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欣英
-
2 # 哲文殿
享受思想的藝術,品味智慧的美麗。關注即可訂閱!
如果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是自豪的說自己抓住了每一個機會?還是總有些讓自己遺憾的事情?與個人成就無關,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沒有采取行動來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人們的生活是複雜的充滿著跌宕起伏的,雖然理論上確實有可能存在極少數有著超強動力的人過著沒有遺憾的生活,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因為人們總有希望的沒有做到的事情,或者曾經錯過的一些事情,遺憾是一種普遍的情緒。
最近,研究人員開始探索遺憾和一個人的總體狀況之間的聯絡。他們開始研究這樣的問題:人們是否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們是否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否履行了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
科學家們認為,一個人最持久的遺憾更可能源於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實際自我和“應該”自我之間的差異。簡單地說,人們更有可能沉溺於自己能成為的一切,而不是自己應該成為的一切。
如果要更仔細地審視自我差異理論,可以從如何區分“理想”與“應該”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確認實際自我這些方面入手。
根據心理學家愛德華·希金斯的說法,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由三個部分組成:實際的、理想的、應該的。
“實際自我”是人們自己的基本自我概念,是人們自己所擁有的特質和品質的代表。人們的“理想自我”是人們理想中想要的屬性的表達,這種屬性與人們的未來是無關的。人們的“應該自我”是人們認為自身應該具備的品質,它建立在社會基礎的責任和義務之上。
當這些自我之間存在差異時,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具體來說,失望和悲傷等情緒是由於人們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自我這一信念而產生的。相反,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應該”自我,人們就更有可能經歷諸如內疚與恐懼等情緒。
基於這一理論,這個研究中的研究人員想要檢驗兩個假設。首先,他們預測人們最持久的遺憾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距。第二,他們想找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具體機制。他們在一開始就提出,人們應對遺憾的方式會影響到人們的一生,如果未能達到人們的“應該”自我,則應該要求立即採取行動和努力,以修復這種差異。相反,如果人們未能達到“理想”自我,則被認為不那麼緊迫,往往被放在次要地位,這反過來又會使這些遺憾從長遠來看更加持久深刻。
研究結果
為了驗證這個的假設,研究人員分別進行了六項研究。在第一項研究中,他們只是問那些他們沒有達到他們“理想”自我或“應該”自我時有多麼的遺憾。與預測一致,大多數參與者說,他們對自己可能成為的人感到更多的遺憾。
在第二和第三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具體的、重大的遺憾,並指出這些遺憾是理想的還是應該的。同樣,正如預測的那樣,參與者更有可能後悔自己未能達到的“理想”自我。
接下來,在第四和第五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驗了他們的第二個假設: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相比,參與者更有可能關注和處理與“應該”自我相關的遺憾。那麼,與“應該”自我相關的遺憾似乎需要更多的行為和心理修復工作,而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似乎可以在以後的某個時候被拋棄或者再處理。其中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人們不斷渴望被別人所接受而帶來的壓力。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研究的中心目的是揭示已解決的遺憾與未解決的遺憾之間的聯絡,以及這些遺憾是否更多地與參與者的“理想”自我或“應該”自我有關。
再次,研究結果表明,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不太可能引發心理和行為上的努力,這導致人們認為這些遺憾仍然存在。人們更迫切的需要去處理他們“應該”自我面對的遺憾,由於社會的壓力而不得不去做,多數人認為這種遺憾已經被解決。
為什麼這對人們的生命至關重要?
與人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或者朋友告訴的相反,過著沒有任何遺憾的生活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事情。顯然,如果沒有遺憾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取得職業生涯的輝煌、與自己的初戀情人結婚、陪父母過了每一個生日。事實上,無論是重大的足以改變生活的決定還是瑣碎的日常選擇,我們的生活是由可能擁有和應該擁有的組成的。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遺憾都一樣。根據不同類別的自我概念,遺憾的數量和強度也不同,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人們更多地用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來定義自己(“應該”自我),那就像智者一樣,在做出任何與自己生活中親近的人有關的決定之前,都會三思。另一方面,如果人們更多地用可能的希望的(“理想”自我)來引導自己,那麼人們就沒有那麼多的來自於外界的壓力,也就會相對的減少遺憾。
享受思想的藝術,品味智慧的美麗。關注即可訂閱!
