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紀念綿陽聚會三週年 巴湘人,習作 四十三載回母校, 學子歸來倍感傷。 宿舍房屋看不見, 教學樓下久彷徨。 欲從杖叟聽憂樂, 卻指高專說正忙。 憐憫母校舊跡少, 更堪世事最難詳。 綿陽聚會惜別後, 日月輪迴又三年。 其間綿竹團圞樂, 前驅遂寧觀音山。 江油小飲中江聚, 廣元曾家山上寒。 北雁南歸終有日, 天涯何處再團圓?
8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我們來看第一首。

    四十三載回母校, 學子歸來倍感傷。

    宿舍房屋看不見, 教學樓下久彷徨。

    欲從杖叟聽憂樂, 卻指高專說正忙。

    憐憫母校舊跡少, 更堪世事最難詳。

    其實作者這首詩意思挺不錯的。四十三年同學聚會,肯定感觸是非常深的,隨手寫下詩來紀念心中所想,這正是詩的正確功用。其實平仄這個東西是作者自己要求,否則作為一首古風,能夠得到同學朋友的認同,打動每一個聚會的人,這首詩就是成功的了。

    作者希望調整平仄,也就是自己希望修改成一首律詩——這是從長短,大致書寫方法看出來的。那我們就要從平仄、押韻、對仗幾個方面來進行審查和修改,同時儘量保持詩人原來的意境不變。

    首句“四十三載回母校”,平仄為“仄仄平仄平仄仄”,我們知道,作為律句,關鍵位置的平仄是交替出現的,而此句二、四、六位置為“仄(十字為入聲字)、仄、仄”,這是很明顯的失替,也就是說第一句就出律了,這樣就無法進行平仄推導。

    而這句最適合修改成律句的形式是“仄、平、仄”,這樣就只需要改一個字,也就是“載”字。我們可以用“年”字代替,如果覺得“四十三年”太平實了,那我們就用“秋”字代替:“四十三秋回母校”,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就變成了典型的“仄起仄收”的平仄基礎格式,從而得出整首詩的正確平仄格式,再逐字核對平仄,進行修改。根據平仄“對、黏”規則,得出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照原詩,我們會發現平仄錯誤非常多,多達一十七個錯誤點,這確實有點讓人頭疼,非得動大手術不可。

    同時我們看到韻腳字“傷、惶、忙、詳”是平水韻“七陽部”,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不用考慮。我們需要修改和注意的就是平仄理順以及中二聯的對仗問題。

    但是這樣下來平仄錯誤實在太多,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思維,只把首句給改了,在儘量少動原詩的情況下進行修改。因為是仄收格式,仄起既然不大合適,那我們看平起仄收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進行詳細核對,發現除了首句之外,只有第18字“屋”應平,第23字“學”應平,第46字“校”應平,第47字“舊”應平。這就簡單多了,從十七字的推倒重來,變成四個字的微調,這樣修改應該更好的儲存原詩意味。

    那麼首要的,就是把首句給改好了。“四十三載回母校”,“仄仄平仄平仄仄”,需要完全打散,根據“平平仄仄平平仄”重寫。“別離四十三年聚”,這裡和原句“母校”有一定差別,但是沒辦法。讀者可以根據原詩後面的句子推導得出這就是一場在母校的同學聚會。而且在尾聯還有“母校”二字,律詩比較忌諱重字,所以改掉比較好。

    首句修改完之後,再把其他四個出律的字替換掉。“房屋”的“屋”為入聲字,換成“庭臺”,代指教學樓之類的,同時“看不見”太口語化,把“看”字換成“皆”,這句詩中老房子都不見的意思也更加明確。所以這句改成“宿舍庭臺皆不見”,“仄仄平平平仄仄”,既合平仄,意思也相對要好些。

    “教學樓下久彷徨”,“學”字是入聲字,仄音入韻,平仄為“仄、仄、平”,所以需要換成平音字。改成“傳道、授業、解惑”都不行,乾脆改成“參師”吧,這個不重要,如果覺得不好可以再改。關鍵是先納入格律詩範疇:“參師樓下久彷徨”。

    頸聯“欲從杖叟聽憂樂,卻指高專說正忙。”平仄、對仗、押韻都沒有問題,不動。

    尾聯“憐憫母校舊跡少, 更堪世事最難詳。”出句“憐憫母校舊跡少”平仄為“平仄仄仄仄仄仄”是明顯出律。要合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估計也要打散重來,因為“母校”二字不能拆分,而這句出律的地方正是“母校”的“校”字和“舊”字。

    注意改寫的時候儘量和最後一句“更堪世事最難詳”保持詩意上的連續。我們把“母校”換到句前,“舊跡”放到句尾:“母校滄桑移舊跡,更堪世事最難詳。”

    全詩修改完畢,變成了一首平起仄收,押“七陽”平水韻的七律。

    別離四十三年聚,學子歸來倍感傷。

    宿舍庭臺皆不見,參師樓下久彷徨。

    欲從杖叟聽憂樂,卻指高專說正忙。

    母校滄桑移舊跡,更堪世事最難詳。

    至少在格律上是合格了,詩意上與原來古風差別不大。如果要求更高,可以繼續進行煉字,也就是說,這首七律,可以更好。

    這個只是建議,具體如何取捨還得看詩人自己。

    順便說一句,詩者為何在平仄上總是無法理順?

