝後期戰爭太多,邊境戰爭,加上這個時代明朝君王都是有骨氣的人

    ,把底子打空了。不過這點 我到是蠻欣賞的 ,再窮也要幹

    8.軍隊,連流民都 打不過的軍隊,這還是軍隊嗎,不過主要還是軍費不到位

    加上明朝有個奇葩制度,太監監軍,文人掌兵···不說了 都是不會打架的

    9.明朝國家沒錢,雖然官員,商人都有錢·····

    10.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草原出了個雄主

  • 2 # 半畝仙客

    肯定有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可能像你說的一樣,外部原因就是清兵入侵。

    明朝後期,朝廷內部的矛盾日益增加,嚴重的財政赤字,日益做大的宦官集團,官員貪腐問題,還有好幾位皇帝常年不上朝或者是將朝政交付於宦官。當然,在崇禎年間,宦官的事情差不多得到了解決,以魏忠賢為代表的太監集團被消滅。崇禎皇帝算勤勉,沒有過怠政的現象。東林黨,這個問題變得很微妙。曾經魏忠賢當政的時候,禍害過東林黨。東林黨一眾文人,死的死,傷的傷。崇禎消滅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人又起來了,但是此東林黨非彼東林黨,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不一樣了。以前的東林黨死忠朝廷,而崇禎時期的東林黨,他們頂著東林黨的名頭,實際上和那些貪官汙吏沒有什麼區別,為國家效忠也是口號了。但是崇禎時期,財政赤字更加嚴重,官員日益腐敗,前方戰事吃緊,崇禎皇帝讓他們捐錢出來為戰事作貢獻,但朝臣們一個個都哭窮。可是他們都有錢,李自成進京之後,嚴刑拷打,這些官員進風,刮出了7000多萬兩白銀,由此可見,這些朝臣的貪汙腐敗。當然明朝滅亡也有崇禎自己的責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甚至明朝滅亡之後,崇禎皇帝還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朝臣身上。這些都是明朝滅亡的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就是女真族的崛起和農民起義。明朝是農民起義最多的一個朝代,我不太清楚為什麼。其實努爾哈赤在萬曆皇帝當政期間,就已經逐步顯露出頭角。當然這個懶散的皇帝並沒有注意這個外族人,看著努爾哈赤一步一步地吞併女真幾個部落,逐漸強大,也沒怎麼制止。至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當時皇帝也沒有在意,但後來李自成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了明朝滅亡。

    其實也不能怪崇禎帝和別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能堅持到400年以上的王朝,少之又少。這一切都是遵循著歷史的發展。

  • 3 # 青史回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經過幾天的攻城之後,終於攻破了大明國都北京城,曾經的大明王朝的主人,崇禎帝朱由檢,在心灰意冷之下,顫顫巍巍走向了煤山,帶著遺憾自縊身亡。這宣告著朱元璋建立的二百七十六年的明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而關於明朝滅亡真正的原因,至今還是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閹患,有人認為是東林黨爭,也有人認為是明末的農民起義,那麼哪種是最有說服力呢?

    我認為是農民起義。

    先給大家看一下明末時期流傳的一首民謠,相信會找到答案。

    “老天爺,你年紀大,耳又聾來眼又花。老天爺,你年紀大,你看不見人來聽不見話。殺人放火的享受榮華富貴,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殺人放火的享受榮華富貴,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你塌了罷!你塌了罷!”

    足見當時的底層百姓對明朝政府的怨恨之深。所以說為何李自成那麼輕鬆攻下了北京城,因為百姓對明朝政府已經徹底失去了希望。試想,連生存都無法保證,他們還會擁護明政府嗎?

    如果明朝政府稍微積極一點,表面上,明朝政府是在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外有女真的威脅夾擊下滅亡,但其實就以滿清區區數十萬人口,十來萬兵力,又或者是幾百萬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軍,是沒可能一舉推翻龐大的明帝國的。一切都是明朝政府的咎由自取!

    但是我並不是說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只有農民起義,只不過它是直接原因,更深層次原因那就比較多了。

    首先是皇權的空前加強,如果皇帝是雄才偉略的,那還好,如果是庸碌之主,那就給大明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受牽制的皇權必然會走向腐敗和滅亡,因為他代表了國家的走向,一旦走錯,那就是滅頂之災。其次,宦官專權,也就是閹患。雖然說在崇禎初年,將魏忠賢一黨徹底地剿除了,但閹患的影響卻沒根除。近百年的宮中閹患使得朝廷烏煙瘴氣。試想由太監掌權,首先在道義是不支援的,憑啥讓那些重臣聽命於一個太監,所以鬥爭就在無形之中展開了,逐漸蔓延到了民間。在明中期,鬥爭不僅擴大了整個官僚系統,拉幫結派,清除政敵,而且連平民百姓都不能免禍,得罪了閹黨,那就是抄家滅門。

    氣數將盡,國力衰弱,天災人禍下,勢必官逼民反。政府欺壓百姓,搞得人都活不下去,起義是必然的。雖然崇禎勤政,但明朝早已病入膏肓,他也無力迴天,只能看著百年時間積攢下來的“疾病”爆發,裡外夾擊之下,他只能選擇自縊。或許在他死的一刻,後悔生在了帝王家吧!

