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姐可愛多
-
2 # 芥末學堂
1 理解孩子
當代的孩子們對我們的傳統美德抱有懷疑的態度是正常的,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是資訊的傳播者或者製造者,社會輿論也在影響著每個人的視角,傳統美德作為一種歷史的產物,本事可能就存在一些不完美。
2 自我思考
家長們是在什麼情景下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所認為的美德是陋習,是針對那種情況?畢竟確實有些老文化需要進步,家長如果用極具片面的傳統來要求孩子,只會適得其反。
3 重新教育
傳統美德可能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論,但一定可以作為行為處事的指南針,我們要告訴孩子,傳統美德擁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它也在不斷的成長來適應這個社會。對於家長而言,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所以我們也要隨時代進步,跟上步伐,讓孩子心服口服。
-
3 # 楠秋爸爸育兒經
我會和孩子擺事實,說道理,正確區分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道理,到底哪些是美德,哪些陋習。
中華民族一直是禮儀之邦,如果一個人連禮義廉恥都沒有了,那就和野獸有什麼區別?很多傳統留下來的美德,講得就是禮義廉恥,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比如節儉,法律上沒有要求:吃飯必須吃完,剩菜剩飯倒掉的會坐牢。節儉只是關乎於道德方面的事情,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是耕種大國,守著土地過日子。所以,一直以來,節儉都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
再比如孝敬,我們民族一直講的是“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長輩,是他們的養育之恩的回饋,是為下一輩立榜樣。孝敬,也是教人懂得如何感恩,知恩圖報。
從古至今,真正的傳統美德還有很多,比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尊師敬長、立志勤學、敬業盡責等等之類的,這些法律限定外的美德,需要我們自己去遵守。
當然,因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侷限性和歷史背景,是有一些傳統的道理,現在看來已經不是美德,而是陋習了。比如教育女子的三從四德,流傳下來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動等等,需要我們明辨。
也有一些習俗,從古流傳下來,很多人遵守著,但就現在來看,卻是有點鋪張浪費。比如紅白喜事的流水席,走親訪友的手信,朋友到來時的接風洗塵等等。這些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高低檔次的宴請。只要遵守不浪費、節儉的原則就好。
不道德的行為,一般來說算不得犯法。但是,道德反應的是一個人的品德,一個家的美德,一個社會的公德。所以,如果孩子認為哪個美德是陋習,我會和他講解清楚,為什麼這是美德不是陋習。
讓孩子瞭解了美德和陋習之間的區別後,再告訴孩子遵守美德的意義。不用講大道理,就從關乎於孩子自身的方面去講解。
生而為人,就不同於野獸,有些行為方式就不能只憑自己的想法和慾望去做。有了道德的規範,就是有了基本的行為準則。
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走在路上看見有人摔倒,爬不起來了,大家都冷漠的看一眼就走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如果那個摔倒的人是我們自己呢?想想這樣的社會,人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是教育孩子要樂於助人。
在如果,人人不講道德,排隊老是插隊,那麼整個社會也就沒有了次序。
還可以用身邊的人給孩子舉例,比如告訴孩子,你的老師如果沒有道德,你有沒有把該學習的東西學習會,老師不管;你做錯了事情,老師不告訴你做錯了,任由你錯下去;有同學欺負你,你的老師也不管。
這是讓孩子明白,道德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品德,是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沒有道德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在比如,我們為什麼要節儉?
人活著,就是與自然在抗爭。從古時候開始食物少,所以一直提倡節儉的風氣。現在資源大量且豐富,我們更應該節儉。因為衣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尊重衣食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我們修身之本。另外,在許多地方,物資並不富裕,甚至是缺乏,我們省下來的,必定會讓那些貧困的地方多一點吃的。
和孩子講到這裡,也可以給孩子看看山區兒童的照片,再深入講解一下捐贈的事情。社會公益,從娃娃抓起,不但是對孩子的修養有幫助,也是對社會做貢獻。
我們在給孩子講美德的時候,也一定不要忘記給孩子講這麼一個事情,那就是如何明辨是非。這個社會也有很多已經沒有道德的壞人了。這些壞人最擅長用被人的善良來做壞事,所以,我們在遵循道德,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自己安全的情況下,不能盲目,以免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同時,我們在教育孩子講美德的時候,也讓孩子理解什麼叫“道德綁架”。我們遵守美德,講個人品德,都是道德。而有些人會以道德來約束我們的行為,強迫我們做事情,如果我們不願意做,也可以不做。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準則,已經自己道德準則下的做事方式。
總之,古話說“要成才,先成人”,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區分美德和陋習,如何遵守美德,也要讓孩子知道遵守美德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不能讓孩子有輕視美德的想法。
