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生味的芝麻醬
-
2 # 秋未涼
在家庭中,有一些男士認為帶孩子是媽媽的事,與自己無關。那麼如何才能讓男人自覺帶孩子呢?下面有一些方法,咱們一起來看看。
一,讓男士多做家務勞動。可能有的朋友會問,咱們談的是帶孩子的問題,怎麼提到做家務呢?這跟帶孩子也是有關係啊。因為有一些男士在家中很少甚至是一點家務都不做的,這樣的男士讓他們去帶孩子我覺得可能要困難一些了。他們回到家中就是等著吃飯,吃完飯就開始抱著手機玩遊戲了,不知道女士們有同感嗎?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有點懶,沒有做家務的習慣。二是認識問題,認為做家務本來就是女人的活,哪能讓我們來做呢?大家想想比較懶,沒有家庭責任意識的男士,還會自覺帶孩子嗎?所以女士們要適當讓男士們做一些家務,由少而多,逐漸的男士們就不覺得做家務是很煩的事了,還會從中體驗到做家務的快樂。他們變得勤快了,也感到了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那帶孩子也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二,讓寶爸們多跟孩子接觸。寶媽們在帶孩子時有意識的讓寶爸們多參與。比如給寶寶衝奶粉,給寶寶洗澡啊,可以讓寶爸在旁邊打打下手。媽媽陪寶寶玩耍時也讓爸爸參與進來,外出逛街時也多讓爸爸陪同。總之,讓爸爸參與到孩子成長的一點一滴中來,慢慢也增加了爸爸和孩子的感情。爸爸們從孩子的成長中也獲得了很多樂趣,而且見證了寶寶的成長,有的寶爸還會變成寶寶控啊。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好處的。看著這麼可愛萌萌的寶寶,寶爸當然會主動自覺的帶孩子了。三,透過語言上的溝通。帶孩子是很累得的,寶媽們深有體會。適時跟寶爸說說,“”今天好累啊,腰痛的厲害,你能帶一會寶寶嗎?”相信寶爸們是能體諒的。還可以從爸爸的責任,寶寶的成長角度去跟寶爸溝通,“”以後你能不能多帶帶寶寶呢?你是寶寶的爸爸,也要承擔做父親的責任啊,更重要的是這對寶寶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
3 # 莫莫Theory
在夫妻關係融洽的基礎之上,媽媽們做以下三個關鍵詞的事情,更能有效的幫助爸爸加入育兒。
邀請,是媽媽們要有意識的向爸爸發出邀請。這種邀請是一是展現愛和需要,告訴爸爸“我們是一家人,我們三個才是一體。我和孩子愛你,你是被我們所需要的,你在這個家也是有價值的”;二是這種邀請不是命令和強迫,爸爸可以有選擇權,選擇什麼時候參與、用什麼樣的方式參與,而且在還沒有參與進來的時候,媽媽也能夠享受獨自陪伴孩子的快樂,並不會因為爸爸沒有參與進來,就不愛或指責爸爸。
邀請不是從責任道德層面去逼迫,而是一種自然的、不刻意的吸引。比如,可以在自己和孩子輕鬆互動的時候讓爸爸過來觀摩、感受;孩子洗澡、搭積木的時候,你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告訴爸爸:“爸爸,你看我們的孩子多可愛,他玩得多開心啊。”讓爸爸在邊上先感受一下和孩子待在一起快樂的感覺。 另外,還可以在一些能夠展示爸爸男性力量和作用的事情上去向爸爸求助。
關鍵詞二:退讓
退讓的概念是什麼?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媽媽有天生的優勢,孩子由媽媽的身體出生、要吃媽媽的奶才能存活,在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和媽媽是一個共生體,母親的天性就具有佔有和保護的慾望,這種慾望隱藏在潛意識裡,媽媽們需要對它有所覺察。
我們會發現有些媽媽嘴上天天抱怨帶孩子很辛苦,沒有人幫忙,可是當爸爸真的過來跟孩子親近的、想抱一下時,媽媽會問:“你洗手了嗎?”“洗了。”“那也不行,他剛睡著,你別抱他。”;爸爸想親一口,媽媽問:“你刷牙了嗎?”“刷了。”“那也不行,專家說了大人有細菌、不讓親小孩子。”當發現孩子與爸爸非常親近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這麼沒骨氣的,你爸一個冰淇淋就把你收買了,媽媽天天陪著你、照顧你你還是向著你爸,算了算了,要不我也出去上班好了。”孩子嚇的趕緊把冰淇淋一丟,緊抱著媽媽不鬆手,這個時候媽媽才感受到一絲的安慰。但是這樣的語言和行為背後傳遞著一種信念就是媽媽和孩子是彼此的全部,都要把彼此排在第一位,否則這就是一種背叛。
所以媽媽要明白,孩子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也是丈夫的孩子;丈夫不僅僅是你的伴侶,他還是你孩子的父親。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的退讓出一些空間,讓他們倆能夠輕鬆自由地產生連線,而不會因此對你產生歉意。
關鍵詞三:接納
接納是什麼?接納爸爸的育兒理念及方式方法,可能會和媽媽們非常的不一樣,這個部分是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去接受的。比如,很多爸爸相對來說都粗心、大條一些,爸爸帶孩子的時候可能孩子會想睡兩小時的覺,吃一些沒有營養的垃圾食品,會磕磕碰碰,玩一些看上去很無聊又沒有意義的遊戲……其實這真的是很多爸爸的特色,我們需要承認和接納的是什麼?就是每個人都有他的侷限性。
