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牛仔故事

    漢武帝採用董仲舒建議,獨尊儒家學說之後,將其它百家的學說都罷黜了。這樣一來,給漢皇朝的影響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方面,獨尊儒術的結果,進一步鞏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朝廷對人民的統治,國家也採取許多措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勢力範圍也對外擴大了許多。尤其從此後,歷代皇朝將儒家都抬到很高地位,成了治理國家的主要理論學說。另一方面,這樣獨尊儒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因為獨尊儒家,其它百家受到限制打壓,思想被鉗制,後來的發展就大受影響。而社會需要的是多元思維,這就好比生活需要多種食物,儒家提供的只是一種好吃的肉食,但人們光吃肉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吃多種蔬菜、水果和糧食等等,才能滿足營養需求。道家、法家、釋家、墨家、農家、雜家等等的理論,就好比這些不同的蔬菜、糧食等食物。能補充單純肉食營養的不足。或者還有一比,儒家好比一支鮮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春滿園。

    總之,歷史上的獨尊儒術,讓儒家成了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但同時也壓制和排斥了其它各家學說的發展,這對後來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也較大。漢武帝時期雖然出現了很強盛的局面,但晚期因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也留下了不少汙點。後來的皇帝不能突破思想的禁錮,繼續以獨尊儒術來治理國家,沒有多的創新措施治國,取不得大的成就,當然也就顯得平庸的皇帝為多了。

  • 2 # 太白遺風丶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黃老之學的內容,以及其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漢初奉行黃老思想,主張無為,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國力,因為當時經歷多年戰亂,國力空虛,黃老之學正好適應了當時人們厭惡暴政,渴望寧靜安定的願望。

    但是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漢朝國力已經大大增強,為“有為”提供了基礎,黃老之學並不適合帝國體制的中央集權化傾向,在大有作為的時代,黃老之學必然要退出,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然成為當時的最佳選擇。

    邏輯不要搞錯,是獨尊儒術後漢才盛極的,儒是時代的需要,秦始皇以法治國,統一之後國家矛盾重重,扶蘇重儒如果扶蘇繼位,秦不會二世而亡。由於秦朝的迅速崩壞,取代的漢朝吸取了秦的教訓,要尋找一條不同於秦的道路。黃老之學名字就可以知道黃帝和老子,老子是道家的,黃帝則是儒道共尊的。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擺脫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后的影響,尋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體的治國之道,需要尋求一種哲學體系來支撐。其實,就思想體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並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學說積極入世、接受並順應歷史前進的現實態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適宜用來治理國家。

    另外很多人批儒批的其實是宋明推崇的程朱理學而不是孔子的儒學。

  • 3 # 星途史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它都是一把雙刃劍,漢朝盛極而衰也就正常了。

    漢武帝在文景二帝的鋪墊下不負眾望,帶領漢朝進入前所未有的盛世,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使漢朝的江山更加穩固。

    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獨尊儒術後朝堂之上只允許有一個聲音出來,其他的都是錯的。漢武帝的做法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在皇帝本來就是至高無上的年代讓自己說的話幾乎無人敢出言反對,而後期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這種社會的絕對"穩定"也讓後世的皇帝多碌碌無為,毫無進取之心。

  • 4 # 花近高樓1

    漢武帝去世後,西漢政權的快速衰退,和獨尊儒術沒有太大的關係。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來的,在漢武帝時期被奉為圭臬。主要原因是為了修正文帝、景帝時期奉行的無為而治。這種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雖然有利於恢復經濟,增加人口,但也削弱了皇權在普通百姓中的影響力。

    漢武帝勵精圖治,首先要改變的傳統的管理模式,增加皇權的影響力,董仲舒提出來的“獨尊儒術”恰好和漢武帝的需求不謀而合。

    其實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也只是借用了儒家的空殼而已。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有教無類,唯才是舉。

    而董仲舒強調的是皇權受命於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表面上提倡“德治天下”,內在卻是法家的治國理念:法治天下,三綱五常。其理念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的初衷。

    董仲舒用獨尊儒術做註腳,使皇權變得神聖不可冒犯。漢武帝得以大權獨攬,才開始大規模的征戰四方。

    漢武帝去世後西漢政權急劇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漢武帝用人不當造成的。雖然他把整個天下都視為個人財產,但選拔人才時不能做到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

