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習慣辦法84458
-
2 # 暫遠紅塵
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有匹夫之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能力拔泰山,但無遠慮近謀,又不識賢才,視韓信如庸人,又聽不進范增意見。這本英雄成大業之弊病,但若能認識不足再從諫如流,虛心學習,這一缺點還是可以彌補的,要命的是他還有婦人之仁,對敵人下不了狠心,犯了慈不掌兵的大忌,鴻門宴上不用范增之計錯失良機,基本上已為悲劇命運埋下伏筆,烏江自刎簡直是在劫難逃,與其說是冥冥天數,還不如說是性格使然。
跟一個聽不進忠言且沒有未來的領導,不如早早離開才好!范增離開項羽當是無奈無助甚至是絕望之極的決定!
-
3 # Mason洋
陳平獻計離間范增和項羽。項羽既然真的入計不信一直跟隨自己的亞父,從而逐漸消奪他的權利。范增大怒說:“天下的局勢已經定了,君王好自為之”。可見當時范增也心涼涼了認定項羽根本不可能奪取天下了。
-
4 # 挑燈看史
孫子兵法上有句話:“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范增離開項羽是因為計謀不為項羽所用,而張良一點小小的挑撥,就消弱自己的權力,而感到得勝無望做出來的無奈之舉。
天下權謀智計之士,都希望自己的計謀被運用,能夠輔助主公奪得天下做一翻事業,能夠青史留名。而范增的計謀多次得不到項羽的認可。在鴻蒙宴之前范增就對項羽說:“沛公在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之氣也。急擊勿失。”范增的意思是說,趕緊消滅劉邦這小子,不要讓他成為你奪取天下的障礙。但是項羽沒有采納,而是設宴款待劉邦,要聽取劉邦的解釋,結果在鴻蒙宴上,還是沒有聽取范增的建議,放走了六劉邦,錯失了大好時機,惹得范增大怒。范增當場把劉邦送到給他的玉斗摔在地上,並拔劍把玉斗吉破。破口說出:“庶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意思是劉邦一定會奪取項羽的天下,我們都將會成為劉邦的俘虜。
劉邦封為漢王之後,趁著項羽和田榮在齊地開戰的機會,出兵漢中平定三秦故地。從此漢王於項羽不停的開戰打了好幾年,最後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諸侯都背叛漢王投降項羽,漢之三年項羽奪取漢兵甬道,漢兵缺少糧食,就派人講和。項羽同意,而范增不同意,兩者間的意見較大,這時漢王用陳平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誤中奸計,收了范增的一部分權利,范增氣不過,也可能是,對奪取天下不在抱有期望,就向項羽請辭。項羽容易。范增就離開了項羽。范增離開項羽表面上看是中了陳平單位離間計,其實是他們倆長期意見不和,集累的矛盾使然。
范增離開項羽,在去彭城的路上病逝,此後項羽在軍事上失利。終在垓下大敗,後逃到烏江,因無臉再見江東父老,就在烏江自殺了,一代英雄項羽就因為沒有聽取范增的建議。而錯失天下,誠為可惜!
-
5 # 靜逸堂堂主
范增說過:”豎子不足與謀!“這句話不是對項伯說的,也不是對項莊說的,這話表面上罵他們,其實是在罵項羽,在范增眼裡項羽就是個缺乏智謀的毛頭小子,他早就看出了項羽的有勇無謀,卻遺憾自己未能早點脫身以投明主,站錯了位置,服飾錯了主人,這是一個謀士最大的遺憾。
范增出生於公元前277年,居鄛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他是項羽必不缺少的謀士,范增的一生也是很具有戲劇性的,范增在史書上的記載不多,最出名的事蹟就是鴻門宴。《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計。“范增是具有傳奇色彩人。跟隨項梁的時候,范增都已將近七十歲高齡了,這個時候的范增雄心壯志依舊不改,不得不讓人佩服。
范增早先追隨的是項梁,作為楚營之中的主要謀士,范增連續輔佐項家叔侄兩代,項梁死後,被項羽尊為”亞父“,受到極高的禮遇。就算是項羽在項梁去世後,對范增如何禮遇、客氣,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僅僅只是君王和臣子的關係,項羽對范增也不會百分百信任,他本來就是個多疑的人,遇到再優秀的人才都無法為自己用,這是項羽的悲哀。
按理說,項羽的實力和勢力都遠在劉邦之上,項羽出身名門,是名將項燕的後人,而劉邦不過是個市井無賴,究竟項強劉弱轉化為劉勝項敗的原因是什麼?要說箇中的原因,每個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其實細究,又會發現項羽敗陣是有理由的,而且顯而易見。劉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他自己在穿爭霸後,總結自己勝利的原因時說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一語道破劉邦、項羽之間的差距。項羽本就是自負的人,又不肯聽他人之言,一意孤行。更是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的實際情況,只知道以武力奪取天下,不用智謀,。既無自知之明,更無知人之明。
范增.jpg