  • 4 # 我們的領地

    在下認為大明的滅亡其本質就是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文官系統透過科舉輕易掌握了國家政權,文官充斥中央和地方各個領域,由於小資產階級的不成熟,對國家利益的認識過於狹隘,導致它們只想國家政權為其所代表的階層服務,而從不肯為整個政權添磚加瓦,直至政權垮塌崩潰。

    需要說明的是,明朝特別是明末的大部分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有爭議的,這當然“得益於”明朝文官的意識形態、滿清御用文人刻意抹黑、今日滿遺的接力,個人翻閱大量民間、海外史料和地方史志,認為明朝歷史如果不從皇權與文官鬥爭還有財政角度去看是看不懂的,最後只能以臉譜化的“皇帝昏庸懶惰”來解釋,而這種解釋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自唐大面積科舉選官以來,文官逐步充斥朝堂,特別是宋明。宋朝的皇帝可以以高薪讓文官效忠於朝廷,而明朝文官的俸祿在整個帝國時代是相對較低的,太祖朝以剛猛治國,稍有不慎即嚴酷壓制。成祖為登基又殺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寒了文官的心,從此文官們只考慮自己的歷史名聲和個人利益(除少數類似王守仁、于謙的)。且明朝言官實在太多太過活躍,五品以下言官上書罵皇帝的事貫穿整個王朝,受到大的懲罰鳳毛麟角。又在英宗朝土木事變以來,勳貴武將被一網打盡,文官獨掌大權(宦官只是皇權衰弱後的反彈,依附於皇權,不能獨自對抗文官),朝廷內沒有對手後文官內部鬥爭又愈演愈烈,最後到了不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的程度(因為文官們都有一個意識,外鬥失敗大不了換個髮型服飾還可以繼續做官,內鬥失敗就萬劫不復了)。

    另外在衛所制度的初期,明朝的百萬大軍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為此,朱元璋十分得意,高興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但是,任何好的政策,只要監督不力,也都會荒廢,最終失去它的效用。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衛所,到了明朝末年已經無法給士兵發軍餉了,軍餉都需要靠朝廷進行支援,即便如此,也出現了很多拖欠軍餉、士兵譁變的現象。糧餉無法保障,軍隊的戰鬥力自然無法保障,明初太祖成祖時期,國家百廢待興,還時不時主動發動超過50萬人的大戰,同時兩祖還各自興建一座都城(成祖還興建武當山,6下西洋),都沒有聽說國家財政拮据,到崇禎朝,供應10幾萬人的糧餉都力有不逮,難道經過兩個半世紀的發展,國家經濟還倒退了不成?顯然沒這麼簡單。

    明朝的稅收比例在整個帝國時代算是比較低的(是的,你沒看錯),中央財政一直捉襟見肘,只有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後,短期內確實明顯增加了戶部收入,但這是在增加農民負擔的基礎上實現的(自此流民逐步增多,當然還有天災的因素),且進一步加快了財富向商業領域集中的步伐。這些對江南農民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但對華北西北農民來說,就有點承受不起了。明朝中後期江南工商礦業已經比較發達,尤其沿海海外貿易者,更是富可敵國,由於太祖的商業保護政策,工商礦業基本就是放任發展(記得有一年整個浙江省的茶稅只收了6兩銀子),這些人完全沒有承擔國家義務的意識(晉商在滿清的興起過程中甚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後萬曆三大徵耗盡了帝國的財賦和精銳,衛所制全面崩潰,組建新軍又需要大量的糧餉(衛所制軍隊自給自足),薩爾滸之戰文官統帥迂腐指揮導致全軍覆沒,產生大量潰兵,潰兵與流民結合發動軍事叛亂,進一步加深中央財政壓力,大明就在文官內鬥、內部叛亂、財政危機、外敵入侵的惡性迴圈中崩潰。

    以上這些僅僅是個人見解,當然有些網友一貫喜歡拿藩王宗室還有崇禎的昏招說事,個人理解這些都是技術性問題。說明朝宗室人數超百萬是人云亦云,事實上應該遠沒有那麼多,這裡不展開講,免得有些人揪住這點謾罵,本人建議有興趣的朋友查下,就是明朝藩王皇莊在嘉靖初年就收歸戶部,藩王宗室只靠地方政府提供的賦稅生活(最受寵的福王,1617年湖廣只承擔福王府3659兩的銀子,網上有文獻可查,這點費用多嗎?)。至於崇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殺袁崇煥上,個人認為,袁崇煥在薊遼任上昏招迭出(出昏招的不是崇禎,是袁崇煥,袁在滿清發展的瓶頸時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然賬算在崇禎頭上也不算錯),殺袁放袁並不是崇禎一個人能決定的。

    總之個人認為,明朝的病根不是殺一兩個將領,更不是養多少閒人,而是文官系統對國家政權認識的淡漠,以及衛所制崩潰和中央財政政策的僵化。

    當然,此為個人淺見,本人一再宣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觀,也有若干有名的學者論述過明朝的滅亡原因,爭論從明滅那天就沒有停止過,有不同看法實屬正常,大家各自保留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里香烤鴨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