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啊啊

    首先,當家長髮現這個問題時,不妨先把心態放平靜,抑制住激動的情緒,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爸爸媽媽太壓制他們對某些事物的渴求,還是出於一種惡作劇的心理。

    瞭解孩子行為出發的目的是家長如何實施教育的關鍵點,一味的打罵,過度的批評教育只會讓孩子害怕承認錯誤,從而有極大的可能讓單純的孩子學會用說謊掩飾自己錯誤,更嚴重的話則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家長在瞭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思想教育:

    二 、告訴孩子每樣東西都是勞動的結晶。不管是家裡的還是別人的,都是透過辛苦勞動換來的,不能輕易拿別人的東西。家長應該認真地告訴孩子,想要什麼東西都可以跟家長說,可以讓孩子透過付出一定的勞動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這樣子在勞動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體會到每一樣成果的來之不易,也學會了珍惜,在生活上能更快的獨立。

    三 、做出正確示範。很多孩子都有這種現象,到小夥伴的家裡玩時,看到別人家裡有布娃娃、玩偶、飛機模型之類的玩具自己也很想要,就會偷偷揣回家裡。當家長髮現了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的時候,有些孩子因為害怕被懲罰就會主動承認錯誤,那麼家長就不要再責備孩子了,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如溫柔地對孩子說:“寶寶,我們一起去把東西還給叔叔(或阿姨)吧,爸爸(或媽媽)以後給你買一個好不好?”這樣家長再帶著孩子親自把東西還給人家,用行動給孩子做了正確的示範,孩子也就知道如何從錯誤中學會正確的做法。

    四、避免在公共場合斥責,給孩子留點面子。很多家長都會無意識地和別人高談自己的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有時甚至在公共場合批評、打罵孩子,不顧及他們的感受,這樣子的做法無異於是在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和報復心理。這些傷害孩子幼小心靈的行為會深深刻在他們的腦海裡,有可能一輩子都揮之不去,久而久之會變成孩子健康發展的心理障礙。

    五、為孩子尋找道德榜樣。孩子會偷東西,不排除身邊小夥伴的帶壞或唆使的可能。因此家長要多多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所謂“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所以不妨在生活中給孩子尋找道德榜樣,如雷鋒等,最好莫過於家長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其實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東西的經歷,三毛在她的小說《膽小鬼》裡也記載過自己偷拿了媽媽的錢。孩子們會偷東西,或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因為工作繁忙,家長忽略了孩子;或是出於強烈的佔有慾,對自己沒有吃過、玩過的東西的渴望;或是出於叛逆的反抗,透過偷竊來報復家長表示他們對教育方式的不滿等等,這與學壞沒有必然的聯絡。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發展受益匪淺。

    孩子會出現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不妨也從自身思考一下,是否是因為太忙了,忽略了陪伴孩子、教育教育,還是過去不當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或是太久沒有和孩子談心了。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2 # 九洲培訓

    如果說是偷,不如說是不滿足,正所謂越得不到的越想要,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某一次孩子想要一樣玩具,有些父母就會說沒錢買或者買了也沒用,或者用一些父母認為合理的藉口來試圖說服孩子,這些做法的後續引導也是很重要的,但沒有多少父母能做到。

    個別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想“反正我怎麼想要這些東西,家裡也沒人會給我買”,多聽孩子說說為什麼吧,這能拉近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在發現孩子不對的時候知道原因在哪裡,並幫助他改正。

  • 3 # 阿拉啦啦啦

    小孩子偶爾會有偷東西的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幾乎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行為,但是大多數孩子對於“偷”並沒有多大的概念,只是想要,便自顧自的拿走了,不在乎這是誰的,或者自己能不能拿走。這個時候只要大人稍加引導,孩子就會改變這種行為的。但是卻會有一部分孩子,對“偷”這個詞彙是有認識的,也會明白自己的行為就是偷,可是孩子依舊會悄悄的拿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偷東西的壞習慣。那麼,當孩子出現偷東西的壞習慣時,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才有效呢?來吧各位,父母教育不到位,可能會導致孩子一輩子都有這樣的壞習慣,前幾日一位住著兩千多萬豪宅的老年人卻被菜市場通緝了,原因是不斷偷東西,而這位老人被抓後說出的理由竟然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其實這有可能就是自小養成的習慣。來吧各位,為了讓孩子改掉偷東西的壞習慣,趕緊看看這篇指南吧!