當初為了給起義一個正當的名分,並讓起義能夠得到民眾支援,是范增提出立義帝的建議,項梁聽取了范增的意見,隨後項梁去世,范增的意見就逐漸不被項羽重視,在項羽眼裡,范增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謀士,他的建議固然重要,但是最終做決策的還是他西楚霸王。在之後的時間裡,范增算是逐漸看清了項羽的真面目,這樣一個君主,是根本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特別是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更是讓范增徹底失望。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失意項羽動手,但是項羽念及情義,遲遲不肯動手。見項羽不動手,范增便自己動手,他讓項莊舞劍,其意卻在沛公,最後被項伯阻止,且還在張良的掩護下,讓劉邦給逃脫了。眼看煮熟的鴨子就飛了,這事放在誰頭上,都會很生氣吧,見大勢已去,范增大怒,撥出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斗,明斥項莊實則是在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的這句話成為他憤怒的絕唱。那一夜,他開始由人生的巔峰走向谷底。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一心軟,又想要同意劉邦的請求,范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明確告訴項羽,再放過劉邦一定會後悔。其後,項羽與范增攻滎陽,這是個大好的逆轉機會,卻被劉邦施以反間計,搞得項羽猜忌范增,范增一怒之下告老回鄉,項羽同意了。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
信發出給項羽後沒多久,范增就在趕回家的途中因背疽發作而死在路上。除卻了功過是非、成王敗寇之外,范增七十多歲,身世浮沉,還在戰場、政壇飄搖,無所依靠,是一個可憐的老人,也是歷史的一個悲劇。
-
6 # 修心渡己
簡單的說,兩方面
1.對於范增來說,一方面受到了陳平離間計的挑撥,失去了信任,自己也對項羽奪得天下失去了信心。人一旦覺著沒有希望了,幹事也就力不從心了。從鴻門宴開始范增就覺得劉邦不可小覷,一直提醒項羽趁早把握機會滅了他,可項羽卻幾次三番的錯失良機,放虎歸山。再後來,劉邦身邊的謀士人才越來越多,一對比,此消彼長,范增心裡也預料到結局是什麼樣了。
另一方面就是范增年事已高,你想七十歲的人還能有多大的精氣神去出謀劃策爭天下?行軍打仗四處奔波,一把老骨頭怎麼受的了。 可是為什麼他還一直苦苦撐著呢?因為大才之人多自負,自認為不同凡響,能夠力挽狂瀾,傾覆天下。可惜最後還是得一走了之…
2.對於項羽來說,打戰無人能敵,有萬夫之勇,但有時優點也是缺點。這個缺點就是太過自信,不能聽從別人的建議。你看劉邦,事無大小,不是找張良就是找蕭何。但是范增呢,在項羽下面謀事,有好點子、好計策還得哄孩子一樣勸著,這怎麼行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亞父范增是項羽留給項羽的忠義之臣,范增善於謀劃,而且很有長遠眼光。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賢臣,項羽卻不不用,不僅不能用反而對其百般猜忌。
這當然有劉邦陣營的離間因素在內,但更多的卻是項羽的個人問題。
迫使范增離開項羽的主要原因是在鴻門宴上,項羽以婦人之仁輕易放過了劉邦,為自己留下了這個隱患。
范增在識人方面可是比項羽要強得多!他深知劉邦才是最有可能奪去項羽天下的勁敵,也因此才會力勸項羽設下鴻門宴,想要藉機除去這個心腹大患。
可誰知那項羽竟會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欺騙,白白浪費了范增的心血。氣得范增大罵:“豎子不相與謀,我們這些人都要做劉邦的俘虜了!”從這以後,范增的心就冷了一半兒。
此後項羽又誤中劉邦的離間計,對部下將領產生了懷疑之心,甚至連忠心耿耿的亞父范增也信不過了。
范增出的計謀,提出的設想多不被釆納。可想而知,當項羽不再信任范增了,范增又怎能再發揮作用?而且一片忠心反遭猜忌,又怎能不傷心失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范增才向項羽提出辭職報告的。
而項羽呢?非但沒有盡力挽留范增,反而順勢答應了范增的請求。結果范增在返回家鄉的路上,背瘡發作而死。
范增的悲劇結局,在歷史上留下了有始無終的名聲。但是釀成其悲劇的卻是剛愎自用的項羽。范增的離去固然使項羽耳邊少了一個聒噪之人,但是卻再也沒有人能夠及時糾正項羽的錯誤了,而項羽從此也就日益走向了敗亡之路。
回覆列表
從表面上看,范增離開的原因是劉邦利用陳平的離間計,使項羽對范增生疑,來削弱其實力。范增一氣之下告老還鄉,卻在中途因背上發疽而死。我們分析一下,主觀上是范增和項羽二人的決裂。劉邦的反間計只是客觀原因。項羽為何與范增始亂終棄?一個是陳平的離間的效果,一個是項羽的一時糊塗。項羽為人沒有劉邦那麼有城府,也沒有劉邦那麼歹毒,這也是多年以來博取同情的一個因素,他對范增的懷疑就是一時的衝動,項羽的性格上的這個弱點是被陳平看的很清楚的,否則以陳平那樣的智商也不會玩那麼低階的一個把戲,這就像皇太極師法蔣幹盜書玩弄崇禎一個道理,對付什麼樣的人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對付項羽這樣喜歡拍案而起的膽汁質的人就要用這樣的手段。倒是范增看的很明白,范增求去最大的因素不是他沒有能力識別和幫助項羽識別這種低階的陰謀,而是他看透了項羽最終不是劉邦的對手,與其以後玉石俱焚,不如給自己留個總結歷史教訓的機會,可是,范增和項羽感情太深了,他對於項羽所傾注的心血也太多了,就這麼低劣的把戲就把他們形同父子的關係給破壞了,這次范增輸的實在憋氣,就這麼憋氣硬是把范增給弄死了,所以,范增也是窩囊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