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神人無功出自《莊子·逍遙遊》,為什麼會神人無功呢,能不能結合例子闡述一下。
9
回覆列表
  • 1 # 致知閣Culture

    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先秦諸子百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逍遙遊》在閱讀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但不可否認,《逍遙遊》全文中滿含哲理,是一篇不朽的著作。

    莊子在文末提出觀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是,修養高的人能順應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可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莊子大才,並非生來就與世無爭,而是當面對這腐朽的世界他不屑與之交往,《逍遙遊》就是他苦悶的心靈之歌。這三句話寫的就是他的肺腑之言,一代聖人的理想境界。

    文中列舉列子御風的典故,意在表達一種境界,一種能在天地之間無所待,不依靠外在力量就能達到逍遙本真的境界的理想。

  • 2 # 詹三瘋2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是指道德修養達到宗師級別的人,俗稱完人;神人,是指精神世界完全獨立的人,不需要依賴外界與外物;聖人,是指思想境界臻於完美的人,沒有任何世俗的東西在他思想裡。

    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類,只有赤子。

    赤子——出生四到七天以內的小孩,因面板是紅色,古人曰赤子。

    赤子是——沒受任何教化,沒有任何思想,原汁原味精神完全獨立的人。

    “鋒前一句超調御,擬問如何歷劫違”。

    人的思想語言都經過了一番“調教”,被理論化、系統化。只有在認識活動尚未展開之時的“鋒前一句”人的本來心性,則超出了一切認識活動,超越“調教”之外,這時人沒有思想,還不會言語。所謂赤子之心——沒有任何汙染,最純潔的心靈。

    人類的愛智善是為人生存使用的,是自私的,不是不好,是好的。只是不可能到達仁愛,大智,大善的高度。

    真正的仁愛,大智,大善是不愛,無智,不善。石人木心的人!

    沒有任何感情,不愛任何人,不對任何人好,也不恨任何人,你才能做到仁愛,大智,大善。但這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

    能做到的,已不能稱其為人。

    人做不到,但制度能做到。這就是天道!也是老子的中心思想,道法自然。

    一個社會的制度是能做到不帶任何感情,不愛任何人,也不恨任何人,不對任何人好,也不為難任何人。只有這樣的法律才能做到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只有這樣它才是最智慧的,最仁慈的,最善良的制度。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是一個社會的制度!

    人人能遵守的好制度才能讓人向善,天天授人以德毫無用處。

    一口魚塘,有幾條魚不舒服,那是魚的問題,如果所有的魚都不舒服,那一定是水出問題了。

    一個國家或公司好比魚塘,水是制度,魚就是人民。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中至人、神人、聖人可理解為古代道家聖人(德)的超凡入聖的過程,由至人到神人到聖人。無:轉動改變成的意思。己:S形、龍形、《逍遙遊》的文中的鯤,可大可小,變幻莫測。功:龍鳳合一心的意思。鳳在《道遙遊》的文中指的直上九天的大鵬鳥。名:指的是有基礎的龍鳳合一心。這種道家思想在漢代文物中比較常見。

  • 4 # 唐言唐語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倏和忽常常去渾沌的地界去遊玩閒逛,渾沌對他們非常熱情友善、招待得很是細緻周到。倏與忽非常感動,於是他們倆就商量著該如何報答渾沌的恩情,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人都有七竅,(眼睛)用來看,(耳朵)用來聽,(嘴巴)用來吃東西、說話,(鼻子)可以呼吸、辨別氣味。而渾沌卻一竅都沒有,咱們乾脆給他鑿出七竅來,讓它和人一樣吧。”

    於是它倆每天替渾沌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被活活鑿死了。

    什麼是功?功,就是“有為”的成就與結果。有一個詞語叫做“功不唐捐”,意思是“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結果的”。反過來就是說,所有的成就與結果都不會是白白得來的、都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成名萬骨堆山”,代價慘痛啊:看看“倏”與“忽”的所作所為、再瞧瞧渾沌的悲慘下場不就是如此嗎?因此,道家主張“無為”、“無功”——依乎天道、順應自然就好了。《道德經·第十九章》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只要聖、智、仁、義、巧、利這些念頭存在於頭腦之中,人們總是會蠢蠢欲動、意欲“有為”的;總是希望把主觀意志強加於他人外物、天地自然——現在世界所面臨的全球性的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不正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盲目開發、過度追求發展所造成的嗎?“地球只有一個”、“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但是人類卻在“日鑿一竅”,加快“渾沌”死亡的速度。這,都是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所造成的惡果。

    《逍遙遊》裡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為什麼要強調“上古”呢?因為上古沒有斧鋸錛鑿,上古甚至連人都沒有——道家認為沒有了人為的干擾破壞,萬物(包括人類自己)就會秩序井然、各盡其天年。所以才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提法,棄絕了人為主觀,自然就“見素抱樸”、返璞歸真了——真正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頭腦裡連“功”、“有為”、“聖智仁義”等等這些概念都沒有了,又怎麼會去妄為、盲動呢?