    1、帶著孩子主動交還並真誠道歉

    大多數父母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的做法不是馬上交還失主並道歉,而是將“贓物”趕緊藏起來,然後回到家裡把孩子一頓訓斥。這樣的行為只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是不認可偷東西這件事,只是父母擔心孩子被“抓”而已,那麼孩子下一次一定會更加“巧妙”的偷東西了。所以當發覺孩子偷東西之後,立刻詢問孩子東西的來源,並帶領孩子立刻將東西交還失主,然後父母和孩子一起給失主道歉賠不是。這種行為明明白白的告訴孩子:你的行為是錯誤的,也是羞恥的,但做錯了就要承擔錯誤,這樣一來,孩子自然不會將偷東西當成一件“可行”的事情了。

    2、把自己重要的物件假裝丟失

    這是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演的一齣戲,把身上的錢包或者手機亦或是身份證等等特別重要的東西“丟失”,然後表現出你丟失東西的那種痛苦,並且一定要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你丟失東西后的那種難過心理。然後詢問孩子:丟了東西的人這般痛苦,難道你要做那個製造痛苦的人嗎?這種表演會對孩子印象很深的,孩子天生是善良的,他們自然不願意做那個製造痛苦的壞人。

    3、讓孩子明白可為與不可為

    這是身為父母必須要教給小朋友的一件事,千萬不要覺得小朋友只要吃飽喝足就可以了,教育的事情是長大之後的,有句話叫做三歲看到老,就是說孩子三歲的性格可能會影響一輩子的性格。當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立刻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可行與不可行是孩子必須明白的道理。當然不要長篇大論,只要告訴孩子,偷東西這件事絕對不可行就可以了。孩子如果偷東西只是無意識的“自我主義”,那麼就會自己明白這件事做得不對,自然就會改變。

    4、讓孩子知道“每個人概念”

    什麼是每個人概念?打個比喻吧,就算是一家人,孩子的東西是孩子的,爸爸的東西是爸爸的,那麼媽媽的東西就是媽媽自己的,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別人不可以隨便拿來就用或者拿來佔為己有,即使一家人都不可以。如果有需要,一家人可以相互詢問一下: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東西嗎?對方同意了,那麼可以拿走,如果不同意,那麼禮貌的說謝謝並不再要求。當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之後,他們幾乎是不會偷東西的,因為在他們腦海裡,早就形成了“每個人概念”。

    5、堅決不允許孩子過度自我

    還有一些喜歡偷東西的孩子,其實“偷”這個概念對他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他自己明白,自己的行為就是偷,只是這些孩子的過度自我讓他們必須將一件物品“偷”到手,滿足自己霸佔的心理。這種過度自我的心態勢必會讓孩子的性格扭曲,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自己想要,那麼就要想進任何辦法得到,包括偷,再不管教便會形成“搶”,所以說父母們一定要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過度自我,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喜歡吃的菜不要放在孩子身邊,而是桌子中間大家一起吃,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不會那般自我。

    6、讓孩子的貪心適可而止

    你要是說別讓孩子學著有貪心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孩子沒有貪心,貪念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就像是天生帶來的一樣。但你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貪心一定要適可而止,不屬於自己的,可是羨慕但是不能貪婪的想要佔有,如果想要,自己透過努力獲得。這種性格養成之後,孩子不但會改變偷東西的習慣,還會養成自立自強的好性格。

    7、給孩子一個榜樣

    這麼說吧,如果父母性格喜歡貪小便宜,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有這種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喜歡順手牽羊,買菜時拿頭蒜啊,買水果時多拿一個裝進自己口袋裡啊之類,這樣的行為會直接讓孩子有樣學樣,那麼孩子偷東西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所以說還是那句話,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把自己做好了,堂堂正正做人,孩子自然也是一身正氣。

    8、切莫真的“窮養”孩子

    有人說孩子就要窮養,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好好學習,知道透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對於這句話我真的見識過,在我們這兒有不少人做參農種人參,那一對夫妻一年賣了一千多萬的人參,可是孩子竟然吃個蛋黃派都是一種奢侈,而這個孩子在班級裡不但偷同學的東西,有一次還把手伸向了老師的包包被同學當成抓住。不管如何教育,這個孩子到現在為止,真的可以說走到哪兒偷到哪兒。這個孩子為什麼偷東西?因為缺。缺錢,缺吃的,缺好的文具,父母將他窮養讓他知道自立自強,卻用力過猛將孩子逼成了只能靠偷才能更好的活著的性格。所以說,窮養孩子一定要適當。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物價怎麼樣?