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村去村又來
-
2 # 使用者285506546709995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所以要想孩子優秀父母必先優秀,孩子出現困惑是一定要及時幫他解釋清楚以免出差錯。你希望孩子往哪些方面發展你就得往哪方面進行引導。
-
3 # 小晗晗愛閱讀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這樣寫到:
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發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敏感,要用一些心,讓誒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築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瓦。您說的很對,孩子眼裡真的沒有小事,同時也意味著教育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發生大事時的說教,不是某些重要抉擇時的大道理。最好的教育恰恰就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我們對待孩子的每一件事情時的方式,都藏著我們對他的教育。不管我們是否願意,不管是否在意,影響都在發生。
這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影響,孩子不是聽我們怎麼說,更多的是看我們怎麼做。我們如何行事,如何對待他,就是他學習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對待這個世界的模版。這些都在一件件的小事中體現。
所以,在我們面對與孩子相關的每一件小事時,都要保持敏感,抓住每一件小事,讓它們變成機會,教育孩子的機會,施加積極影響的機會。在具體的事件中,在看似不經意中的道理才更有意義,更有效。
我們可以透過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來練習,來讓自己在每一件小事中表現出更好的行為,讓每一件小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添磚加瓦。我希望孩子在不斷重複的互動中學到什麼? 我的表現能為孩子樹立榜樣,能對他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如果不能,我應該怎麼做?如果回想自己過往的表現和經歷,你會發現你很多時候的行為表現,跟你希望孩子學到的東西,希望教給孩子的東西背道而馳,你樹立的是一個壞榜樣。
你希望孩子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你卻在對待他的時候非常情緒化;
你希望孩子在遇到與別人之間的衝突時,透過溝通解決問題,你卻在孩子不聽話時只會打罵;
你希望孩子不要攀比,你卻處處與別人攀比,那孩子跟別人比,拿老公跟別人比;
你希望孩子獨立自主,卻一次又一次的搶走他獨立的機會,替他做事;
……
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學會選擇正確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當好老師。但是不要急,不是你知道了就能做到的,很可能一件事情做到了,下一件事情又像以前一樣了。沒關係,剛開始需要我們刻意的去練習,在採取行動時,先問問自己,再去做。堅持下去,不知不覺就會養成習慣。你不用刻意的問自己,而是第一反省就會是這樣。
父母之愛子則謂之計深遠,孩子的深遠就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你與他的每一次互動中。 -
4 # 家長話題
在我的順境教育中,經常講這樣一句話,成長沒小事,事事皆成長。
下面,用我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經歷的幾件小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次,我去家長家裡做家訪。3,4歲的孩子,也不跟我打招呼。這看起來,應該是一件小事兒吧。
我跟家長反映了這件小事。
後來,又見到這位家長。家長給了我一個答案。你猜是什麼?
家長回家問了孩子。孩子說。媽媽,你不是經常告訴我不要跟陌生人講話嗎?
乍一看,這個回答沒問題呀。
但仔細琢磨起來,問題就大了。
由於孩子對問題的道理,觀念的片面吸收。很可能會影響他對人際的交往。
於是我告訴家長:回去要告訴孩子。對待媽媽身邊的熟人是可以講話的。而且要有禮貌,要熱情大方。
同樣也是一次家訪。那是一位五年級的孩子的家長。感覺孩子不善溝通。就建議家長,讓孩子經常讀點書。
媽媽也感覺到這個建議不錯,就答應了。
這看起來,也是一件小事。
可後來再遇到家長,家長卻告知,運作失敗了。
經驗告訴我。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兒。家長可以不做。但是如果要做,就一定要精心策劃,並導致成功。否則很容易堵住孩子這方面成長的路。
我瞭解到,家長失敗的原因其實也是一個很小的細節:
家長告訴孩子,讀書吧。孩子說,我不想讀。媽媽又說,讀吧。孩子說,我不想讀呀。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明白問題在哪裡了吧?!
於是,我就對家長講:讓我跟孩子聊兩句唄。媽媽說好呀。
我進去跟孩子聊了兩分鐘。出來告訴媽媽,孩子同意了。
媽媽很是驚奇。問我。你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
我說。我直接告訴孩子讀書對他的作用。他就同意了。
其實,有些道理,孩子很能聽明白的。只是許多家長,只會指令式溝通。卻不會道理式溝通。總把事情看的過於簡單。都忽視了簡單的教育技術。這導致家長會經常的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即所謂的誤導。
再講一位一歲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打人的樣子很好玩兒吧?家長事後覺得,這的確是一件很好玩兒的小事兒。
於是有一段時間,孩子竟然因此養成了打人的習慣,逢人就打。家長還跟著哈哈笑。
我告訴家長孩子經常打人的趨勢性風險。家長幡然醒悟。
還有一件看似很簡單的小事。我對一位5歲的小朋友說,一會兒開會表現好一點啊。你猜孩子怎麼講?