    他的親信中雖然不乏衛青、霍去病這樣代不世出的天才將領,但也有李廣利這樣不成器的蠢才。

    漢武帝殺伐果斷,做事冷酷無情。因為巫蠱之禍,差立多年的太子也因為恐懼自盡。

    以至於漢武帝死後,只能讓一個七歲的孩童登上皇位。主少國疑,大權旁落。從霍光到王莽莫不如此,外戚牢牢的把控著西漢政權,廢立皇帝全憑他們一己所好。

    皇族內部矛盾重重,爭權逐利,無暇顧及國家治理,國力急劇衰退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 5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廢除原秦朝禁書政策,各學派思想逐漸恢復,尤以儒家、道家兩派為盛。漢朝初期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政策,恩威並施的道家思想。由於建國初定未穩,為了鞏固江山社稷和朝局穩定,急需大一統的思想標準。但是歷史程序隨著國家的不斷髮展,到漢武帝時期,各類學者各自為派,沒有統一的思想標準。

    漢武帝即位後,權臣衛綰、田蚡、竇嬰等主張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尊崇儒術,貶抑法家。但是好黃老政策的竇太后力加反對,藉故把鼓吹儒學的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治罪,儒家勢力暫時受到打擊。

    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應“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建元六年竇太后去世,儒生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應“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只採用儒家思想的觀點,但凡入仕途者必須精通儒家學術,漢武帝表示贊同後,儒家逐漸成為政權的核心思想以及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史學家稱為“獨尊儒術”。

    在歷經文景之治後,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家強盛,史稱漢武盛世,但由於連年對匈奴的征戰導致國力削弱,民不聊生,因此在經歷巫蠱之亂後,漢武帝進行了深刻反思,頒佈輪臺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錯,宣佈恢復休養生息的國策。在經過漢昭帝和漢宣帝的勵精圖治,國力有所恢復,又出現了興盛的局面,史稱昭宣中興。但是在漢宣帝之後,西漢王朝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衰敗,直到王莽篡奪了漢朝的江山,西漢正式滅亡。

    漢朝曾經是那麼的強大,為什麼最後還是滅亡了?

    1、朝廷內宦官專權,國家權利逐漸削弱,各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皇帝年紀幼小,軟弱昏庸,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私有化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地,苛政雜稅眾多;

    4、地主豪強勢力過於強大,後期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5、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直接推動東漢政權走向滅亡。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佈滅亡,整個漢朝歷經426年。

  • 6 # 隨珠和壁

    但凡王朝,開國之初君王相對了解民情。

    漢武帝之後君王都不強是事實,但跟尊儒關係不大。漢武末年已經停止征伐,存蓄民力。國庫花光了。之後的子孫還債。而且,漢武帝死後,漢中央政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動盪期。

    對於漢這個大一統之後第一個存續了幾個世紀的王朝來說,尊法,尊儒,亦或黃老都是頂層設計,會影響中央政權人事。對於一個農業國,小冰河期對於氣候的影響是致命的。老百姓面對連年的天災,沉重的賦稅,亂起四方。覆滅也是正常的。如果非要追究儒術的作用,對於統治也是正面的。

  • 7 # 命犯沒桃花

    從來就沒有僅靠一套學說就能長治久安的。儒家做不到,法家也不行,道家也一樣。

    亂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調整管理。亂世時人人食不果腹朝不保夕,所以要用重刑用法家方式強制維護社會秩序,但如果到了和平年代,再用重典就會人人自危官逼民反。

    建國初期或戰亂剛止,由於全國都被破壞得差不多了,百廢待興,這時候就應該用道家的無為而治方式,讓社會根據自身需要自由發展,達成供需平衡。但如果一直無為,隨著社會發展,資源就會慢慢集中都極少數人手中,類似市場經濟出現的寡頭壟斷,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農民活不下去了就會造反。

    盛世時期,國富民強就更適合用儒家學說進行道德建設,勸人忠孝勸富為善,如果人人道德高尚則社會清平,達到長治久安。但會人人都道德高尚嗎?那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看著很美好,但能有高尚道德的人沒幾個。勸人為善自己作惡者居多,所以儒家思想就演變成了愚民思想。

    其實儒家是有君臣父子的階級思想,但他們也有民貴君輕的思想。孔孟之道無論對男女君臣或對其它學說的觀念都還是相當平等的。只不過程朱理學之後才將男尊女卑三綱五常之些思想用來愚民洗腦,這時候的儒術與孔孟思想已經相差很遠了。

    王朝跟世間萬物一樣,都會有成長期高峰期衰退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就會慢慢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資源越來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當達到極值時,就需要進行資源重新分配,這就要靠技術革命或變法改革甚至戰爭來進行。科技革命或變法成功的就是中興,用戰爭分配的就是衰退,這個與儒術無關,只與資源分配有關。

    而將皇帝多庸碌的罪名也扣到儒術上就更好笑了。儒術說的君臣父子,明說君高於臣,在歷史上卻出現眾多權臣,這是說這些皇帝被儒術教成懼怕大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鍵時刻連得9分,保羅受傷後,哈登強勢戰勝馬刺,主場球迷大呼MVP,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