-
3 # 楓林狂徒子
我覺得一個人遺憾太多,有些是因為不成熟造成的,有些則是因為對於生活缺少規劃造成的。
為了減少遺憾,我建議可以對以後的人生做好規劃,定期定量的完成人生的每一步,計劃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微調,但是總不會迷失方向,就算再遇到遺憾的事,起碼自己清楚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也就不會那麼沮喪了。
-
4 # 閒談生活影視分享
感謝誠邀回答。人總是不會滿足不會懂得珍惜。在每次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時候總是會有失落感的,想要減少失落感我們就要自己變的更強大更自信。
1、失落感其實是一種由多種消極情緒組成的情緒體驗,如,憂傷、苦惱、煩躁、疲憊、心虛、痛苦、自責……。其實我們不必太在意它,因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之所以我們會有失落感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心在做怪。就像我們會痛苦、會開心、高興一樣。
2、當我們失落時其實並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放開心懷,放眼看世界,其實世界是很美好的。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因為只有自己內心不去想那些傷痛那些事自己才會沒有那麼多想法那麼多失落感。
3、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難免會感到失落,假如我們有足夠多的信心去面對那些挫折那些困難,那麼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失落感。失落感就是因為自己缺乏對事物的處理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顆自信的心態,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失落感是伴隨著身邊許多事情產生的,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只要少想一點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少的失落感。
-
5 # 香銷茶盡2018
人為什麼會感到遺憾,人感到遺憾,是因為人感到了某種“失去”。
其實我的體驗也是透過生活而來的,似乎不到遇見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你是無法得到最核心的解答的。反問的是:人為什麼不能有遺憾,又為什麼一定要去減少這種感覺呢?
遺憾:就是感覺失去了什麼。不管這份遺憾針對那一種情況,針對哪個人。
對方沒有讓你滿意,事件本身沒有按照你設想和期望的進展,人就會失落,因為人是有創造能力的生靈。創造是最根本的行動,期望是其中最源頭的創造源。
在還沒有實現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在腦海中構想那個將來的場景。孩子成才了,愛人事業有成了,買到大房子了,開上豪車了,掙到錢了,追到女神或男神了。當這一切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達到,心理就有說不出的遺憾和沮喪。
核心:遺憾源自內心的那份認知。認知如果是:這樣就可以了,滿足了,哪裡還有遺憾呢。
這個世界有標準,我們周遭的社會也有標準,設想一下,這個標準怎麼進入你的內心的。孩子考試名列前茅就是好孩子?事業有成就沒有白來人世一趟?追不到女神或男神,此生愛情就不完美了?買不起房子開不上豪車,生活就LOW了?其實這些標準並不是出自你的內心,而是出自當今社會評定人的標準。你或許會說,人活的就是個面子,別人行,別人能,而我不能,怎麼可能不憋屈呢?但你要知道,凡是得了更多的,都會吐出來的。
守恆: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所發揮的能量是個守恆的值,這個值接近無限。
每個人天生就擁有巨大的能量,之所以有些人不順,那是因為他們需要經歷這樣的經驗,從而透過這些經驗,來認識自己,到底我是誰,到底該怎麼去做。於是,改變自己,重新換個角度看到人和事。做出更有益於自己內心感受的事情。人,從根本來說,沒有高低之分。不僅當你看待比你低的人,當有此心。看待自己,更是如此。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何其寶貴,閃閃發光,又怎麼會把自己和別人比,把某件事和別的事情比,發現落差,產生失望呢?
如果要延展開來,可以說很多。暫且收一下。
總結:每個人,都很寶貴,很閃光。沒有誰比你差,也沒有誰比你更高明。每種人生和經歷,其實都是特定的,你自己想要的,每個事件,都有意義。當你的認知開始走向這種真相時,哪裡還會有什麼遺憾,只會繼續前行,不僅自己發光,還照亮他人,甚至有一天,照亮世界。
我是 香銷茶盡,設計師、心理諮詢研習者、業餘寫作愛好者,向你問好。
-
6 # 比卟宋
每個人都有遺憾,但是大部分都是事後才知道,回憶過去才覺得當時沒做的有遺憾。我班長退伍時沒去送他,當時覺得會不捨,不想去送,現在覺得自己太矯情了,可能班長覺得我都走了,自己的戰士居然不送自己,會傷心吧。他退伍後這麼長時間都沒有再見過他,覺得當時沒送他是有點遺憾,但也不後悔了,相見的話也可以見的,只是大家都很忙吧!如何減少遺憾,我覺得應該是跟著自己的心走吧,做自己想做的事,應該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完全沒有遺憾,我覺得應該不現實。人有情感,總想十全十美,但世事難全啊,所以跟著自己的心去做事,應該好多了,至少是自己喜歡的!
-
7 # 程欣英
謝邀答!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的遺憾太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成熟,或是考慮問題不周到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是經過慎重的思考,把事情的後果都分析到位才可能做的。至於出現意外的情況應另當別論。我覺得這是成熟的人做事情。要是都像個孩子似的顧東不顧西,那當然是遺憾多多了。有很多遺憾是一生都不能彌補的。所以,成年人做事要三思而行。行動之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就是出現什麼情況我會不會後悔。
-
8 # 哲文殿
享受思想的藝術,品味智慧的美麗。關注即可訂閱!
