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5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小迷弟

    個人認為解釋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怪、力、亂為一個方面,神為一個方面。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很多人將其解釋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我認為有些不妥。雖然孔子是我們公認的聖人,但將這裡的“子”用以特指為孔子,還是有些欠缺。

    我們都知道,子在古漢語裡有這樣一種解釋,是為“老師的敬稱”,一般也可用以代指老師。

    這樣,也就引出了我所謂的兩個方面。

    怪、力、亂

    怪異、勇力、叛亂,是為人師者不該去談論的,或者說這些東西是為人師者不該去給學生去引導的,因為這些東西很大程度上並不利於教化,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而老師又是人類的工程師,如果去傳揚怪、力、亂事件,豈不是與自己的本職相背?

    怪和亂有不利教化的因素都好理解,可能有些人將勇力看做是正面的,認為該去發揚。誠然,見義勇為不管是在什麼時代都是應該被傳頌的好事,但是世間還有這樣的“”,叫做“仗勢欺人”、“以力壓人”,這就是師者們應該去絕滅的東西了。

    神即為鬼神,也是為人師者所不該談論的,其實在孔子的那個時代,主張不談鬼神大概不會是因為社會形態的原因,當時的人大多都信鬼神,甚至提倡信鬼神,但是有一點,他們一定都沒有見過鬼神。

    因為這個鬼神無人見過,那麼鬼神之事就成為一種道聽途說,沒人知道對錯的事情,再引申的廣泛一點,鬼神之事可當做“不嚴謹”的一類事來看待,這樣的知識點,為人師者不該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 2 # 太炎論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說: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悖亂、鬼神這四樣事情。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觀察他是怎樣去做的,還要看他做這件事時是怎樣的心情。那麼這個人怎麼隱藏得住呢?――《論語,為政》那麼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呢?首先要對孔子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然後才能知道他為什麼不語“怪力亂神”。下面我們看看孔子有關怪力亂神的論斷:

    1、在《論語.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意思是孔子在祭祀祖先、神祇時,好像那些祖先、那些神靈真的在那裡。他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而讓人代祭,那祭了跟不祭一樣。”

    從孔子這句話裡面,可以得知孔子對鬼神是非常敬畏的、也是非常虔誠的。

    2、在《論語述而》第十三章,子之所慎:“齊、戰、疾”。意思是說:“孔子小心謹慎對待的事有三件:一是齋戒,二是戰爭,三是疾病。”

    那麼,孔子為什麼謹慎對待“齊、戰、疾”這三件事呢?因為這三件事都有危險、又都有不可預測性。齋之不慎則無敬,為禮不敬也;因為孔子對鬼神有敬畏之心;戰之不慎則失仁,好戰為禍也;因為戰爭是要死人的,而且是不可測、不可控;疾之不慎則丟命,性命不保也。況且人們對待疾病一直都沒有絕對的控制能力。所以聖人才小心謹慎對待齊、戰、疾這三件事。

    3、《論語.述而》第三十五章,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誺》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也禱久矣。”

    意思是:孔子病情加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問:“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誺》文上寫道:‘替你向天神地神禱告’。”孔子說:“我早就祈禱過了。”

    有關孔子對鬼神的論述,在《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等儒家經典裡面皆有論述。

    從以上片段可以得出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那麼又怎麼會子不語怪力亂神呢?在《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其意思是說:致力於老百姓稱道的合適的事情,尊敬鬼神而遠離他,這樣才算是聰明。

    孔子是個思想家,但是,他思考的事物有範圍、有侷限,他只思考政治哲學、人際倫理。而神並不是現實存在的,是一種玄乎其玄、虛無縹緲的事物,孔子認為,敬鬼神可以,但不要把全部心思放在鬼神身上。

    4、如何理解怪、力、亂、神?

    怪:奇異,怪誕(離奇古怪);妖魔鬼怪等。我們可以理解為“妖魔古怪”;力,指力量、暴力、武力等;亂,沒有秩序、任意隨便、敗常亂俗、叛亂等。神,鬼神。

    我們知道聖人是以德治國,講的是仁政、是禮治、是現世社會中的一種王道秩序。而怪力亂神是與仁政禮治、禮義廉恥背道而馳的,

    在《論語.八佾》二十五章,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是傳說上古舜帝時的樂曲名,是歌頌舜的樂曲,舜帝是靠禪讓得到了江山,所以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而,《武》是歌頌周武王的樂曲,然周武王伐紂是靠武力奪得江山,所以孔子不贊成用武力得到江山,才說《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為政》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用政令來管理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百姓只能暫時地免於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禮教來制約他們,百姓便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能自己糾正錯誤。”在這一章裡也同樣顯示出孔子重德輕罰,反對使用武力的德治思想。

    孔子向來以治為要,反對沒有秩序。他要求人們要“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要建立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而怪力亂神是和這個理想社會格格不入的,這可能就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原因吧。