    第一點是在動筆之前心中沒有規矩,所以隨心所欲是做到了,音律調和卻總有問題。

    第二點是在整理修改的時候思路沒有拓開。如果我們按照首句格式進行十七處修改,那就真的不如重新寫過了。但是換一種思維,把首句改了,這首作品不但可以和律,而且可以變得更加漂亮。

    作者還有一首,這裡就不改了。大家可以自行嘗試,學會賞析、修改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近體詩創作能力。

  • 2 # 蛟龍651

    我自告奮勇來試圖學習修改第二首

    綿陽聚會惜別後,日月輪迴又三年;

    期間綿竹團圓樂,前驅遂寧觀音山。

    江油小飲中江聚,廣元曾家山上寒;

    北雁南歸中有日,天涯何處再團圓?

    以平水韻的七律中的“平起不入韻”的平仄格式,押先韻來修改。避免一些重字。

    其平仄格律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1、平仄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2、頷聯和頸聯需要對仗。

    據此,在基本保留原意的基礎上修改為:

    綿陽群集別離後,歲月悠悠已數年;

    綿竹他鄉歡再會,觀音故里樂相連;

    江油小飲中江聚,西益深行曾地纏;

    北雁南歸終有日,天涯何處又團圓。

    說明:1、觀音故里——遂州觀音山。

    2、西益——西益州,廣元市古代的曾用名。

    3、曾地——曾家之地,指原句中曾家山。纏——為了入韻,有纏綿玩樂之意。

    4、團圓一詞用在同學聚會中似乎不合適,但入韻,故未改,有待煉字。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我寫了兩首習作,平仄始終調整不好,敬請詩詞界老師幫我修改一下好嗎?

    四十三載回母校, 學子歸來倍感傷。 宿舍房屋看不見, 教學樓下久彷徨。

    欲從杖叟聽憂樂, 卻指高專說正忙。 憐憫母校舊跡少, 更堪世事最難詳。

    ......

    綿陽聚會惜別後, 日月輪迴又三年。 其間綿竹團圞樂, 前驅遂寧觀音山。

    江油小飲中江聚, 廣元曾家山上寒。 北雁南歸終有日, 天涯何處再團圓?

    前言

    調整平仄並不難,現在有好多線上的軟體,自己檢測一下就可以,先調整平仄和對仗不合的字再調整詞藻,再根據立意進行調整。不過格律雖然符合要求,僅僅是作詩的第一步而已。

    時間有限,只改第一首。檢測一下可以看到,題主對於格律還不太熟悉,出律的地方不少,

    1、 首聯原句:四十三載回母校, 學子歸來倍感傷。

    前後兩句互相調整一部分:

    改為:歸來學子聚綿陽,四十三年倍感傷。

    我理解題主的學校在綿陽,所以題目是《紀念綿陽聚會三週年》, 因此可以用綿陽代替學校。原詩中兩處用母校,正好去掉一處。

    2、頷聯原句: 宿舍房屋看不見, 教學樓下久彷徨。

    頷聯問題多一些,宿舍房屋,意象重複,(房屋還包括了宿舍)。即使題主的宿舍和房屋是指不同的建築,也要儘量避免,或者用不同的詞語加以區別,例如宿舍和食堂。

    改為:尋夢樓臺忽不見,攀枝楊柳久彷徨。

    攀枝楊柳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忽不見,三仄尾。忽,比其他的字更好一些,彈指多年之意。

    3、頸聯原句:欲從杖叟聽憂樂, 卻指高專說正忙。

    這一句搞不清楚什麼意思,可能是要拜訪某位長者 ,但是看來老人退休後還在發揮餘熱,忙著沒有時間。

    平仄與對仗沒有錯誤,憂樂與正忙,聯合詞語與偏正片語相對,古人稱之為“半對”,雖不甚工整,作為寬對也不是問題。

    高專,詞語太現代化了,改“黌門”。這是我的習慣,作詩儘量有古意,當然很多人並不見得認可。

    改為:欲從杖叟聽憂樂, 卻指黌門說正忙4、尾聯憐憫母校舊跡少, 更堪世事最難詳。

    改為:

    舊憶茫茫惜漸少, 何堪世事最難詳。

    惜漸少,也是三仄尾。惜,可惜記憶中的一切越來越少。把“更堪”改為“何堪”,有嘆息之意。

    結束語

    簡單修改如下:

    歸來學子聚綿陽,四十三年倍感傷。尋夢樓臺忽不見,攀枝楊柳久彷徨。欲從杖叟聽憂樂,卻指黌門說正忙。舊憶茫茫惜漸少,何堪世事最難詳。

    七言律一般的章法是,首聯破題,頷聯頸聯承轉。

    頷聯照應了第二句的“倍感傷”。這首詩的頸聯最弱,句意有點突兀,與主題不太符,不瞭解題主的實際情況,就不亂改了了。

    實際上,七律和五律“轉“的功能放在第七句效果更好,轉折以後,尾聯更易發揮,照應首聯收尾。簡化為絕句更能看出倒數第二句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契丹是哪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