不管我們怎樣努力,都不可能給到孩子最好,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天下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不要期望教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而且孩子是整個家庭的意識產物,很難脫離家庭的整體氣質。打個比方,媽媽是個嚴謹、細緻、按部就班的人,而爸爸是個輕鬆散漫、天馬行空的人;媽媽喜歡講美麗的童話,而爸爸喜歡講嚇人的鬼故事。如果媽媽硬是要爸爸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與孩子相處,或者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教導孩子,那是違背爸爸的個性和能力的。這樣長久下去,爸爸會覺得很辛苦,然後退卻。因為媽媽這樣的行為背後傳遞了一個信念就是爸爸的這些個性是不好的,不值得也不能夠傳承給孩子,那其實是對爸爸個性的一種很大的否定。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父母之間儘量多地溝通,能達到一致的就一致對待,對於那些不能達到一致的,尊重和接納彼此。媽媽用媽媽的方式來講,爸爸用爸爸的方式來教,操作下來,你可能會發現情況不會比想象得那麼糟糕。孩子可能會吸收媽媽嚴謹的方式用於工作,同時又懂得輕鬆的應對生活,這樣的孩子價值觀多元、靈活,與不同個性的人都能夠好好地相處,找到連線點,長大後會發展什麼新的能力,很可能都不是現在的你所能去想象的。
綜上,如果爸爸還沒有加入進來,媽媽要發出邀請、讓出位置、耐心等待;如果爸爸加入進來了,記得要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多肯定他、認可他。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們要放鬆心情、靜待花開。切記,不要因為爸爸沒有參與育兒這件事情,再去破壞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
因為夫妻關係是家庭裡的定海神針,家裡沒有對抗、沒有爭鬥,父母相互支援、相互欣賞,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完整,這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好的禮物。
-
4 # 容安心理psy
現在父親有太多“詐屍式”教育,比“喪偶式”教育可怕多了!
啥叫“喪偶式”教育?啥叫“詐屍式”教育?詐屍,你懂嗎? 明明死了,又突然活了,鬧騰一番後偃旗息鼓,留活人原地顫抖。
“詐屍式”教育就是平時媽教育娃時爹裝死,而突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爹突然冒出來,正義凜然地做回大尾巴鷹,時而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共同批判媽的”暴力“,時而站在媽的旁邊對孩子進行”男女混合雙打“。然後又突然銷聲匿跡,留媽在寒風中氣得發抖...
父親在家庭中的存在好似很隨機的樣子......
父親在家庭中的參與度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的影響呢?我們明確一下“參與度”的概念。這裡所說的“參與”是精神層面和情感層面的互動與交流,而非物理層面的(Walker,2015),這就意味著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度與待在一起的時間沒有絕對聯絡。父母離婚,孩子與單親媽媽生活,如果父親依然可以和孩子保持規律、穩定的互動,其實對子女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惡劣。
對孩子認知行為功能的影響:
學者Pougnet等在縱向研究中發現,在人生早期能夠得到父親的照料的孩子在認知和行為發展方面都可以體現出優勢: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就以及更少的行為問題。而那些沒有得到父親關懷的孩子在社會適應、人際關係等方面會遇到更多的問題,還會產生”父愛飢渴“情節(father hunger)。
舉個例子來說,缺乏父愛的女孩在青春期期間意外懷孕的機率是經常與父親互動的女孩的2倍(Wilcox,2013)! 父親們不要再抱怨母親不關心孩子,不要再指責學校性教育無力,或許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小時候你是在“裝死”還是在“詐屍”,你有沒有成為孩子理想化的、穩定的客體而存在呢?
對孩子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對孩子的關注程度與孩子出現物質濫用(酒精成癮、藥物成癮等)、抑鬱症、破壞性行為、衝動和品行障礙等問題成負相關。(Lamb,2004)。可不可怕?嚇不嚇人?孩子小時候父親的疏離,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精神障礙發病率的增加。父親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缺席,何其殘忍...
對孩子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影響:
不要以為對於孩子來講媽媽是最重要的,父親只負責打醬油。
研究發現,在孩子生命的第二年裡,女孩對父親和母親的依戀已經沒有明顯的傾向性,而男孩會對與父親交流表現出明顯的偏好(Lamb,2004)。
對於孩子而言,母親的角色像是一個安穩、溫暖的所在,可以給孩子溫柔和撫慰,是他們在焦慮與恐懼中平靜下來。而父親,則引領著孩子走向世界,去探索、去征服、敢於獨立生存。
父親是生命中第一個男性形象。如果父親是理想化的穩定客體,就會讓子女體會到安全感,自尊水平較高,更加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更願意發展自我(Croft,2014)。
同時,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也是孩子們眼中親密關係的最初模板,會內化到他們心中,影響未來的親密關係。我們經常說談戀愛要看對方的家庭環境,親密關係模式確實會透過“行為遺傳”在代際間留存,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家族中離婚是會“傳染”的...
作為心理諮詢師,多說一句。很多成年人的焦慮與成長過程中對父親理想化的失敗有密切關係。
回覆列表
讓男人也參與到帶孩子當中,體會到當爸爸的幸福感,感受到孩子的一切,慢慢的不由自主的就想帶孩子,而且越帶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