如果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是自豪的說自己抓住了每一個機會?還是總有些讓自己遺憾的事情?與個人成就無關,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沒有采取行動來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人們的生活是複雜的充滿著跌宕起伏的,雖然理論上確實有可能存在極少數有著超強動力的人過著沒有遺憾的生活,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因為人們總有希望的沒有做到的事情,或者曾經錯過的一些事情,遺憾是一種普遍的情緒。
最近,研究人員開始探索遺憾和一個人的總體狀況之間的聯絡。他們開始研究這樣的問題:人們是否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們是否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否履行了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
科學家們認為,一個人最持久的遺憾更可能源於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實際自我和“應該”自我之間的差異。簡單地說,人們更有可能沉溺於自己能成為的一切,而不是自己應該成為的一切。
如果要更仔細地審視自我差異理論,可以從如何區分“理想”與“應該”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確認實際自我這些方面入手。
根據心理學家愛德華·希金斯的說法,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由三個部分組成:實際的、理想的、應該的。
“實際自我”是人們自己的基本自我概念,是人們自己所擁有的特質和品質的代表。人們的“理想自我”是人們理想中想要的屬性的表達,這種屬性與人們的未來是無關的。人們的“應該自我”是人們認為自身應該具備的品質,它建立在社會基礎的責任和義務之上。
當這些自我之間存在差異時,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具體來說,失望和悲傷等情緒是由於人們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自我這一信念而產生的。相反,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應該”自我,人們就更有可能經歷諸如內疚與恐懼等情緒。
基於這一理論,這個研究中的研究人員想要檢驗兩個假設。首先,他們預測人們最持久的遺憾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距。第二,他們想找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具體機制。他們在一開始就提出,人們應對遺憾的方式會影響到人們的一生,如果未能達到人們的“應該”自我,則應該要求立即採取行動和努力,以修復這種差異。相反,如果人們未能達到“理想”自我,則被認為不那麼緊迫,往往被放在次要地位,這反過來又會使這些遺憾從長遠來看更加持久深刻。
研究結果
為了驗證這個的假設,研究人員分別進行了六項研究。在第一項研究中,他們只是問那些他們沒有達到他們“理想”自我或“應該”自我時有多麼的遺憾。與預測一致,大多數參與者說,他們對自己可能成為的人感到更多的遺憾。
在第二和第三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具體的、重大的遺憾,並指出這些遺憾是理想的還是應該的。同樣,正如預測的那樣,參與者更有可能後悔自己未能達到的“理想”自我。
接下來,在第四和第五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驗了他們的第二個假設: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相比,參與者更有可能關注和處理與“應該”自我相關的遺憾。那麼,與“應該”自我相關的遺憾似乎需要更多的行為和心理修復工作,而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似乎可以在以後的某個時候被拋棄或者再處理。其中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人們不斷渴望被別人所接受而帶來的壓力。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研究的中心目的是揭示已解決的遺憾與未解決的遺憾之間的聯絡,以及這些遺憾是否更多地與參與者的“理想”自我或“應該”自我有關。
再次,研究結果表明,與“理想”自我相關的遺憾不太可能引發心理和行為上的努力,這導致人們認為這些遺憾仍然存在。人們更迫切的需要去處理他們“應該”自我面對的遺憾,由於社會的壓力而不得不去做,多數人認為這種遺憾已經被解決。
為什麼這對人們的生命至關重要?
與人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或者朋友告訴的相反,過著沒有任何遺憾的生活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事情。顯然,如果沒有遺憾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取得職業生涯的輝煌、與自己的初戀情人結婚、陪父母過了每一個生日。事實上,無論是重大的足以改變生活的決定還是瑣碎的日常選擇,我們的生活是由可能擁有和應該擁有的組成的。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遺憾都一樣。根據不同類別的自我概念,遺憾的數量和強度也不同,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人們更多地用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來定義自己(“應該”自我),那就像智者一樣,在做出任何與自己生活中親近的人有關的決定之前,都會三思。另一方面,如果人們更多地用可能的希望的(“理想”自我)來引導自己,那麼人們就沒有那麼多的來自於外界的壓力,也就會相對的減少遺憾。
享受思想的藝術,品味智慧的美麗。關注即可訂閱!
