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琳麻麻

    我從事35年的教學生涯,也是孩子的媽媽,在整個的育兒生涯當中,對於餐前教子,提出一點小小的想法和經驗。

    首先從孩子健康角度上面是不利的,因為在餐前,孩子正處於飢餓時間,如果此時教育孩子,難免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和負擔,那麼更會造成孩子食慾不振,所以對孩子的健康是起得不好的作用的。

    其次餐前教子,不利於家庭和睦相處,孩子會對父母這種行為很反感,造成孩子對父母有抵抗逆反心理,那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起著非常的負面影響。

    最後對於父母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有的孩子順從能聽。如果孩子不聽的話,家長會動怒。那麼不僅影響家庭的和諧,更會讓家長身心疲憊,影響健康!

  • 2 # 生命驚喜家庭教育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去陪孩子,只有等到晚飯後才有空和孩子閒聊幾句。自然而然,餐桌就成了教育孩子的重點場地。有的家長甚至在餐桌上訓斥打罵孩子。

    當孩子準備吃飯的時候,身心往往比較放鬆,對桌上的美食充滿了期待,這時候,如果父母能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進餐氛圍,就等於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溝通的橋樑。但是,不少爸媽總喜歡在飯桌上詢問孩子的成績,斥責、打罵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絮叨一堆道理,結果,既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不利於孩子的身體成長。農村有個俗語叫“雷公不打吃飯人”就是這個道理!

    一、餐桌上訓斥、打罵孩子的危害

    1、餐桌訓斥打罵,易刺激孩子大腦和神經

    吃飯中胃腸道分泌的消化液及消化酶,是受大腦及神經支配的。如果在吃飯時訓斥、打罵孩子,使孩子的大腦和神經受到刺激,就會造成神經功能紊亂,抑制消化液及消化酶的分泌,孩子吃進的食物也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2、情緒壓抑,食慾不振

    人的食慾,受心情的影響比較大,心情愉悅時,自然胃口比較好,吃得也多;心情壓抑時,便“食不甘味”,沒心思吃飯。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父母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都很忙,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飯的時候全家能聚在一起。家長們的本意是好的,想著能在輕鬆的進餐氛圍中教育一下孩子,可是,聊天的內容動不動就是“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聽話” “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可能有吃飯的慾望呢?

    而且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吃飯”和“挨訓”聯絡在一起,變得對吃飯比較排斥,嚴重者還會引發厭食。

    3、消化不良,甚至引發危險

    當孩子心情糟糕時,往往為了逃避壓抑的餐桌環境,草草吃幾口就離開了。這種情況下,孩子不能像平時那樣細嚼慢嚥,甚至連口湯都不喝,肯定會影響正常消化。

    有時候,家長訓斥地太嚴厲,直接就把孩子訓哭了。孩子一邊哭泣、抽噎著,一邊吃飯,會有被飯粒兒、小骨頭卡住的風險。另外,孩子正吃著飯,因受訓斥而哭鬧,食物容易嘔吐或掉到氣管裡,輕者可引起肺炎,嚴重時可因吸入異物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甚至可造成死亡。

    4、小孩不喜歡“餐桌教育”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餐桌教育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二、餐桌上可以做什麼,到底該教什麼

    1、餐桌,是瞭解孩子的大好時機

    做為家長和孩子每天必須共同接觸的場所——餐桌,絕對是瞭解孩子的大好時機。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當天心情不錯,他吃飯就會很積極主動。反之,如果孩子當天有心事,可能你去催他十遍都不會來,即使拿起筷子也會發呆。這時,你就需要再另找機會和孩子好好溝通了。

    透過孩子的吃飯速度、食量,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胃口好不好,最近身體怎麼樣。如果孩子最近食慾不振,自然會有點挑食,甚至不愛吃飯。反之,孩子吃飯很大口,飯量也很好,那最近的身體狀況肯定是不錯。

    2、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

    飯前讓孩子去分發筷子、勺子,飯後讓孩子幫忙撤盤子、抹桌子……這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務孩子完全可以勝任。

    透過參與家務,慢慢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家庭中的成員就要學會分擔,誰都沒權利隨便要求別人伺候自己!

