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宛丘男子

    東晉末年先有恆溫,恆玄把持朝政形成強大的恆氏集團。透過對蜀和中原戰爭樹立個人威信,打壓朝廷影響力。但有謝安在世恆氏不敢取晉室代之。謝安死後沒有人能控制恆氏父子野心了,以至恆氏公然稱帝。

    後來宋武帝劉裕滅恆氏集團,更進一步對晉室權力的削弱,以至於晉帝后來讓位時對劉裕講恆玄稱帝時晉就亡了是您讓朝廷延綿二十年。當今也該讓位給你了,晉室滅亡主要是對權臣和軍閥控制力衰弱。使他們在抵抗北方入侵時逐漸做大最終取而代之!

  • 2 # 圓桌曆史

    東晉是歷史上典型的門閥政治體系。皇權極弱,權力都掌握在世家大族與封疆大吏手中。這種模式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淝水之戰的勝利只不是激起了南方流亡的漢族對北方的胡人的對抗情緒,所以暫時擱置內部矛盾,才一致對外獲得了勝利。但是並不能消除東晉內部矛盾。

    東晉當時內部矛盾有很多,一是皇權的分散,士族與封建大吏輪流掌權。二是荊州軍事代表與健康政治代表之間的對抗;

    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東晉內部統治者越來越腐敗,門閥士族又有蔭戶的政策,造成東晉流失很多稅收。雖然後續桓溫開始消除蔭戶的政策但是已經積重難返了。

    多方原因造成了東晉不可能持久下去。

  • 3 # 故國明月照

    由於地球氣溫降低,北方大量少數民族趁著西晉八王之亂進入中原,開啟了“少數民族大融合時代”,此時匈奴首領劉淵不堪西晉王朝的迫害被迫起義建立“大漢”政權,奉劉禪為徵稅,史稱前漢。接下來各個民族分別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主體有十六個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十六國時期。在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建立東晉政權,只是當時的天下已呈四分五裂的局面。東晉一共存在了103年,也曾有祖狄等人發兵北伐收復失地,但由於晉廷內部的爭權奪利並未取得很好的成效,而且大家士族也並沒有北伐的意願。前秦統一北方後悍然發動了淝水之戰,東晉僅依靠八萬兵力,在門閥士族謝氏的領導下,竟然戰勝了前秦三十萬大軍。致使前秦崩潰,前秦符堅身死人手,北方再度陷入混戰,而此後東晉逐漸走向衰敗,晉帝的皇權也逐漸落入門閥士族的權臣手中。隨後桓玄叛亂,廢安帝並且稱帝,然後被大將劉裕所平,擁晉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同期的北魏基本統一北方,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 4 # 流年排隊

    提起東晉,就不得不說一下東晉的建立。永嘉元年,因為八王之亂實力大為受損的西晉王朝虛弱至極,離滅亡指日可數。時任平東(安東)將軍兼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的司馬睿,聽從當時的大族王氏家族的王導之言,渡江至建鄴。

    建鄴屬江東,原是吳國地盤,在司馬炎滅吳後,吳地的世家大族不得志於晉室,在司馬炎在位時就屢次作亂。

    司馬睿和王導渡江抵達建鄴,並沒有多少力量,為了不引起江南士族的反抗,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政策穩定人心,說白了就是以中央政府的名義提高吳地士族的地位,來換取北方南渡士族的生存空間。

    因此,東晉從建立一開始就充斥著矛盾,有南渡士族和江東士族的矛盾,有司馬氏皇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有東晉王朝和北方胡人政權之間的矛盾。

    淝水之戰的勝利,只是南方漢人和流亡南方的北方漢人對北方胡人政權入侵的不滿而暫時結合到一塊。淝水之戰以後,北方的前秦爭政權土崩瓦解,來自北方的威脅消失,東晉內部被掩蓋的矛盾迅速爆發,先有孫盧之亂,再有恆玄謀反,在內外的打擊下東晉朝廷搖搖欲墜。

    在淝水之戰崛起的北府軍,又在孫盧之亂崛起的北府軍將領劉裕,在恆玄把控東晉朝廷後擊敗恆玄,掌控大權。其後又透過北伐和東晉內部的統一戰爭,劉裕獲得了極高的威望,遂廢晉恭帝,建國為宋。