-
9 # 楓林狂徒子
我覺得一個人遺憾太多,有些是因為不成熟造成的,有些則是因為對於生活缺少規劃造成的。
為了減少遺憾,我建議可以對以後的人生做好規劃,定期定量的完成人生的每一步,計劃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微調,但是總不會迷失方向,就算再遇到遺憾的事,起碼自己清楚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也就不會那麼沮喪了。
-
10 # 閒談生活影視分享
感謝誠邀回答。人總是不會滿足不會懂得珍惜。在每次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時候總是會有失落感的,想要減少失落感我們就要自己變的更強大更自信。
1、失落感其實是一種由多種消極情緒組成的情緒體驗,如,憂傷、苦惱、煩躁、疲憊、心虛、痛苦、自責……。其實我們不必太在意它,因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之所以我們會有失落感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心在做怪。就像我們會痛苦、會開心、高興一樣。
2、當我們失落時其實並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放開心懷,放眼看世界,其實世界是很美好的。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因為只有自己內心不去想那些傷痛那些事自己才會沒有那麼多想法那麼多失落感。
3、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難免會感到失落,假如我們有足夠多的信心去面對那些挫折那些困難,那麼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失落感。失落感就是因為自己缺乏對事物的處理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顆自信的心態,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失落感是伴隨著身邊許多事情產生的,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只要少想一點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少的失落感。
-
11 # 香銷茶盡2018
人為什麼會感到遺憾,人感到遺憾,是因為人感到了某種“失去”。
其實我的體驗也是透過生活而來的,似乎不到遇見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你是無法得到最核心的解答的。反問的是:人為什麼不能有遺憾,又為什麼一定要去減少這種感覺呢?
遺憾:就是感覺失去了什麼。不管這份遺憾針對那一種情況,針對哪個人。
對方沒有讓你滿意,事件本身沒有按照你設想和期望的進展,人就會失落,因為人是有創造能力的生靈。創造是最根本的行動,期望是其中最源頭的創造源。
在還沒有實現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在腦海中構想那個將來的場景。孩子成才了,愛人事業有成了,買到大房子了,開上豪車了,掙到錢了,追到女神或男神了。當這一切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達到,心理就有說不出的遺憾和沮喪。
核心:遺憾源自內心的那份認知。認知如果是:這樣就可以了,滿足了,哪裡還有遺憾呢。
這個世界有標準,我們周遭的社會也有標準,設想一下,這個標準怎麼進入你的內心的。孩子考試名列前茅就是好孩子?事業有成就沒有白來人世一趟?追不到女神或男神,此生愛情就不完美了?買不起房子開不上豪車,生活就LOW了?其實這些標準並不是出自你的內心,而是出自當今社會評定人的標準。你或許會說,人活的就是個面子,別人行,別人能,而我不能,怎麼可能不憋屈呢?但你要知道,凡是得了更多的,都會吐出來的。
守恆: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所發揮的能量是個守恆的值,這個值接近無限。
每個人天生就擁有巨大的能量,之所以有些人不順,那是因為他們需要經歷這樣的經驗,從而透過這些經驗,來認識自己,到底我是誰,到底該怎麼去做。於是,改變自己,重新換個角度看到人和事。做出更有益於自己內心感受的事情。人,從根本來說,沒有高低之分。不僅當你看待比你低的人,當有此心。看待自己,更是如此。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何其寶貴,閃閃發光,又怎麼會把自己和別人比,把某件事和別的事情比,發現落差,產生失望呢?
如果要延展開來,可以說很多。暫且收一下。
總結:每個人,都很寶貴,很閃光。沒有誰比你差,也沒有誰比你更高明。每種人生和經歷,其實都是特定的,你自己想要的,每個事件,都有意義。當你的認知開始走向這種真相時,哪裡還會有什麼遺憾,只會繼續前行,不僅自己發光,還照亮他人,甚至有一天,照亮世界。
我是 香銷茶盡,設計師、心理諮詢研習者、業餘寫作愛好者,向你問好。
-
12 # 比卟宋
每個人都有遺憾,但是大部分都是事後才知道,回憶過去才覺得當時沒做的有遺憾。我班長退伍時沒去送他,當時覺得會不捨,不想去送,現在覺得自己太矯情了,可能班長覺得我都走了,自己的戰士居然不送自己,會傷心吧。他退伍後這麼長時間都沒有再見過他,覺得當時沒送他是有點遺憾,但也不後悔了,相見的話也可以見的,只是大家都很忙吧!如何減少遺憾,我覺得應該是跟著自己的心走吧,做自己想做的事,應該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完全沒有遺憾,我覺得應該不現實。人有情感,總想十全十美,但世事難全啊,所以跟著自己的心去做事,應該好多了,至少是自己喜歡的!
回覆列表
謝邀答!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的遺憾太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成熟,或是考慮問題不周到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是經過慎重的思考,把事情的後果都分析到位才可能做的。至於出現意外的情況應另當別論。我覺得這是成熟的人做事情。要是都像個孩子似的顧東不顧西,那當然是遺憾多多了。有很多遺憾是一生都不能彌補的。所以,成年人做事要三思而行。行動之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就是出現什麼情況我會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