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陝西西安邢文宇
-
2 # 創新國學
全世界最好的兒童教育在中國,中國有個叫曾國藩的人,他憑著一個人,一本書,把它演繹到了極致。
他寫信教育自己的後輩,子侄,孜孜不倦的教誨,硬是出了270多個高階人才,還沒有教育出一個紈絝子弟。
在富不過三代的中國,大家都驚呆了。
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世所少見。
引用一段話: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提出了七項指標,認為它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情商,只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壓根被排除在了這“七大秘密武器”之外。
如果家長們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那就已經OUT了。
近幾年來,整個美國教育學界被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捲,那就是Grit(堅毅)。
Grit一詞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沙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
我認同這段話中的概念。
但我不認為它是最先進的。
最先進的仍然在咱們中國,老曾家就是典範。
我在今天的一篇文章裡寫道:我們對於中國到底有著哪幾個聖人,爭議很大,可是偏偏有那麼半個聖人,沒有爭議。
嗯?這半個是什麼鬼?長到一半不長了?
很多人感覺太彆扭了,不舒服,要換掉,聖人居然還有半個的!
我很久以前找了本《曾國藩家書》來看。
結果很失望,真的很抱歉,我覺得我發現的深度與廣度遠遠不夠。
看了很久,沒看出什麼名堂。
要推上去聖人寶座的人本事都很大,一身本事,功勞,智慧,戰功,以及影響力都要強於曾國藩,有些基本上是確定了的,沒有爭議。他們不可能看中曾國藩資質愚鈍的智慧,更別提立德立言的事了,比這個是關公門前賣大刀。
因為這個漏洞,我想了幾天才突然想明白。
曾國藩之所以成為半聖,全靠他套成為半聖的功法而已。
這套功法,曾國藩也藏在《曾國藩家書》裡面。
沒有這套功法,曾國藩只是一個資質平庸的普通人。
靠著這曾國藩家書,老曾家出了幾代厲害的人。
曾國藩家書隱藏著一個秘密,隱藏著一個普通的,資質平庸的人,逆襲成長成非常厲害的人的一個大秘密。
今天,這個秘密,終於被我找到。
曾國藩家書通篇有一個十分反常的地方,那就是對後輩們都十分客氣,客氣得帶著一絲絲尊敬。雖然是長輩的語氣,但那一份發自內心的關切,寫信的心態是不以長輩自居的。
他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想破腦袋也想不到。
這就是他賴以成為半聖的功法,這就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爆發出超級能力的功法。
我在談到出聖人的第二個條件時說:聖人迫切需要一個符合條件的聖人的親人,父母或身邊撫養長大的人,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樣,可以使這個成長中的聖人少走很多彎路。
我說: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懂禮貌,要尊敬別人,遵紀守法,以及如何如何,這些可能對聖人不適合。
聖人受到父母影響的第一個因素,是用敬,這個敬是敬畏的意思,不完全是尊敬的意思。
尊敬有個頂峰存在,而敬畏沒有。
老子說: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老子道德經通篇沒有著重提到敬字,可無時無刻不存在敬畏心理。
孔子認為聰明的人沒有疑惑——智者不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仁者不憂;勇敢的人沒有畏懼——勇者不懼。
“智者不惑”是因為他有了洞察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仁者不憂”是因為他做了該做的事情,問心無愧;“勇者無懼”則是因為他有了戰鬥的勇氣與力量。
人生就是一場化危機為轉機的過程。
聖人的童年得由敬產生仁義禮智信,而不是由仁義禮智信產生敬。敬是純粹的情感,老子說: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儉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作為聖人的父母,用敬人,敬事,敬物的態度,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足夠培養。
孟母三遷。
也說明了這個。
如果說,我對他的著作《曾國藩家書》,僅僅停留在猜測上的話,那麼,我還能為這個猜測 找到一個完美的註腳。