    晉王朝是一個奇葩政權,從司馬懿一代開始,到南渡的司馬睿,整個晉王朝都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平衡中,而世家大族這一畸形的產物,不從事生產,卻壟斷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創造了一個令底層民眾絕望的社會。

    這樣的王朝,這樣的時代,淝水之戰只是推遲了它的滅亡,不會讓它浴火重生。

  • 5 # 袁衛宇

    糾正一下,不是20年,而是38年。從淝水之戰到東晉滅亡,這中間隔了38年,而非20年。淝水之戰後,東晉一步步走向滅亡,這和司馬氏皇族人才匱乏有直接關係。這種匱乏體現在司馬氏皇族沒有人能穩定政局,使得東晉後期和末期的政局極其混亂,從而導致了東晉的滅亡。

    昏君奸臣

    淝水之戰後,晉孝武帝成功從士族手裡奪回了權力,實現了皇權振興。然而,晉孝武帝奪回權力後,並沒有振興晉室,而是沉迷酒色,並讓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代為執政。

    如果說晉孝武帝是昏君,那麼司馬道子就是奸臣。司馬道子執政時,他身兼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司徒等重要官職,位高權重,表現卻讓人十分不敢恭維,政局非常混亂。

    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由是朝野奔湊。中書令王國寶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暱。官以賄遷,政刑謬亂。又崇信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晉書·司馬道子傳》

    司馬道子胡作非為,許多朝臣看不下去了,請求晉孝武帝罷免司馬道子。晉孝武帝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引入外戚-太原王氏的力量,制約司馬道子,導致皇帝和宰相直接爆發了嚴重的權力鬥爭。

    如果晉孝武帝稍微有點頭腦,就該把司馬道子攆出朝廷,然後親政,自己處理政務。然而晉孝武帝偏不這麼做。他非要玩火自焚,留著司馬道子然後和他鬥來鬥去。晉孝武帝在醉酒後,被妃子用枕頭悶死。

    此後,司馬道子徹底掌控了朝政大權。原先依附晉孝武帝的太原王氏的王恭,曾兩次起兵討伐司馬道子,最終兵敗自殺。

    王恭失敗後,朝政大權落入司馬道子和他的兒子司馬元顯手中。

    孫恩、盧循起義

    司馬元顯執政時,政局依舊混亂不堪。還爆發了動搖東晉政權根基的孫恩、盧循起義。

    司馬元顯為了加強都城建康附近的防務,徵調佃客入伍,引發了長達十二年、席捲整個江東的孫恩、盧循起義。

    會稽郡的道士首領孫恩,利用底層百姓對朝廷的強烈不滿,領導了孫恩起義,應者雲集。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恐慌,朝廷調集徐州刺史謝琰和鎮北將軍劉牢之鎮壓孫恩。在和東晉官軍的鬥爭中,孫恩雖然擊殺了謝琰,但被劉牢之所敗,損失慘重,孫恩被迫逃往海上。後來孫恩捲土重來,登陸臨海郡,被臨海太守辛昺團團圍住,孫恩見自己無路可逃,只得投海自盡。

    孫恩死後,他的部推舉他的妹夫盧循為首領,繼續和東晉戰鬥。在盧循為的領導下,起義軍轉戰東南沿海,給東晉官軍以重大殺傷。不過劉牢之的部將劉裕,就後來的南朝宋武帝劉裕,率部多次擊敗盧循,給他的打擊非常大盧循被迫遠遁廣州,最終在廣州被廣州刺史所殺。

    孫恩、盧循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影響巨大,的東晉末期規模最大的起義,極大地動搖了東晉的統治根基,特別是對士族打擊巨大,如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這樣的頂級士族,不少人被孫恩、盧循,典型的就是王凝之和謝琰。