  • 3 # 霜華滿袖1

    重點說“神”。

    中國傳統思想的深刻與辯證,是遠超同時代的世界其他思想體系的。儒道同源,都源自對天道的理解、闡述和引申應用。

    天地萬物與人一樣,是在天道的規則之下自然存在的,也一樣是在各自被賦予的本分之內迴圈生滅的。道家強調人迴歸本分,順應天道。而儒家結合社會發展與人性膨脹,參照天道制定了單獨規範人和社會的“人道”。不管二者差距如何,都是從本質上否認所謂的超自然現象存在的。

    但周代畢竟脫離矇昧不遠,不獨周人,天下各中國人也無法完全放棄鬼神思想,作為社會主流的儒家,也不能完全否定鬼神存在,而只是選擇不講。

    可惜到了漢代,為了求得生存發展,以董仲舒為首的儒生,把儒家降格為儒術,把一堆亂七八糟的神話迷信摻雜進來,成為維護皇權的工具。而道家更是直接從高階的哲學變成了鬼神充斥的道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至於怪異、勇力、變亂,則是因為其中有太多反常,太多超出常人理解的天道自然,不但難以對普通人說明白,更容易引起更多困惑,所以孔子也不多做闡述。

  • 4 # Mr張先森說

    “子不語怪力亂神”一句,歷來都斷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被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其實頗有可議。   

    原文是: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之,筆者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亦即“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

  • 5 # 禪師了了

    所謂子,君子也。君為何物?天君,地君、國君,君主,君父、君丞者如是。子又何屬?孩子、兒子、孫子、子侄、子女、子屬如是。怪力亂神何者?無天無地無君無父,唯我獨尊、怪而無常,恃強自居,神奇難當。如此怪力亂神,何來君臣父子之序?子不語,自是要維護秩序,其居心豈不昭然若揭!

  • 6 # 使用者1906964062372

    神是信仰,是對正道的信仰。

    不怪力亂神,意思說,比如你出去算命,那個人說,你放點血,就可以怎麼樣,或者給點錢就怎麼樣,就有什麼天神幫忙,鬼怪幫忙之類,這是偏道,不是鼓勵人從正途去獲得東西。

    還有,最高形式的善,是作為人的良知,不是有神,沒有神,沒有神的懲罰,你就不當好人嗎。人應該把神當成道,而不是怕神的懲罰才去行道。用一種作為人的良知開啟道的路,比用神來開啟,我覺得更接近真善。

  • 7 # 雅少慕傾城

    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能夠保證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的人間制度 我們看慣了好人倒黴和惡人得勢 所謂抬頭三尺有神明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這些話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 絕不同於現在的說笑 這種神祕的威脅是永遠無法證實 也永遠無法打消的 你可以不信 但是又不敢完全不信

  • 8 # 建良說

    這句話不要以單純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否則很容易理解偏頗。孔子的意思是不要把任何事情全部訴諸於鬼神,能靠人力去做的,不要總想著敬鬼神拜鬼神,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成這件事情。孔子不一定不信鬼神,從這一句話裡面不能體現出孔子不信鬼神。

  • 9 # 靜說賢論

    中國古人是泛神論信仰,鬼神是什麼?人死為鬼,鬼就是死去的先輩;神就是天神,敬鬼神也就是“敬天法祖”。孔子很少談論怪力亂神,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一方面要敬,一方面卻要遠之?因為如果人民沉迷於敬畏之中,凡事要問鬼神、等待鬼神發號施令,那麼就會神神叨叨,不事生產,農業也就會荒廢。如此以來,與其說是敬畏鬼神,不如說是一種迷信。

    總之,過多的關注玄而又玄之事,就會妨礙到對現實人生的關注,這也是孔子不怎麼談奇說怪、議論鬼神之事的原因所在。

  • 10 # 大灣區音樂臺

    可以看成儒家修身治學之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一般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而《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因此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為:孔子教育弟子們,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為鬼神所制。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修行準則。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張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則主。

  • 11 # 國學園

    《論語·述而》記載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我們也知道,儒家是非常講究祭祀的,既然孔子主張祭拜已經死去的人,那麼,孔子是不是就相信鬼神呢?孔子對待鬼神的基本態度,就是不去談論和討論,換句話說,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其中蘊含著孔子偉大的智慧。

    一、孔子對鬼神有無的問題,體現在他“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八佾》)的態度上。前後有三位孔子的學生,問過孔子有關鬼神的問題。

    01子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子路問:“怎麼侍奉鬼神呢?”孔子說:“活人還沒能服侍好,怎麼就去服侍鬼神呢?”子路又問:“我想再斗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又說:“生的道理還沒弄明白,怎麼能弄懂死呢?”。孔子採取了避而不答的策略。孔子為什麼要回避這個問題呢?是孔子對這個問題沒有思考過,還是說孔子對鬼神半信半疑呢?