-
4 # 雷家大小姐
我小時候就不喜歡大人空洞的說教,只有一個結論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很難理解和認同。他們很小的時候可能無力反駁,全盤接受。當大一點有獨立思考能力時,請不要馬上否定他,我們應該高興,他們在用自己的小腦瓜獨立分析判斷了,我們大人應該做的不是教育,而是傾聽和引導,讓他自己得出你希望的答案。
針對這個問題,我會這樣做:
1、首先贊同他發表自己的獨立意見,肯定他的行為,為了鼓勵他以後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2、其次,我會問他為什麼會得出他的這個結論?他會吧啦吧啦地說一堆東西來證明他的結論。其實這個過程就是鍛練他的語言組織能力,提出觀點、用論據證明你的觀點,就是一個小演講。這種訓練對他的成長非常有好處,我們家長不要放棄這種機會。
3、在傾聽他論述過程中我們家長要仔細找出偏激不合理的地方向他質詢,他為了維護他的觀點,他會答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抗辯能力會提高,這也是很好的表達鍛練。
4、透過他自己的陳述,他會自己看到自己觀點的偏頗、狹隘,自己會得出一個較好的結論:一個觀點、一種文化,不存在過不過時,只有適不適合,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自己要學會學習、包容、鑑別、分析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排斥。
當孩子有觀點或者問題的時候,我們家長都偷著樂吧,正是訓練他們的好機會。你一定不要錯過喲
-
5 # hattle公主
重視傳統美德,不要忽視。要學會從生活中一點點的滲透,要告訴她如果這樣不做一名文明的小朋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讓他從動畫、圖片,來觀察是非對錯
用遊戲中滲透傳統美德,讓他一點點懂得美德對人們的重要性;現在提倡“玩中學,學中玩”,不要硬灌輸在孩子的頭腦裡
從自身做起,你要做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因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是幼兒教師是媽媽是家庭,所以要從自身做起,尊重長輩,愛護幼兒。
可以在生活中營造出兩種情境(一種是遵守的人,一種是不遵守的人),並讓孩子看到這兩種帶來的後果。(不妨,讓孩子親自體驗,效果肯定不一樣)
重點就是要循循善誘
回覆列表
其實我想恭喜題主,你的孩子長大了。
首先,他能夠對你的說法提出不同意見,證明他思考過了。一個孩子能夠有自己的獨立思想,這是他逐步走向成熟的標誌。在我的育兒群裡,很多家長都在討論,怎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明顯,孩子能對一件事情提出不同的看法,至少證明他已經初步具備了這個能力。
其次,對於家長這樣的權威,孩子敢於提出不同意見,說明孩子很有勇氣,也說明平時你的家庭教育氛圍很和諧,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不錯,孩子敢於,也願意在你跟前說出看法。我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要知道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是不願意跟父母聊的,更不用說敞開心扉的交流了。所以,這一點難能可貴。
恭喜完了,再說說我們做父母的該怎麼做。
如果是我,我會問他:“是嗎?你怎麼會這麼想呢?”或者“為什麼你覺得是陋習呢?”
問的語氣要平和,不能讓孩子覺得這是你說教的前兆,是在誘導他說出更多的話來當做你批判他的把柄。
真誠的請孩子把他的想法說出來。當孩子願意跟你交流的時候,哪怕他發表的是負面看法、跟你不同的看法,你也要緊緊抓住機會,這是瞭解孩子的好機會。
孩子可能會說出一些想法來,這個時候,不急著評價,耐心的傾聽,然後,再提問,直到你覺得孩子已經把真實想法都說了,就可以了。
什麼?只是問一問,聽一聽,不發表任何意見嗎?
對,就是這樣,原因有兩個:
1.孩子很可能只是在抒發當時的情緒、感慨,他並不是想真的離經叛道不遵守傳統美德。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突發奇想,比如感慨一下丁克真好,裸婚真好,說走就走的旅行真好,但真的讓你去做,你去嗎?所以,這種情況,陪孩子聊聊天就好,當真就不好了。
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一個13歲的女孩兒沒考好,回家後隨口說了一句:“還不如自殺算了”。她爸爸聽見之後,大發雷霆,覺得女兒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把孩子大罵一頓趕出家去,這個孩子真的出門就跳江了。
大人的過度反應,對孩子來說,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刺激,他們真的就會讓大人“得償所願”:你不是說我爛泥扶不上牆嗎?那我就做給你看!
2.教育有很多種方式,說教只是最沒有效果的一種。
我們都喜歡對孩子說教,因為說教最直接,最簡單,哪個父母都能張嘴就來:“我跟你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可是有誰想過它的效果如何呢?
為什麼你說了孩子一百遍,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呢?
很簡單,你的說教沒有用。
對於傳統美德的遵守這件事,家長的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出行為上的榜樣,才是最好的。
你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孕婦讓一次座,比你給孩子嘮叨一千遍“尊老愛幼”都管用。
孩子說是陋習?好啊,我做給你看,讓你看看那到底是不是陋習?
如果能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同身受,效果就更好了。
更不用說,如果在跟孩子交流過後,你發現孩子說的,也許也有他的道理呢?
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做榜樣,也許這就是我們父母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