    在孫恩、盧循起義的衝擊之下,東晉政權如大廈將傾、搖搖欲墜。

    桓玄篡晉

    就在東晉朝廷忙著平定孫恩、盧循時,出身龍亢桓氏的桓玄,抓住機會,奪取了荊州的軍政大權,並和以司馬元顯為代表的朝廷勢力形成對峙之勢。

    孫恩死後,司馬元顯下令征討桓玄,但是司馬元顯本來就不得人心,所以很快被桓玄所敗。桓玄擒殺司馬元顯之後,自己獨攬大權,隨後,在桓玄的逼迫之下,晉安帝拜他為相國、封他為楚王,並加九錫。

    在封楚王、加九錫之後,桓玄又逼晉安帝禪位於他。桓玄自立為帝,建大楚政權。桓玄篡奪晉室以後,表現也非常差勁,和司馬氏皇族不相上下。桓玄雖然篡晉自立,但並沒有建立穩固的政權。

    桓玄和司馬氏皇族一樣,非常不得人心,於是劉裕聯合其他北府兵將領,一起討伐桓玄,最終斬殺了桓玄。桓楚政權滅亡,劉裕擁立晉安帝復位。在劉裕的扶持下,東晉又苟延殘喘了十幾年。

    桓玄篡晉,標誌著東晉政權已經名存實亡,雖然沒有立即滅亡,但也命不久矣。東晉的國祚進入倒計時,只待劉裕走完篡晉立宋的全部準備工作。

    劉裕篡晉立宋

    桓玄敗亡後,劉裕完全掌控了東晉的軍政大權,成為東晉最有權勢的人。劉裕很清楚東晉已經無藥可救,所以起了謀朝篡位的心思。但是出於穩妥的考慮,劉裕沒有像桓玄那樣,急急忙忙就篡權,而是走“北伐-建功立業-樹立威望-謀朝篡位”的路線。

    不過在北伐之前,劉裕決定清除他篡權的最後一道障礙,就是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司馬休之是當時東晉唯一握有實權的宗室,劉裕必定是要除之而後快。劉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史司馬休之,迫使司馬休之投奔北朝。

    在消滅了史司馬休之後,劉裕多次發動北伐,也取得了較大的北伐成果。但劉裕北伐只為篡權做準備,所以他並不在意是否只能光復中原。在這樣的情況下,劉裕無意鞏固北伐成果,所以在攻佔長安後,當他聽說最重要的幕僚劉穆之在建康病死了,劉裕馬上帶領北伐主力南歸。

    劉裕南歸後,迅速開啟了謀朝篡位的大戲。劉裕先是逼晉安帝封他為宋公、加九錫。接著派人暗殺了晉安帝,立晉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帝,司馬德文就是東晉的最後一位皇帝-晉恭帝。晉恭帝即位後,劉裕逼迫晉恭帝封他為宋王。

    等到篡權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完以後,劉裕正式篡晉立宋,自立為帝,開創了南朝第一個朝代-宋。而苟延殘喘了十幾年的東晉,也正式宣告滅亡。

    結語

    淝水之戰後,門閥政治日趨衰微,晉孝武帝乘機重振皇權,使得皇權政治成為可能。但是由於以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為代表的司馬氏皇族人才匱乏,缺乏那種能穩定政局的優秀人才,使得東晉末期的政局特別混亂,門閥政治無法順利過度到皇權政治。

    無論是王恭之亂,還是孫恩、盧循起義,亦或者是桓玄篡晉,都是由於司馬氏皇族人才匱乏導致的,如果司馬氏皇族有人能穩定時局,讓門閥政治儘快過度到皇權政治,幾乎不可能發生那些混亂不堪的事。

    到劉裕崛起時,東晉已經是名存實亡,無藥可救。劉裕並非並非忠臣,也做不了忠臣,他有謀朝篡位的野心,也有改朝換代的能力。眼見著東晉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索性取而代之。

  • 6 # 漢闕故人

    因為有功之臣沒能得到重用,北伐沒得到朝廷支援無功而返。謝安,謝玄先後去世。

    皇帝昏聵無能,奸臣當道,權臣之間反覆傾軋,朝綱不振,時局動盪。在眾多軍閥中,最終劉裕脫穎而出,廢掉了無能的晉帝,取而代之。

  • 7 # 秋天的黑葡萄

    一個國家腐敗嚴重,離滅亡不遠了,再厲害的統治者出來也無濟於事,官員腐敗是因為手裡有權,手裡有權自然而然地腐敗了……這是中國歷史的真理,而且東晉皇帝荒唐無能!

