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花布雨
-
2 # 三國逐夢
宋國不算最早被滅的諸侯國,至少堅持到了戰國後期。
周武王伐紂後,實行分封制,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安陽一帶),周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旦鎮壓,為了延續殷商宗祀,又封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延續商朝宗祀,國號宋,這就是春秋戰國諸侯之一的宋國由來。
宋國是公爵,西周僅有的幾個公爵諸侯國之一,而且一直延續到戰國晚期,不可謂不久。公爵不但代表著崇高的身份地位(商之後裔),更代表著封國實力,地封百里,不亞於任何諸侯國。所以說,宋國也曾經“闊”過。但受父死子襲、兄終弟及雙重傳位制度的影響,宋國內部經常發生動亂,所以實力一直不強,在諸侯中沒有什麼威信。
到春秋初年,宋國依然是大國之一,宋襄公甚至想代替齊桓公會盟諸侯,只可惜應者寥寥,僅有小貓三兩隻,大國根本不給面子。宋楚泓水之戰爭霸時,恪守仁義之舉不願半渡而擊,被楚國擊敗,霸業夭折,給後人留下笑談。
整個春秋時期,除卻首霸齊桓公,晉楚爭霸才是常態,達百餘年,結成死仇,而宋國夾在二者之間,可以說裡外不是人,而且伴有風險。因為戰爭太過頻繁,以致雙方都有罷兵之一,春秋時期,在宋國這個中立國家舉行了兩次弭兵之盟,讓長期處於戰亂的中原一帶得到休養之機。後來,宋國更是滅掉曹國,擴大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史書上有詳細記載的宋國發起的滅國之戰,但個人認為,宋國之所以能堅持到戰國後期,肯定是不斷向外擴張的結果,或許沒有滅國之舉,但奪城取地不會少。
戰國時期,宋國依然是大國之一,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事實上,到了戰國時代,宋國的影響力已經很小了,經常被別國攻伐。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年),宋公子偃自立為君,十一年後更是稱王(宋康王),很是爆發了一波,“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直接把周邊國家得罪個乾淨,又攻滅騰國,對內更是荒淫無道,諸侯皆曰“桀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國聯合楚、魏所滅宋,三國瓜分其地。
從微子立國到康王國滅,宋國存世七百餘年,不可謂不久,其國滅之時,距離秦始皇最後統一天下不過一甲子,在諸侯中已經算是比較晚的了,只是相比戰國七雄較早。事實上,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僅剩十餘個,宋國又沒有經歷變法,北有趙、西有魏、南有楚、東有齊,處於一眾大國包圍之中,想擴張也難以做到。所以在宋國勢必在會先於其餘幾大諸侯國滅亡。
但宋國是禮儀之國,長期以來都是大國之一,其滅亡引起了其餘人的警惕,尤其是作為發起宋國滅亡之戰的霸主國齊國,因為得到了宋國土地勢力更強,更是被諸侯敵視,被燕昭王抓住機會來了個五國伐齊,差點滅掉齊國。
-
3 # 小白T
宋國,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
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史記》記載,公元前318年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取二城,滅滕,有其地”。意思是說,宋國分別打敗了齊國、楚國、魏國這三個大國,還滅了滕國,因此被後人稱之為“五千乘之勁宋”。
如此富庶且有實力的宋國,卻在戰國時期竟然成為最早被滅的諸侯國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和工商業的發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大小城邑星散於各國。戰國中後期,更是出現了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的稠密城邑格局。
當時宋國的主要大都會城市有商丘、相城、陶邑、彭城、呂邑等,且有些城市已經發展成為區域商業中心。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列舉的邯鄲、燕都、洛陽、陶邑、睢陽、彭城、番禺等地方都會,宋國就佔據了三個:睢陽是宋國的都城,時稱宋城;陶邑一直是宋國最為富裕的屬地;彭城在春秋時期就是宋國城邑,戰國時還曾為宋國都城。憑著獨特的商貿優勢,宋國在當時獨領風騷。
春秋末年,諸侯爭霸,周室衰微,昔日的政治都會洛邑日漸凋敝。諸侯各國政治、經濟都會迅速崛起,作為宋國的經濟中心,陶邑便是宋國富裕的縮影。
西周時,陶邑是一個名叫曹國的諸侯國的都城陶丘。魯哀公八年,宋滅曹,其都城陶丘變為宋國的陶邑。宋國對曹國的兼併,無疑為陶邑注入了新的商業文化。“諸侯四通,貨物交易”,底子雄厚加上區位優勢,陶邑很快發展成為諸侯國間商品集會的中心城市,人口集中,客商雲集,商業輻輳天下。在當時新興經濟都會中,唯陶邑獨享“天下之中”美譽。
陶邑能夠崛起,得益於運河的開鑿。運河開通後,陶邑北臨濟水,東北有菏水溝通泗水,又橫亙於濟汝淮泗構成的交通網上,正好成為水陸交通的樞紐,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之“中”。
佔盡了天時地利,於陶邑而言未必是好事,相反卻成為諸侯各國爭奪的目標。公元前286年,齊緡王發動合縱戰爭,齊、楚、魏滅宋,三分其地,陶邑歸屬齊國。公元前284年,燕、韓、趙、魏、秦五國連橫攻齊,秦國首先攻取陶邑,並以此作為秦相魏冉的封邑。公元前254年,魏安釐王救趙敗秦,又乘機攻佔陶邑。
短短數十年間,陶邑三易其手。作為合縱連橫必爭的“午道”,陶邑在戰國諸雄的你爭我奪之中,命運一直操持在他人手中。
