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與軒

    問題過於廣泛。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很多。也不知提問者是僅僅愛好還是想深研歷史,這裡列舉例舉幾位近現代比較著名的歷史學家,僅供參考。

    錢穆(1895年-1990年),代表作《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等

    錢穆的史學思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文化的內在動力”的作用,也就是歷史發展的內在理路。在研究一個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能單純將目光侷限在社會變化的層面,仍要注意文化層面的影響。比如我們在研究東漢光武政權的建立時,透過比較,看出當時並立群雄中,最注重文化發展和任用士大夫的就是漢光武帝。除去社會經濟層面,文化發展一樣在左右著歷史程序的進步。這些觀點的發源,都來源於注重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錢穆老師。而這種思想文化內在動力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在中國大陸這個被唯物史觀統治的地區,最迫切需求的東西。

    陳寅恪(1890年—1969年),代表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陳寅恪先生是集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陳寅恪的專長在於中古史,也就是魏晉隋唐這段時間的歷史,這是他研究比較用功,而且有所成就的領域。

    余英時,代表作《朱熹的歷史世界》,《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歷史與思想》等黃仁宇(1918年-2000年),代表作《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

    余英時先生弟子。"大歷史"觀的提出者、黃仁宇先生開創了一種新型的歷史隨筆,用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謹嚴的學識和博通的史觀熔於一爐,遂使學術著作頓成大眾的精神美食。在《萬曆十五年》中黃先生開篇說:"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惟其如此,才不是業餘愛好者專注於"大事"的獵奇眼光,方能透過看似平靜的歷史海面,探詢傳統文化的大陸架如何突降為海床,辨析歷史劫波如何起於青萍之末。

    傅斯年(1896年—1950年),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第一卷)、《性命古訓辨證》等

    傅斯年,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曾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提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其人文思想對後來的歷史研究指出了一條鮮明的道路,其部分的思想言論到現在有些都是先進的。傅斯年是一個感性與理性人格雙重並存的人,也有人說只是偽君子,但是其人文品質是不會磨滅的。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1889年-1975年)主要著作有《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展望21世紀》等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湯因比也直言不諱地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國文明將一統世界!

    另外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裡阿諾斯(1913年-2004年3月23日)所著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裡阿諾斯本人在“致讀者”中有這樣的表述:“每個時代都書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書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節奏成指數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並給出新的答案的新歷史“。這樣的一本歷史著作,大概也是時代的最好註腳。

    以上

  • 2 # 地下文物看歷史

    這個太多了,但我覺得你要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話,最應該讀的就是前四史。即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這也是做歷史必讀的書。無論做什麼方向的歷史,這4本書都要了解。如果是做先秦秦漢史,這4本書是要精讀的。

  • 3 # 南嶺說史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春秋左傳》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記》

    班彪(3年~54年),中國東漢史學家,班固之父。

    班固(32年~92年),《漢書》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志》

    常璩(大約291年~361年),《華陽國志》

    范曄(398年~445年),《後漢書》

    劉知幾(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鑑》

    鄭樵(1104年~1162年),《通志》

    洪邁(1123年~1202年),《容齋隨筆》

    周去非(1135年~1189年),《嶺外代答》

    趙汝適(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諸蕃志》

    馬端臨(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

    汪大淵(1311年~ 1350年),《島夷志略》

    李贄(1527~1602),《史綱評要》

    張燮(1574年~1640年),《東西洋考》

    顧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錄》、《肇域志》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讀通鑑論》

    王鳴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趙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記》

    錢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

    王韜(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裡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鑑胡注表微》

    顧頡剛(1893年~1980年),《古史辨》,“層累地造就古史”學說提出者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中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幹(1907年~2003年)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吳晗(1909年~1969年)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

    范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

    黎東方(1907年9月15日—1998年12月30日)《中國史之研究》、《中國上古史八論》、《西洋通史序論》、《中華民國簡》,長篇自傳《平凡的我》,以及他所獨創的“細說體”系列史書《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等,還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譯著。

    余英時(1930年—),著作等身,凡數十種,包括《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等。[1]

    陳兼(1952年—),《中國走向北韓戰爭之路》、《劍橋冷戰史·中國卷》、《毛澤東的中國與冷戰》

    黃仁宇(1918年——2000年),《萬曆十五年》、《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

    葉文心(1948年—)《上海百年風華》

    徐中約(1923年—2005年)《中國近代史》、《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

    何炳棣(1917年—),《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

    楊聯升(1914年—1990年),《國史探微》、《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升往來書札》

    許達然(1940年—)、《十八和十九世紀臺灣社會史論》、《臺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

    王國斌(R· Bin Wang),《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及歐洲經驗的侷限》

    唐德剛(1920年-2009年),《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晚清七十年》、 《袁氏當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培訓機構數學,外語名師好找,好的語文(作文)老師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