    02子貢。子貢問於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將無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賜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孔子家語·致思》)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人死之後,是有知覺呢,還是沒知覺呢?”孔子說:“我想說死人有知覺,卻擔心孝順子孫傷害自己的生命去追隨死者;我想說死人沒有知覺,又擔心不孝子孫遺棄親人而不埋葬。子貢啊,你想知道人死後有沒有知覺,這不是現在要著急解決的問題,以後你自然會知道。”

    孔子的意思是,不管是說人死後有沒有知覺,也就是承認有沒有鬼神,對現實的社會都是沒有好處的。孔子給子貢的答案跟給子路的是一致的:迴避。不過在子貢這裡,孔子講了不談的社會效果的原因。

    03宰我。據《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記載:宰我:“我聽說過鬼神這兩個名詞,卻不知道它們是指什麼,想請教一下老師您。” 孔子:“人一生下來就有氣有魄,氣是人生命力充盈的表現;魄是鬼充盈的表現。人有生就有死,死後入土就叫做鬼;魂魄升到天上就是神。把鬼神合起來祭祀,這就是極致的教化。……教導人們追懷祖宗,不敢忘本。人們信服了這種鬼神祭祀,能夠很快地聽從教化。”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但並沒有重點談鬼神如何,而是要發揮鬼神在教化上的作用。孔子並不想因為鬼神之事,影響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別整天鬼呀神呀的,而是別太在意。但是在祭祀問題上要鄭重其事,祭祀祖先的時候,就當祖先的靈魂是存在的,祭拜神靈時,就當神靈是存在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可見,孔子對於鬼神的祭祀是很慎重的,即既要敬重鬼神又不迷信鬼神。孔子不談鬼神,是要淡化重視鬼神對現實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他又沒有否定鬼神的存在,正是為了利用鬼神祭祀的作用來教化民風,導人向善。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與其說是承認存在超越六合之外的神祕力量,不如說是為了發揮鬼神的教化作用,重視它的文化功能。鬼神的教化作用要通過對鬼神祭祀來實現,孔子沒有強調鬼神的神祕力量,但非常重視鬼神祭祀。可見,孔子對於鬼神問題的看法是非常高明的。

    但孔子不贊成三種不當祭祀鬼神的行為。孔子非常重視鬼神祭祀的道德文化的教化作用,但孔子也知道,僅僅靠鬼神祭祀來教化民風是不夠的。孔子不贊成三種不當祭祀鬼神的行為:一沒有誠意的胡亂祭祀;二是借鬼神祭祀來贖罪的行為;三是過於迷信地祭祀鬼神

    二、孔子的鬼神觀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巨大影響。孔子的鬼神觀,是基於他對天地宇宙萬物觀察之後的結果,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採取“敬”“遠”的態度來對待,不僅沒有違背《易傳》中“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告誡。相反,他運用自己的理性去重建人文的自信,積極引導人們把關注的焦點回歸現實的人與事,並試圖以此來重構社會倫理秩序,將人從鬼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第一次實現了“以人為本”

    同時,孔子的鬼神觀,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化宗教文化為人文文化的思想變革,從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孔子這一鬼神觀對後世的影響來看,最大的貢獻就是帶來了“中國文化的早熟”,中中國人沒有像西方那樣走向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或者教權、政權之間的相互鬥爭給社會安定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如西方的宗教戰爭、中世紀神學的黑暗等等。

    以孔子和《論語》為代表的中國主要思想家們,將生活的中心由神拉回到人間,即便中國出現了漢朝的“讖緯之學”,也有如道教、佛教在中國的誕生與傳播,但是每當宗教勢力試圖凌駕於人類理性文明之上時,儒家知識分子都會站出來,高揚人文主義的旗幟,如韓愈的《諫迎佛骨表》、王陽明的“非道”、“非佛”論等,都確保了中國社會一直處於現實理性的框架內 。

  • 12 # 蜃海樓

    “子不語怪力亂神”

    出自《論語·述而》

    含義是,不以正道在心要為鬼神所制

    《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如下,

    “子不語怪力亂神”,白話一般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而《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為:孔子教育弟子,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常存正道在心。如果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為鬼神所制。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修行準則。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張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則主。

    釋意

    夫子教育弟子們,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為鬼神所制。

    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個道理。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修行準則。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張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則主。

    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術,是要人們明白道術神通終究只是悟道過程中的副產品,不可沉迷。世間邪正相依,唯有正念正心,正道長存,才能不墮入旁門左道。流於鬼怪邪見,迷失人之本來面目。

    故曰:子不語怪力亂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麗熱巴半年演員榜第一,三生三世枕上書30億播放,愛情觸手可得收視率不到0.6這是頂流的排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