周准許宋使用天子禮樂,因之其在保留商朝禮儀文化方面較為完整,連宋國國君宋襄公都以“亡國之餘”自稱——這或許成了一句讖語。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宋襄公發現楚軍還沒有排好兵布好陣,以“仁義”之名拒絕攻打對方,結果貽誤戰機,最終兵敗。此戰留下一個千年笑柄,但其“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道義精神,為後世稱道。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其在戰場上看似荒唐迂腐之舉,正是天子禮樂滋生出“貴族氣”使然。
這種精神影響了整個宋國。歷史上不少如雷貫耳的名人,莫不與宋國有關:老子,是宋戴公的直系後裔;墨子,其先祖是宋桓公的庶長子“公子目夷”;孔子,其先祖是宋前滑公的玄孫“正考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直將宋國看成“祖先之國”、“夢迴之地”,一生多次還鄉。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家累千金”,“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
戰國時期,國家之間的交往頻繁,跨國商人不斷湧現,他們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週四方。公元前579年,宋國執政華元撮合晉、楚兩國於宋都西門外相會,盟約中有一條款為交贄往來,道路無壅,就是規定兩國以後要保證交通往來的暢通。公元前562年,各諸侯在宋國亳地會盟,共同約定各同盟國要保證彼此之間糧食和山林川澤產品相互流通。宋國所倡導的“國際公約”,在保護商人利益、保障列國間商貿活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宋國最大的不幸緣於歷代國君都埋頭髮展經濟,軍事國防上卻是有國無防,使得宋國後來雖然成為戰國時期的“膏腴之國”,最終也僅僅是列強口裡垂涎的肥肉而已。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發生卿大夫奪權,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的現象,像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宋國也發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推翻的變亂。公元前286年,宋國再次內亂,早已躍躍欲試的齊國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自此宋滅。
從第一位國君微子啟至最後一位國君宋王偃,宋國曆經35君,歷七百五十三年,時跨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其版圖約有一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都邑眾多,經濟發達。但是,不講政治的經濟,永遠是表面欣欣向榮的虛假繁榮。“一手硬一手軟”的結果,必然是走向滅亡。
回覆列表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發兵滅宋,宋國末代君主宋康王逃往魏國,死在了“溫”地,立國776年,歷經26世、32位君王的宋國滅亡了。事實上,宋國算不得最早滅亡的諸侯,畢竟春秋時期周室有封國數百,到戰國時期就僅僅剩餘了十餘個,在它滅亡之前還出兵滅掉了滕國。然而,曾經強盛一時、富甲一方的宋國,畢竟是早於戰國七雄滅亡的,而造成其早早滅亡的原因,是其內部殘暴混亂的統治和外部複雜的國際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宋康王殘暴,民心盡失
宋國的末代君主是宋康王,是一個十分崇尚武力的人,常常對外用兵,取得一些成就後就更加膨脹開始和其它諸侯一樣稱王。宋康王因為因夢到麻雀窩裡飛出蒼鷹,便認為宋國要從小國變成稱霸諸侯的霸王,因此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相當不靠譜的改革,“射天打地”,拆除宗廟,把宋國搞得烏煙瘴氣。每當宋康王飲酒的時候,宋國從朝堂上的大臣到街道上的百姓都要同時山呼萬歲,否則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宋康王被稱為“桀宋”,他常破開駝背之人的背部,斬斷早晨過河的人的腿腳,使宋國上下恐慌,離心離德。
二、宋國富庶,諸侯垂涎
宋國地處中原,是天的“房、心分野之地”,土地肥沃,經濟發達。宋人是商人之後,極善經商,因此宋國也成了天下財富的匯聚之地,宋國的商丘、陶邑都是極其繁榮的商業城市。宋國雖然富饒,但夾在大國之中,自身的軍事實力又不強大,就像一個孩子在集市上抱著一大塊金子一樣,引來諸侯各國的垂涎,只是因為怕引起眾怒,都不敢獨自吞併他,他才得以暫時保全。宋康王上臺以後,接連與齊、楚等大國開戰,更是激化了他們要吞併宋國的決心。
三、齊閔王貪婪,蘇秦慫恿
宋國的鄰居齊國非常強大,連強大的秦國都被它攻破函谷關,打的割地求和,齊國君主齊閔王更是和秦昭王一起並稱“東、西二帝”。在燕國“子之之亂”時,齊國曾趁機攻打燕國,殺傷百姓,搶掠財物,兩家因此結下世仇。燕國君燕昭王姬職和蘇秦定下“傾齊之計”,誘惑齊閔王滅宋,讓齊國引起諸侯共怒,實現“合縱滅齊”的長策。蘇秦的百般慫恿和齊閔王自己的貪心,讓齊國決定傾力吞併宋國,是宋國滅亡最直接的原因。
在戰國那樣一個兼併戰爭不斷的大爭之世,弱小就意味著滅亡,宋國有著讓諸侯垂涎的海量財富和肥沃土地,卻沒有與之相應的強大武力,滅亡是早晚的事情。宋康王的殘暴行徑,混亂可笑的統治和窮兵黷武的行為,招來天下的憤怒,加速了宋國的滅亡。而蘇秦想要藉助齊國滅宋,引來天下合兵伐齊的計謀,引來了齊國大軍,直接導致了宋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