曾國藩與左宗棠有一副對聯:
敬勝怠,義勝欲
知其雄,守其雌
敬勝怠,義勝欲,是曾國藩說的,我們都知道怠慢的意思,怠對敬,怠慢是一個思想上消極的停頓動作,那麼與之想對應,敬就應該是思想上積極的動態動作。依照對聯的規矩,敬勝怠,一定是動態中的敬,運動中的敬。
義勝欲,跟上文的理解完全相同。
動態中的敬包含了敬人,敬事,敬物,敬仁義禮智信等等,敬勝怠,跟下面那個義勝欲,是並列的關係,他用義來壓制慾望,那麼用動態的敬來壓制怠慢的思想。在對聯中,這個是並列的關係,相輔相成的。
好了,說到這,我們歷史上最強的鍛鍊自己,教育孩子最強的培養方法已經推理出來了,就是曾國藩這種成為半聖的方法。
至於,如何,成為全聖,我們一起慢慢研究。
很多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孩子也不容易理解。
我是孩子的父親,我也是從小時候長大的,自己經歷過,成長中的小孩,在最開心的玩耍中,是最容易突破的。
在嚴肅的教導中,思維容易受到限制,也容易受到驚嚇,受各種因素影響,你教滿分十的東西,一般學到五六分,成績好的理解七八分,剩下的靠勤奮。
可是,在玩中學習不是,你教十分的東西,孩子要超過你的想象,七八十分都有可能,往往有太多你想象不到的東西出來。
為灌輸這個敬,這個層層推進,變通的思想,我給我女兒做了一個玩具。
一個跨界益智的學習型玩具。
我把給女兒的玩具做得十分漂亮,加入燈光五光十色的。
蓋子還是定製的,與眾不同,非常容易滿足她那小小的虛榮心。
我滿足了她的視覺,感覺,滿足他的虛榮心,孩子非常感激我,感恩,心裡充滿敬。
接著,我用手機app控制,藍芽七彩音樂播放。
做完了這些視覺衝擊,開始進行推進,開始跨界變通。
跨界改變產品功能,用途。
最後。
加入一種土裡生長的魔法魚,給孩子挖一個坑。
也培養,敬天,愛自然的心。
曾國藩家書大概是對的。
他尊敬孩子,他要使孩子們達到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既,形成他們自己的主見。
孩子們有了主見,才能做事不猶豫,行為果敢,做出有利於自己,有利於社會的決斷。
這個過程會產生“勇”。
這個“勇”,在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所以老子說:慈故能勇,需要用慈來進行引導,約束。
一個慈祥的父母,勤儉的父母,不敢為天下先的父母,才能更有效的激發孩子的主見,讓孩子懷著感恩的心,去到達人生的第二個境界,發現不同。
有了主見,不盲從,才能發現不同,進而去求同存異,進行取捨。
有了取捨,才能到達人生的第三個境界,取長補短。
在慈悲心的約束下,人的主見能順道而為,人產生的勇也不會出亂子。
只要不出大亂子。
人的主見多了,就會進行碰撞。我們在第三個境界上已經學會取長補短了,那麼碰撞會產生出創造創新。
這是第四個境界。我們碰撞產生出的創造創新,但那是很破碎,以及繁瑣的,片面化的。
到了這個境界,我們會特別想要進行歸納。
這樣,我們會進行到第五個境界,化繁為簡。
我們得把碰撞產生出來的東西,思想,知識,經驗進行悉心培養,培育,使其成為可以利用的。一旦具備利用價值,所有的東西以及道理都會變成簡單的,我們這個時候,需要舉重若輕,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模組化,模組化的事情繫統化。體現出來的價值,呈現給別人的時候,是最簡單,明瞭的。
站在化繁為簡的境界上,人生已經是大成境界了。
好了,本文說到這,我這樣做有三個目的,第一,是我本身喜歡小孩子,我希望他們能在快樂的玩耍中學習成長;第二個目的,是希望繼續研究這些生活中的教育方式方法;第三個目的,是5g萬物互聯的大融合時代即將來臨,我希望大家提前做一些融合準備,更好的發展,生活。
-
3 # 老秦人強哥
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本身每個孩子就不一樣,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適合99%的還有1%,不適合。即便是99%適合的,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孩子,希望你明白這個道理。
-
4 # 顧曉逸503
高階思維能力是人類所具有的,動物沒有,所以只要是人,基本都有高階思維能力。
現在搞思維訓練的把思維分了個等級,什麼低階高階,南極北極,就是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但為了高大上,強行搞個低階高階出來,以此賣焦慮,順便賣個錢,家長一聽,自己孩子怎麼著都得開個高階思維吧,就入坑了。
兒童需要培養思考的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唯一不用培養高階思維,因為他只要思考,就是高階思考,他習慣了思考,他就越來越高階。
所以提這問題的,很有可能是來推銷的。
回覆列表
一切的教育都是有規律的
而且任何的事物都是有規律的
【規律】用在孩子教育上,就是家長智慧。
——孔夫子 『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