  • 8 # 穿越小喇叭

    亂世出英雄,劉裕就是亂世英雄,也是很有作為的皇帝。劉宋是很強大的,晚期開始腐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晉開始也還是比較強大,也很富裕,文化發展也很有水平。到了晚期同樣開始腐敗墮落走向滅亡。

  • 9 # 子夜傾城傲無雙

    淝水之戰384年。東晉滅亡420年中間有36年。東晉是皇權分散。開國皇帝就是王氏扶持上去。當時有一句說法王與馬共天下,淝水之戰打仗前秦有很大偶然性。前秦內部統治不穩,所以說被俘的朱一句前秦敗了。後面的人不論真假自相踐踏。

    東晉大部分是昏君。即使有明君也受內部權臣把控,謝安後來被排擠在外。桓溫桓玄之亂,孫恩之亂,四川焦縱自立。後來劉裕平定內亂。廢晉自立。

  • 10 # 管要你管

    淝水之戰的失敗,一代天驕苻堅隕落。曾經的輝煌一去不反,等待他的只有失敗和死亡。而東晉王朝確可以繼續苟延殘喘,可是為什麼才短短20年,東晉就滅亡了呢。

    首先東晉王朝門閥勢利是很強大的,而且大權都掌握在門閥貴族的手中,皇帝都要聽他們的話。所以東晉權臣輩出,比如王墩 桓溫等。他們說出的話,直接影響皇帝的決策。

    另外東晉王朝的統治者,不思進取。他們對恢復江山,收復中原,並沒有提上日程。相反對那麼手握兵權的將領猜忌,也不支援。著名的祖逖北伐就是以失敗告終,因為統治者也不希望北伐。但是北伐的成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所以北伐成為了他們的政治需要。但是不管北伐的喊聲多大,都是以失敗告終。

    還有就是繼承人的問題,西晉王朝是因為司馬衷導致八王之亂,而東晉跟西晉是驚人的相似。司馬耀死在了女人的手裡,可是沒有留下遺囑。皇位就落在了司馬德宗的手上,這位皇帝是典型的小兒麻痺,不能理證。一位白痴皇帝,導致八王之亂,而這位皇帝直接導致江山傾覆,

  • 11 # 固體混泥土移動師

    淝水之戰東晉能勝利靠的符堅的輕敵和南方士族得力量,和東晉朝廷沒多大關係,而且後面幾個東晉皇帝也是奇葩,再有南方士族的強勢讓桓玄給滅了。

  • 12 # 過去將來

    中國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對人來說是如此,對政權同樣如此。

    一個朝代因為一個契機,比如淝水之戰的勝利,可以讓所有人得到暫時的鼓舞而增強凝聚力,延長一定時間統治的年限。不過東晉自從衣冠南渡,以前西晉時期就存在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沒有能得到較好的解決,這是最終走向滅亡的關鍵因素。這些問題最主要有兩個:

    一,人才選拔制度問題。

    晉承漢制,把漢朝的孝廉制度更進一步,推向容易引起階層固化的“九品中正制”,這就為真正的人才得不到應用埋下了伏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意思就是官職高低是由家庭出身決定的。這樣的用人制度,顯然不利於政府的正常運轉,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矛盾突出。

    第二,南渡傳統中原豪門家族利益與朝廷及本地豪族及百姓之間的平衡。

    任何政權,最難處理的就是利益平衡問題,尤其是一些豪門望族。東晉的“王謝”家族,樹大根深盤根錯節,與皇族,與本地望族如“石崇鬥富”的石崇等,利益平衡很難解決好。

    這就導致政權內部的權利分配,土地兼併,對外交往等等問題矛盾重重。一個不好,容易引起帶兵將領因為氣難平而倒戈。承平日久的情況下,這樣的危險性很高。一有機會,軍將帶兵造反就可能顛覆政權。

    公元420年,大將劉裕上演曹丕和司馬昭都曾經演出過的戲碼,廢除了東晉皇帝,自立為宋,結束了東晉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哪些球星的肌肉算得上是完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