孩子居然問我。叔叔,什麼是表現好呀?
my god!5歲的孩子居然能問這麼低階的問題。
你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我卻不這樣認為。成長真的沒小事兒的。這反映出家長在早期教育中但某些環節的巨大失敗。
我見過不少這樣的孩子。在後面的學生階段學習很差的。因為他們對概念的理解非常滯後。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三歲小朋友。他告訴我:我不喜歡唱歌,不喜歡畫畫,不喜歡跳舞,不喜歡……不喜歡……天呀。這麼小的孩子經歷了多少怎樣的誤導啊?
還有很多相關小事案例。這裡就不再一一詳述。
所謂成長無小事。是說,許多看似很小的事情。家長處理不好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的。特別是早期教育。
-
5 # ww4181026783799
孩子眼裡沒小事,孩子眼裡的點滴都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好好陪伴孩子,蹲下和他們講話,拿他們當朋友,和他們一起成長!
-
6 # 彭一貝
孩子眼裡沒有小事。父母該如何做?--- 請認真對待自己的孩子提出的每個問題,每個請求,他\她,是我們的忘年交。
我家的兩個小朋友都已步入園校生活,二胎媽媽生活的這7年裡,我腦海裡的一個聲音都是對自己說:”小樣兒,我曾經也是這麼小的小不點長大的,你們小腦瓜裡想什麼,我都一門清。“
1、 在父母教育下長大的糙娃--- 我們這一代人,80、90後們。
農村長大的我,父母都忙著那幾畝薄田的春種春收,每天早出晚歸自不用說,回到家就連問句<作業完成了嗎?>都嫌費神。我們那一代的小朋友,想要什麼,腦袋裡有什麼想法問題,父母是沒有時間去聽的,也沒耐心去解釋,因為,他們也不懂。不說文化的差異,在父母這一輩人看來,能識字已經是很不錯的了,能給你教育的機會,每天揹著書包去上學,就已經是很幸福的娃了。這不能責怪父母,或者父母們的那一代人,他們的童年是他們思想的根源。
2、00後、10後的7、8點鐘的太陽們
未生育前和一位心理導位聊天,她告知:“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為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
而我,從小朋友出生後,就心底不停的回憶著那個心理導師的這些遵告,我就重視他\她給我的每一個反饋,那可能是一個小問題,一個動作,一個小玩笑,我都把這當作他們成長中的反饋。對於我做為父母的教育、陪伴、和睦家庭的一個對映。
重視和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們,具體我特別注意在以下幾點方面:
1、讓孩子自己選擇
當決定一家人要去超市購物前,會提前先列好一家人的採購清單,其中最後兩項會備註,“小朋友們一個人有一次自己的選擇機會。”小朋友們往往都為這一個最後的新增項而激動,他們也會按照提前的約定而去遵守它。
2、對於行動的結果要負責任
在外用餐,如果孩子東挑西挑,怎麼說都不吃時,我們不會硬逼著孩子 吃。等到她自己肚子餓時,就會他說“剛剛不是說不餓嗎,現在沒有錯過了吃飯時間,只能等晚飯了。”,這樣的試驗不超過兩次,哥哥就學會了在飯點主
動的吃飯,飯前就算自己吃了很多零食,他也只會說,請媽媽少盛些飯。
3、讓孩子多思考一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很多個。
在碰到問題時,孩子習慣性的喊
“爸爸”“媽媽”,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給出一個誘導性的小對話,把問題巧妙的轉變一下,他會發現,換種思路,原來問題這麼簡單。
4、囉嗦前要先表達愛
現在的爸爸、媽媽不是咆哮式輔導,就是抑鬱症懶動。我們有時候真應該跟老外學一學,多把love you,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讓孩
子們在你pp88囉嗦前,小問題上綱上線前,讓他們先知道,爸爸媽媽是真的愛你們,辛苦把你們帶到這個世界,你們是第一次做小孩,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爸媽。人生路很長,大家相互多多指教。
回覆列表
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並不是孩子眼裡無小事,而是因為由於孩子接觸的人或事物相對於我們成年輕而言要少很多,孩子更容易有好奇心,求知慾更強,如果孩子有什麼事情請教於你,務必請保持耐心,認真聆聽孩子的聲音,給他們一個好的引導,完美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再往後的人生中,遇到問題,保持著一顆不恥下問的心,積極的而勇敢的去面對那未知而又神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