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小先生

    唐朝滅亡時華夏大地藩鎮林立,各割據勢力爭戰不休,與漢末群雄逐鹿、西晉末年多民族大混戰極其相似,但最終演化為五代十國,相較於三國和南北朝是更加混亂的,簡要的說有2點原因。

    雄主凋零

    東漢末年時割據勢力也很多,但性格各不相同:董卓暴虐、袁紹優柔寡斷、劉璋闇弱等,最後剩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此三人在軍事政治上堪稱雄主:曹操統一北方、劉備轉戰荊州、孫權數次擊敗魏國南征。最關鍵的是三人形成了微妙的制約,才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

    東漢末年割據形勢

    西晉滅亡後,匈奴鮮卑等民族趁勢而起,雄踞北方;司馬遺族和漢人地主退居江南,偏安一隅,二者經過長期混戰與自身內部更迭,最終形成以北魏、北齊、北周為代表的北朝和以宋齊梁陳為代表的南朝對峙的局面。此間,拓跋燾建立北魏,整合多民族國家;北魏分裂後又有宇文泰、高歡二人乘勢而起,分別建立北周、北齊,宇文泰之後更有宇文邕、楊堅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南朝劉裕代晉建宋,曾發動北伐,奪回大片領地,劉裕死後蕭道成建立南齊、蕭衍建立南梁、陳霸先建立南陳,但此三人後裔才能平庸,南朝也被北朝所滅。

    南北朝並立

    唐朝滅亡時,藩鎮林立,與前兩個時代極為相似,但因為雄主較少,導致勢力分散嚴重。

    藩鎮割據

    唐朝剛剛滅亡時,以梁王朱溫、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為最強三藩鎮。李茂貞爭霸失敗,勢力大減,屢次被朱溫、李克用擊敗;李克用與朱溫在爭霸中處於劣勢,鬱郁而死;朱溫晚年昏庸無道被親子朱友珪弒殺。

    後唐疆域巔峰(公元930年)

    李存勖繼任李克用之位,朱溫諸子則陷入內鬥,李存勖乘機建立後唐並擊滅後梁,先後攻滅前蜀、逼降南平、南楚等勢力,疆域達到巔峰但他長於軍事疏於政治,而且重用憐人(古代的戲子),最終死於兵變。

    後唐皇帝世系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繼任,但晚年李嗣源無法壓制權臣,後唐朝廷形成李從珂和石敬瑭兩大勢力,最終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請遼國援助才擊敗李從珂,建立後晉。石敬瑭在位時短,心腹部下劉知遠幾乎複製了他的套路,建立後漢,但劉知遠和後裔更加無道,後漢僅有三年便被郭威的後周取代。後周在柴榮時達到頂峰,先後擊敗後蜀、南唐、遼等勢力,但柴榮英年早逝,大好形勢被趙匡胤黃袍加身。至於十國等政權更是交替頻繁,許多政權都是二世而亡,例如後蜀。

    後周疆域

    五代十國百餘年,各個國君如同走馬燈一樣,其中成就最高的李存勖也無法和三國時期曹操之流、南北朝時劉裕楊堅之流對比,而繼任國君中優秀的也是極少。想要形強大穩定的割據勢力是需要幾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大佬們更新換代極快的五代十國也就沒有強大而穩定的國家了。

    君臣關係更混亂

    亂世之中君臣相殘再正常不過,但五代十國時期更為嚴重。

    三國時,劉備託孤諸葛亮與李嚴,雖有多方面政治考量,但二人基本完成了職責,並未代劉禪自立(起碼在明面上);孫策逝世後,群臣在18歲的孫權領導下團結一心;曹操逝世後曹丕對魏國的控制等。

    南北朝時,君臣關係已經向混亂髮展。北周權臣宇文護連殺孝閔帝宇文覺、廢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位皇帝,北齊高歡諸子更是一群奇葩,感興趣的可以仔細查閱資料。但總體上還是有一定的宗法,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人們比不了的。

    朱溫

    朱溫常常與諸兒媳通姦,逼奸大臣妻女等,最終被親兒子朱友珪殺死。李存勖則被兵變的叛軍殺死,李從珂造反殺李從厚,石敬瑭又殺李從珂,這只是皇族內部殘殺(李從珂是李嗣源養子,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整個五代十國,皇族內鬥,君臣相殺,權臣內鬥數不勝數,政治極其混亂,這種情況下是無法形成穩固的政治集團。

    綜上,五代十國相較於三國和南北朝,在混亂的開始局面下並沒有形成較大的割據勢力對峙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桃樹剪枝後出現流膠現象,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此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