    3、讓孩子學會進餐禮儀

    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覽無餘。良好的進餐禮儀,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成長髮展都有莫大幫助。一個吃飯護食、滿盤子亂翻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小氣,到哪都招人厭。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基本的禮貌告訴孩子:主動幫長輩擺碗筷;等長輩入座自己再坐;不許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夾菜的時候不許滿盤子亂翻;嘗過的東西不能再放回盤子裡

    4、讓孩子學會吃飯自理

    孩子3、4歲的時候,基本就該自己吃飯了,給孩子一把小勺子,然後就不要過多地去幹涉他了,吃什麼、吃多少,都讓孩子自己決定。

    當孩子不願意再吃的時候,就放他一邊玩去吧,千萬別逼他多吃,或者端個碗在屁股後頭跟著喂。因為這樣既不容易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不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很多青春期過度肥胖的孩子,往往跟此有關。

    5、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做任何事情都有時間限度,一頓飯,堅決不能讓孩子無限制地吃下去。一個從小吃飯磨磨蹭蹭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容易遺留磨蹭、拖拉的毛病。

    所以,吃飯的時候儘量關掉電視、手機,全家一塊專心地吃飯,講講開心的事,聊聊學校、公司的見聞,讓一頓飯氣氛輕鬆、時間適度。

    三、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1、表揚孩子,最好在飯前

    既然孩子在準備吃飯的時候身心比較放鬆、愉悅,那就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想一些好玩的小遊戲吧。

    比如,孩子今天回答問題的時候被老師表揚了,那麼晚餐時間,就準備好幾個高腳杯,全家“以水代酒”舉杯慶祝一下,並對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揚。

    2、小道理,一起做家務時說

    “身教勝於言傳”,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光靠給孩子講,孩子是不會理解的,必須要在具體的行動中演示給孩子看,孩子才會理解深刻、記憶長久。

    比如,你跟孩子一起遛狗時,可以趁機告訴孩子:“寶寶你看,小狗跟咱一塊出來多高興啊,它自己在家待了一天,肯定超級無聊、超級痛苦!小狗把你當成了最好的朋友,所以你要記得常陪它出來逛逛啊!”

    3、批評的話,在孩子房間裡說

    在責罰孩子這個問題上,有句老話叫“當眾不責”,就是說:教育、責罰孩子時,不要當著大家的面,要照顧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內心敏感而脆弱,犯錯時當眾責罰,會極大地傷孩子孩子的自尊,影響孩子的自信。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往往是覺得比較丟人而已。

    所以,當孩子在犯錯時,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裡,態度冷靜、公平地跟孩子交流,你會發現孩子少了一些顧慮,更願意開啟心扉,向你說出自己的想法。

    4、悄悄話,最好睡前說

    孩子也有隱私,也有秘密,有些話總歸是不好意思說出口的。

    比如:孩子確實偷了同桌的橡皮,但實在是不敢承認;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孩子自己難以啟齒……有些秘密,讓孩子一直憋在心裡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家長一旦有所察覺,就要盡力幫孩子解決、疏導,睡覺前便是最佳的時機。因為脫了衣服鑽進被窩的孩子,也便卸下了自己的心理防禦,更容易跟家長說一些心中困擾。

    所以,如果你察覺孩子最近情緒不大對勁,可以在孩子躺下後,坐在孩子床頭,跟孩子談談心,試著給孩子一些暗示,幫孩子渡過難關。

    四、餐桌上該和孩子聊什麼

    餐桌上的氛圍雖然輕鬆活潑,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拿在飯桌上對孩子說。想要和孩子達到高效的溝通,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就需要注意聊的話題。

    1、不問學習,不說煩惱

    每個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聊工作同樣也不適合。如果在飯桌上抱怨工作中的不快,生活中的煩惱,這勢必會冷卻就餐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2、分享快樂,聊聊感受

    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在幼兒園或是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看完這個動畫片後,收穫到了什麼。或是,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3、全面傾聽,積極引導

    當孩子願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煩惱,家長一定要俯下身、靜下心來,耐心傾聽。但絕不可打斷,更不能聽完就算了。還必須及時進行積極地引導。

    在餐桌上,雖然不提倡訴說煩惱,但如果孩子自己主動提及,家長還是應該引起重視。這說明,這件事已經影響到孩子的食慾了。此時,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心理過程,萬萬不可過分看重結果。

    不妨多給孩子講一些正面的事例,說一些積極向上的話題,這既能培養孩子的Sunny氣質,又能讓孩子擁有健康良好的心態。

    教育孩子,場合與時機很重要,利用恰當,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場合而利用不合理,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激化親子矛盾,甚至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大部分家庭,陪孩子吃飯再簡單不過,但家長卻每天都在錯過了解孩子的好時機。聰明的父母會發現,與其在飯桌上說教,不如把飯桌變成拉近親子關係的橋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把家裡的東西送給別人是得了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