    子貢到楚國遊歷,返回晉國的途中,經過漢水的南岸,見一老丈在菜園裡整地開畦,他挖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裡面,抱著水甕來取水澆園,一趟一趟來來回回地跑——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貢便上前對老丈說:“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頗多,您不想試試嗎?”種菜的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說:“用木料加工成槓桿,後面重而前面輕,把水桶固定在前端然後從井中提水,速度非常之快——就像是沸騰的水向外溢位來一樣,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種菜的老人不屑地笑了笑,說:“我的老師曾經說過,機械之類的器物必定出自於機巧之構思,機巧之構思必定源於機變之心。機變之心存留在胸中,那純潔空明的心境就會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麼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只是恥於那樣做而已。”子貢滿面羞愧,低下頭不能作答。

    隔了一會兒,種菜的老人問:“你是幹什麼的呀?”子貢說:“我是孔丘的學生。”種菜的老人說:“你(連同你的老師、同學)不就是以擁有廣博學識為榮、處處仿效聖人,自誇自贊認為自己才學德行都遠過於世人,自唱自和哀嘆世事之衰以周遊天下博取名聲的人嗎?去掉你那神氣活現的誇張表情、拋棄你志得意滿自矜之氣也許還可以逐步接近於道吧!如果不能夠改弦易轍,那麼你背道違德的行為必然會招致萬劫不復的災禍的——你連自身都不能夠修養調理,有什麼資格去指點江山、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這裡耽誤我做事!”

    子貢大感慚愧、面色蒼白,悵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後才逐漸恢復常態。子貢的弟子問道:“剛才您碰到的那個人是幹什麼的呀?先生為什麼容色大變,好長時間都不能恢復常態呢?”子貢說:“原先我以為天下稱得上是聖人的只有我的老師孔丘一個人,不曾想會碰上這樣的人。我的老師曾經說到,一件事的可行性高、成功的機率就會比較大,功業才會建立——聖人之道在於順勢而為,所用之力很少而獲得的成效卻很多。而剛才碰到的那個老人卻不是這樣:他認為只有持守大道德行才完備,德行完備而後形體才完整,形體完整而後精神才健全。只有精神健全方才是聖人之道。像他們這樣的人只是寄託形骸於世間跟萬民一同悠然自得卻不關注自己應該往哪裡去,他們的內心世界深不可測德行淳厚而又完備啊!怎麼可能把功利機巧放在心上?!……人們的非議和讚譽,對於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叫做德行完備的人啊!而我們只是些為世俗所左右、搖擺而心神不定的庸俗之人。”

    子貢回到魯國,把遇到灌圃老丈的經過告訴給了孔子。孔子說:“他是研習渾沌氏道術的人,他們瞭解自古不移、渾沌無別的道理,而不在意社會發展和客觀世界的變化;他們專注於自我修養調理精神,卻無心於外部世界。所以他們在這個紛擾雜亂的世界裡能夠保持明澈純素、自然質樸。他們體悟真性、持守精神卻可以從容自得、優遊快意地生活在世俗之中,見到這樣的人你當然會驚異不已了。況且,那渾沌氏的道術,我和你連個皮毛都不懂啊!”

    一言就足以讓子貢為之變色、使孔子感慨不已的灌圃老丈雖然不喜歡子貢推薦的桔槔,卻也是在開挖地道、抱甕而灌——從本質上說這和提水快速的桔槔並沒有什麼不同,頂多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異:那老丈抱甕灌園也是在做功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曷為“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真正到了“無己”“無功”“無名”的程度,怎麼會去整地開畦、掘挖地道、抱甕灌園呢?!子貢又怎麼可能得見呢?孔子又怎麼可能大發感慨呢!——所謂無名者,就是不為世人所知,難以名狀、無以言表之謂也。

    就算是親眼所見,也不知所以、難以評判。這才是真正的“無功”。

  • 5 # 德二先生

    首先呢,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是出自莊子的逍遙遊中。而莊子的逍遙遊呢,它是透過一種對比的方法,以小大之辨,或者是有無憑藉來宣揚他的自身哲學的一篇文章。

    我們在中學時代學過的逍遙遊中,莊子以其獨有的想象力,給我們展示了鯤和鵬,兩者之間的差異區別,以及透過它們反映出人精神境界的哲學問題。

    顯然,他的思想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只有達到無所憑藉,無拘無束,無名才算是真正的超脫解脫。小編認為,那句神人無功的真正內在意義是,在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人,稱之為神人。他們已經在精神世界超脫了,他們不屬於常人,他們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沒有愛與恨。他們致力於為人類做貢獻,這種貢獻,卻不容易被看見,也就是所謂的功在萬事,而又無功而見。只有這種精神經驗操作的人,他們才會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去,他們才會被稱為神人。與其相對的,是兩種另外的精神境界。至人無己,聖人無名。他們的意思大體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決時,司馬懿高掛免戰牌真是因為打不贏蜀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